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精神家园的探寻者和孤独者

作者:周婷来源:《芒种》日期:2015-07-29人气:959

    无根的孤独是余华儿童形象的第二个特征,尤其是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儿童几乎都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他们或许有家,有爸妈,但是他们却仿佛总是与这个家格格不入,他们常常与家人形同陌路。这类形象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广平。在作品是这样的描述:“我”六岁就被人抱养,在这一过程中,仿佛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亲生父母,而南门的家只是一种不被重视的施舍。十二岁时,由于养父的死去和养母的离去,“我”又以一个“孤儿”的身份回到南门时却遭受了家人的冷落和排斥,于是,“我”感到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更让人战栗了。”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孙光林几乎没有享受过家人给予的温暖和关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没有。六岁前在南门生活的日子,父亲对我不公,兄弟对我歧视,村里的人觉得我就是一个怪物。可想而知,伴随着孙光林的成长将是暴力、恐惧和孤独。没有家的温暖没有爱的环境,被漠视、被冷落、被抛弃,情感的漂泊、无根的孤独时刻侵蚀着这颗弱小的心灵,在灵魂的深处,“我”是一个流浪儿。“我”的童年,因为亲情的缺席、友情的缺席,启蒙教育的缺席,是孤独的,苦涩的,它反映了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忧伤,它是作者本身精神成长史的一曲挽歌。

    同样孤独的还有鲁鲁。他母亲是一个暗娼,鲁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母亲粗暴的打骂和冰冷的呵斥使得这个弱小的孩童越发的坚强和早熟。当他被同学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这个倔强的孩子从不服输,最后的结果虽然是鲁鲁的失败,然而他却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他们喊叫:“小心我哥哥来揍你们。”他因为内心的无依无靠所以只能用一个虚构的哥哥来支撑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孤寂,他只能靠想象的温暖和关怀才能在苦难与凄凉的生活中坚强骄傲的活下去。即使是这样的不真实和不切实际,他还是十分顽强地捍卫着自己的“骄傲”,他一直认为自己有哥哥有母亲,他们会保护自己。但哥哥其实是虚构的,而现实中的母亲又是非常不称职的。母亲被抓进监狱以后,他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机智和冷静,他利用自己的聪敏,找到了那个不争气的母亲,极力向警察提出要和母亲住在一起却被警察拒绝了,被拒绝了之后他又不愿意放弃,为了能在母亲出来劳动时能看上一眼,他干脆就睡在监狱门外的大树下。对于一个七岁的儿童,这样的处境,这样的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和无情。虽然命运如此却也未能击退这个坚强的孩子,这个孩子用他的挚爱与大度来拥抱这残酷的社会。

    可以看出,余华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形象,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感到脆弱、孤独、无助,他们缺乏亲情、友情。所以,他们只能在无助中走向孤独,又在孤独中陷入更深的无助。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