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经验世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爱情一直是文学史歌颂的主题,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却看不到美好的爱情,爱情被描写得千疮百孔,恋爱双方有着各自的疑虑和算计。为什么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被描写得如此不堪和苍凉呢,张爱玲为什么要颠覆传统文学对爱情的美好描写呢,对爱情加以否定和怀疑呢,对爱情婚姻充满悲观呢,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张爱玲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呢,从而影响到她小说中对爱情的悲观描写呢?
很多评论家早就研究过作家的经历、经验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因此,我们来看看张爱玲的经验世界,“这里所谓经验指的是个人经历中一些富有典型意味的事件里所凝聚的作家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是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或者说是经历中已经为主观感受渗透、溶解了的部分。”而张爱玲早年不幸的家庭生活、母亲的苛责、港战的影响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都是她经验世界中对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这些经历让她最终形成了虚无、悲观的爱情婚恋观,这种爱情婚恋观从而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父母的争吵,让张爱玲过早领略到无爱婚姻的不幸,对爱情婚姻产生了怀疑。
张爱玲的母亲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父亲总是逼迫张爱玲的母亲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用,两人为此发生激烈的争吵,“这一幕对张爱玲的印象太深了,使她很早就领略到无爱的婚姻的不幸”;而父母之间的精于算计、各怀心思,让张爱玲对爱情、婚姻也产生了质疑。这种来自于对父母无爱、计较婚姻带来的最初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张爱玲的爱情婚姻观。
(二)母亲的苛责,严重摧毁了张爱玲的自信心,把张爱玲引向自我怀疑,形成了对爱情、婚姻乃至人生的悲观态度
张爱玲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母亲一心想把张爱玲培养成淑女,而张爱玲却表现出“惊人的愚笨”,张爱玲的母亲一再流露出的失望、怀疑和不耐烦,让张爱玲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因此,在张爱玲的淑女计划失败后,张爱玲不无怨意地说:“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之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思想失去均衡”当然是指她失去了自信心、心理受到挫折了。母亲的苛责在张爱玲心理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让她丧失了对人生、对人性应有的自信心,把张爱玲引向了自我怀疑和否定的道路,而这种怀疑、否定的悲观态度成为张爱玲看世界、描写人性的一种稳定性视角,所以我们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就会发现她笔下两性之间都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都是各自的算计和疑虑。爱情都被描写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
(三)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让张爱玲产生了对爱情、对人生的虚无感
在《倾城之恋》中,写流苏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让范柳原和她结婚,反而是一场战争成全了她,这样的结局安排,恐怕跟张爱玲早年生活的动荡时代和环境对她的影响有关。特别是两次战争让她两次赴英读书的计划落空,让她觉得“在她的生命观念中没有什么可以把握的东西,总是被动的、很茫然地接受着人生的重大考验。”让她相信在动荡不安的现实面前,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人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个人的所有努力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战争的恐怖也让她认为人生是虚无的:“……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家也许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无牵无挂的空虚与绝望……”所有的都要打翻了,在这样的感受中,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张爱玲能够写出一个天长地久的爱情呢?
父母不和的家庭生活、母亲的苛责、以及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体验,影响了张爱玲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看法,让“张爱玲不仅对爱情缺乏应有的信心,就是对人生,她也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必要的憧憬”。这种悲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她的爱情婚姻观。因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完美的爱情、也少有圆满的结局,《倾城之恋》“收场尽管圆满,但是也掩饰不住故事本身苍凉的底色”。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