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语言风格的解读
引言
纵观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很多都创作于动荡的时代,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在无尽的黑暗中坚强地存活,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诠释。很多文人也能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动荡状态,因此能够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通过自己的文学之笔记录下来。《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一部经典著作,作为我国汉乐府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以及社会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诗人对于幸福生活的一种殷切向往。
一、《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末时期部分诗人之笔,主要是一些在当时诗坛上并不知名的诗人创作的抒情作品,在内容上,主要对封建统治对人们的压迫进行了质问;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汉乐府民歌的精华;在叙述方式上,由于《古诗十九首》是借景抒情的诗歌,因此通篇都是围绕事情的发展来展开叙述,根据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诗人的情绪也随之波动;在遣词造句方面,质而不俗,浅而至深,近而达远。比如其中的一首《驱车上东门》中,有这样的诗句:“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历史面前,个人显得太过渺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想要挣脱传统的社会价值的束缚,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这也说明了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现状的不满。值得庆幸的是,在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中,虽然诗人在感叹世道逐渐没落,虽然自己的心中也充满了感慨,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沦落为生活的奴隶,并不是所有人都流于世俗,依旧有很多人在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依旧有人想要去寻找精神的寄托。比如《回车驾言迈》中写道:“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里的“荣名”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且不论这个理想究竟是获得社会功名还是荣华富贵,诗人并没有放弃,他还在努力坚持,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中就已经很难得。
二、《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
我国文学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是四言诗,其中以《诗经》为代表,《诗经》在我国诗歌作品中享有其他诗歌作品无法匹及的重要地位,代表了四言诗歌最高成就。从诗歌的节拍上来看,四言诗主要是将两个字作为一步音重叠起来,因此产生了较好的音律感。相比而言,五言诗的变化则更为灵活多变,前一步音位两个字,后三个紧凑在一起,虽然两个部分的字数不同,但是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有助于将诗人的情感体现出来。《古诗十九首》是典型的五言诗结构,比四言诗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句式结构特点和表达风格。具体说来,《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具有五言诗的一般特征,但同时也具备一些其他的特点。
(一)含蓄简练、感情丰富
《古诗十九首》中的词语都是经过诗人斟酌之后最终确定的,用词言简意赅,蕴含了十分深刻的含义。诗人很善于使用古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内心十分复杂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一种含蓄、简练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会让读者觉得厌烦,在阅读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比较轻松,也便于记忆。比如《东城高且长》中写道:“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
促”,抒发了诗人对烦闷生活的一种情绪和态度,其中的“晨风”指的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怀苦心”则表示大雁不能展翅高飞时心中的一种苦闷;“蟋蟀”喜好温暖的季节,“伤局促”则指的是冬天即将来临,蟋蟀将面临艰难的生活,如果单纯地将这些意象结合起来,会显得有些牵强,但是仔细研读却可以发现,晨风与蟋蟀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原型,晨风来源于《诗经》中的篇名《秦风·晨风》,而蟋蟀则来源于《唐风·蟋蟀》,正是由于诗人引用了古籍作品中的意象,因此使得整首诗歌更加自然。
(二)雅俗兼具
《古诗十九首》虽然并不是一个人所作,但是每首诗歌都呈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比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每篇诗歌的篇幅不超过二十字,概括出诗人的全部意思,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探寻。比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表达了诗人在尘世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状态,是一种精神理想与现实生活不相符造成的一种煎熬和挣扎;“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描绘,他认为命运就像是被暴风卷起来的尘土,起伏不定,短暂而且空虚,正如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诗歌中简单的语言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其中的语言之所以都能形成类似的风格,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诗人都是东汉末年落拓失意的文人,他们在仕途上失意,对前途十分迷茫,生活在社会底层,加上社会动荡不安,周围的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们寄情山水之间,他们对自然生活十分向往,而且长期生活在民间,能够吸取民间诗歌的净化,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他们把复杂敏感的思想感情纳入简约的语句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成语、典故、前诗人的著名诗句。
(三)音律之美
《古诗十九首》有如此高的社会成就,能够流传至今,还得益于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其韵律之美在每首诗歌中都有体现,比如“今日良宴会,欢乐俱难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句句都很押韵,意象也比较完整,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古诗十九首》的韵律之美也体现在诗歌的格调方面,格调的体现与诗歌本身的艺术手法的应用也分不开,比如倒文手法的应用,将文字的韵律感应用到极致。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叠字,叠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显著的一个语言特征,叠字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有韵律,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忆。比如《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装,纤纤出素手。”这六句中有六个叠音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这六句诗中一共有三种类型,每个类型相互联系,相互之间也有区别,比如第一句中的“青青”和“郁郁”形容植物长得十分茂盛,生机勃勃,“青青”强调了植物的颜色,给人营造了一种绿色盎然的感觉,“郁郁”则重点刻画了植物的形态,长得郁郁葱葱;“盈盈”和“皎皎”都是用来形容女子体态婀娜的,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盈盈”表示一个人的体型比较轻盈,而“郁郁”则更多了一层风情万种的含义。“娥娥”和“纤纤”都是形容女子的容貌的词语,但是“娥娥”侧重于女子的红妆之美,“纤纤”则主要是对女子的手部的描绘,表明女子有一双纤纤玉手。诗中的六个叠音词不但用法各异,而且与后文中所形容的意象十分相配。比如草的颜色是翠绿的,柳树的形态是轻柔的,这些叠词可以实现自幼地搭配,简单朴素的文字就将楼上的女子婀娜多姿的形态表现得很到位。
(四)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生活的场景
虽然在语言上十分质朴,看起来平淡无奇,就好像是文人之间坐在一起相互拉家常一样,但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主旨十分深刻,看似普通的表达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诗人流露出的是真情,因此才能使用简单质朴的文字感动世人,使得诗歌作品得以流传古今。比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描写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读者一看到这样的字眼,自然可以联想起其他诗歌作品中类似的文字,从而体会到其中的离别之情,虽然这两句诗中并没有使用直接的伤离别的字眼,但是“缓”和“老”这两个字就很好地描绘了离别之后“衣带渐宽终不悔”,等人等到头发白的景象,这两个字就足以让读者开始产生联想,眼前浮现出一个消瘦的女子站在阁楼上,望着窗外迷茫的景色,望穿秋水也等不来归人的一种悲伤画面,读者在联想这样的画面时往往又会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想到自己的人生中也有些人离开,有的人甚至终生不得再相见,因此这种悲伤的情绪更加浓厚,读者更能体会诗人表达的那种离别忧伤之情。再比如《今日良宴会》中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作者将人生形象地比喻成为是尘土,尘土被风暴卷起来的时候在空中漂浮不定,当狂风散去的时候,尘土早已被吹到了远方,没有落根之处,就像人一样,短暂的一生都在漂泊,最终也没有落脚之处,体现了四处漂泊的忧愁,诗人运用的尘土意象十分到位,语言形象突出,让人阅读之后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结语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的应用方面,展现出五言诗的精华,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应用技巧。虽然其中并没有华丽的文字,字字朴实,句句自然,但是每个汉字都凝聚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用一种自然而且凝练的手法,将社会状态、人民的生活境况、自己的希冀和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賈瑞青.我对《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兴”》一文的看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郭精锐.试论古诗十九首真率自然的风格[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叶幼明.《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J].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01期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