《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认知视角——以“头”为例
一、“头”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列出“头”义项13个,2002年增补版列出“头”义项14个(比第5版多义项13),罗列如下:
⑴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⑵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
⑶物体的顶端或末梢;
⑷事情的起点或终点;
⑸物品的残余部分;
⑹头目;
⑺方面;
⑻第一;
⑼领头的,次序居先的;
⑽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
⑾<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
⑿临;接近;
⒀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
⒁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b.用于蒜。)
二、“头”各义项的隐喻转喻分析
1.“头”基本意义的获得
据Lakoff &Johnson(1980),人类本身的特征以及身体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产生“前-后”、“上-下”、“远-近”、“里-外”等空间范畴。在建立概念系统过程中,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体验感知客观世界时,把源于人类身体的空间范畴投射到其他范畴,把自己的体验引申到其他事物,如动物和植物身上,对他们加以分类进行认识,形成一定范畴。在同一范畴内,有的成员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为该范畴的典型的和中心的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概念就是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意义范围,是进行推理的基础。罗施(1975)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人们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概念的。
“头”,首先是各种各样“头”表象,表象在人脑中深化,人获得对它的认知能力,对所有感知到的头形成一个范畴,抓住他们主要特征忽略个别特征,形成一个可理解的认知模式,对其概括定义,“头”概念形成。“头”原初意义指人类身上最重要的器官——脑袋。这一概念是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意义范围,是进行词义推理扩展的基础。人类和动物身体的相似性,使“头”很自然地被用于描述动物,于是《现代汉语词典》基本意义为“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头”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引申意义
(1)从“头”内部意义引申
义项⑴作为概念原型,向外扩展意义。王吉辉(2009):“意义的归纳、分立需要以原型为基础,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在人隐喻认知模式下,主体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即想象力、推理能力发展产生隐喻性思维,将源域中的概念向目标域中关联事物投射,从⑴人体或动物的前部→⑶空间(物体)的顶端→⑷事情的起点终点,⑻、⑼、⑽、⑾时间的起点终点→⑹单位部门的领导头目。人的头部直立状态位于身体最高处,垂直方向是身体一端;处于平躺状态,水平方向位于身体一端;动物头部一般水平方向位于身体一端。“头”被用于动物后又引出跟“头”相对的“尾”。有些无生命物体外形与动物相似,“头”和“尾”被扩展到它们身上。日常语言“船头,船尾”,“床头,床尾”。“头”比“尾”在认知上更突显,因为站在船头比船尾能更看得清看得远;睡觉的床,习惯把头搁的一边叫床头,脚放的一边叫床尾,也是为了突显头的位置。当然有些事物“头”“尾”认知地位没有区别,“头”可用来指称事物两端。⑴、⑶便如此,既表示顶端,又表示末梢。⑶意义由位置引申获得,一种位置关系“人身上部动物前部”在人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扩展运用于其他经验,如具体物体或空间,使具体物体或空间也具有这种意象图式“物体(空间)顶端”,“物体(空间)两端”,通过隐射发展了隐喻意义。
⑷、⑻、⑼、⑽、⑾总体从时间引申,由⑴表示位置空间概念范畴隐喻化表示时间域的概念范畴。空间范畴被认为来自人类身体本身的物理特点及身体对世界的体验,是更基本的范畴。通过隐喻和转喻使这一基本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意义的隐射从具体越来越向抽象发展。动物典型的运动方式是头在前,尾在后,头部移动在空间时间上都先于尾,人类进化前原始人时代也是这种运动方式,人的认知经验由空间意象图式向时间范畴投射,表示“第一,领先,次序在先,时间在先”,这是认知体验相似性作用的结果。⑻、⑼、⑽、⑾意义范畴等同,只是具体用法存在差别,侧重点有所不同。“头等大事”表示“第一”,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同时又隐含“重要”义,这跟人头位于身体顶部,是人体重要部分有关。“头一天”时间上表示“前,先”,⑷和⑻、⑼、⑽、⑾存在差异,⑷着眼于事情起点或终点,“头”时间上早,事情的头必然最早处理,与⑻、⑼、⑽、⑾表示时间“前”特征建立联系,由源域“人或动物”经过时间域再向目标域“事情”投射引申出新意义。“待从头”就有“事情开始前”的意思。“这哪里是个头”,有“尽头,终点”义,⑷表示“终点”与“起点”认知地位相等。
头是人或动物身体一个极其重要部分,认知处于凸显地位。⑴“人身最上部动物最前部部分”隐含“人体重要的部分”义,在人认知经验中头即大脑,是人体重要器官;在社会中地位高的人或动物群体中地位高的一般处于最前面。因此“头”被普遍用来指人类群体的领导者、单位部门重要的人物。意义由“人或动物” 概念域向另一概念域“单位部门”隐喻投射产生“头目,领导”义。上列各义项是“头”⑴的图式结构向具体事物、空间、时间等领域投射,形成了一个个意义的连锁链条。
(2)从“头”外部特征引申
人头占整个身体比例不大,认知模式中建构了“身体部分”意象图式,扩展到其他经验,建立“物体部分”意象,“头”被用来指物品的残余部分或是很小的数目。⑸、⒀与⑴之间概念域的投射从有生命物体到无生命物体。线头、毛头等表示“物品的残余部分”。⒀表约数,“十头八块”“三头五百”,说明数目很少。
头形状圆形,现实世界许多植物跟人头一样。在“圆”特征上人和植物建立联系,通过隐喻产生⒁b①。“头”作为植物量词的用法在生活中并不多见,只限于形状是圆形的植物,如一头蒜,一头洋葱。
3.“头”通过转喻认知模式引申意义
人的转喻认知模式认为概念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同一认知域中的投射,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⑴、⑵、⒁a词义引申就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⑵与⑴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人认知体系中建构“部分——整体”意象图式,经过转喻投射产生“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义。头发长在头上,两者相关,用“头”表示“头发或头发样式”的意义,以整体突显部分。
⒁a与⑴的关系基于⑴意义隐含“头是人体或事物重要的部分”特征,而且人或动物只有一个头,根据“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模式,“头”可用来代表人或动物。“量词”意义的产生即是这种体现。上述几个义项间通过关联性建构“部分——整体”图式以部分突显整体辐射扩展意义,是在主体对事物的认知及事物之间相关性联系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转喻思维发展出这些意义的。
4.“头”引申义引申的意义
⑺是从⑶物体的概念域向抽象的立场概念域投射的,“物体的顶端或末梢”与“立场的方面”有相似性,“方面”认知地位相等,平常言语“他们是一头儿的”或“他心挂两头。”⑿从⑾隐喻过来,与“时间在先”有关。口语“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表示在某个时间前,有“接近、临近”义。人通过完形感知及推理获得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在两个相似性事物中运用隐喻认知思维投射意义。综上,“头”词义引申图示如下(M=隐喻;Me=转喻):
量词⒁a
↑Me
(单位部门)领导头目⑹←M(人或动物)头部⑴Me→⑵头发、样式
↓M
(物体)顶端、末梢⑶M→⑺方面(立场)
(事情)终点、起点⑷
第一⑻
次序居先的⑼
次序在前的,用数量词前⑽
临,接近⑿←M时间在先的⑾
物品残余部分⑸
数目、约数⒀
量词⒁b
“头”意义相互联系,各个义项与基本词义间有交叉的地方又有个别特征,基本意义是原型,概括了所有义项的意义,其他词义都是由他引申扩展而来。
综上,人的认知在“头”词义产生及引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个意义之间联系可参照认知模式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在“头”多义解释的过程中体现了认知视角。
注释:
①为介绍方便,将用于植物的量词放在此节内介绍。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Ra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1
4.王寅.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3(2)
5.高航、严辰松.“头”的语法化考察[M].外语研究,2007
6.王吉辉. 从原型理论看词语意义的归纳与分列[J].辞书研究,2009(3)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