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到灯塔去》的女性文化自觉意识

作者:邱蕴琛来源:《芒种》日期:2015-08-01人气:1891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Virginia Woolf)在英国学史上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她是一位前卫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其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等。在二十世纪,占据文坛的主流的一直是从十九世纪沿袭下来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现实主义阵营强调还原现实生活,机械式地挖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现实主义所谓的客观世界只是一些纷繁的物质表象,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是作家应该开掘的对象。《到灯塔去》就是伍尔夫这种“主观真实论”创作理念的体现,也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伍尔夫最好的一部小说。

    同时,在女性主义思潮迭起的20世纪,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写作无疑对这一文学批评流派和女性挣求话语权的运动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重要的女性主义长篇代表作品。小说塑造了几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作家以优美的语言,诗化的艺术结构,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与男性之间关系的失衡,以及女性的精神困境。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莉丽·布里斯库的人物原型正是伍尔夫本人。小说中的莉丽既是当事者,又是局外人。她的生活际遇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精神困境与文化失语,也是现代女性勇于挣求话语权,自觉建构女性文化自觉意识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男女两性关系的失衡、女性之间的文化语境空白,以及女性文化语境构建的可能性三方面,探讨了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的女性文化自觉意识。

一、男女两性关系的失衡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集中展现了男女两性关系的失衡。作家以拉姆齐先生一家,以及他们的朋友女画家莉丽的生活经历深刻的揭示了现代社会男女两性关系的失衡。这种失衡性表明了作者对女性文化生态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立场。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妇表面上看,有着和谐与幸福的婚姻。但事实上这种表面的和谐与幸福却是以拉姆齐夫人的隐忍和牺牲为代价的。拉姆齐先生是一位哲学家。他是现代社会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凡事讲求证据,以冷酷的理性看待现实生活,并以这一世界观去对待家庭的成员,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伍尔夫的笔下,他是孤独而冷酷的。拉姆齐先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郁的影子,因为他们的父亲总是扼杀他们天真浪漫的想法,把他们残酷的拽进毫无生气的现实当中。“明天天气不会好的”,所以你们不要妄想到灯塔去了;这个世界充满了黑暗,要想达到自己的生命目标,你需要的不是幻想,勇气、真理和毅力。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拉姆齐夫人与丈夫不同,她面对单调和枯燥的现实生活,仍对生活抱持着诗意般的想象。她以女性的温柔、感性和浪漫情怀去关怀孩子们。她反对丈夫对孩子的严苛,为了缓解孩子们的悲伤,她劝慰“但是明天天气可能会好——我想会好的”。她慨叹:“为什么他们要长大成人,而失去所有这一切天真的乐趣呢? 他们不会再感到如此幸福了。”拉姆齐夫人甚至尽其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她惦记着守灯塔人和他的孩子,她关心莉丽的生活,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去构建一个和谐和温暖的世界,进而实现一个女性的生命价值。虽然,这一切都只能存在于她的想象之中。可见,拉姆齐夫人与丈夫的世界观和生命观是截然不同的。两人精神上的对立揭示了人类社会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虽然拉姆齐夫人有着与丈夫截然不同的生命立场,但她却仍以拉姆齐先生为生活的中心。面对冲突,她更多的选择转向沉默与内心的思考。这揭示了男女两性关系的失衡。正如伍尔夫所言,“她擅长于家庭生活中的那种困难的艺术。每一天她都在作出牺牲”。

    此外,小说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莉丽·布里斯库希望通过绘画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表达自我的语言。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去思考生活,努力创作。但在男性的眼中,“女人可不会绘画,女人也不能写作”,女人只能做“房间中的天使”,这是她生活和存在的唯一意义。莉丽在这种男性话语权占据绝对优势的环境中,充满了焦虑、忧郁与惶惑。莉丽的经历,揭示了男女两性关系的失衡,以及女性在这种失衡关系压迫下的文化失语问题。

二、女性之间的文化语境空白

    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拉姆齐和莉丽是伍尔夫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也是分外鲜明的。这一距离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但承受着失衡的两性关系,在女性内部,也由于长期的压抑和沉默,而失去了共通的文化语境。

    在拉姆齐夫人与莉丽两人,在精神上既相互敬佩和欣赏,又有着强烈的陌生和疏离之感。莉丽她安静而孤独,是一个40出头,没有靓丽的容颜,也不具备温柔品性的单身女子。在男性的眼里,不具备漂亮的脸蛋和温柔的性情,加之对家庭的忽视和拒斥,莉丽显然是男性所冷落和鄙视的对象。但在拉姆齐夫人眼里,她却自有美丽之处:她有女性少有的独立意识;只有睿智的男人才会发现她的美;她敢于走出家庭的束缚,在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中寻求生存的空间,并挣求与男性同等的生命价值。虽然,拉姆齐夫人认为女性应该在婚姻中寻求庇护,但她在内心又能感受和预见到,丽莉将来会比她更胜敏一筹,因为她身上的人格独立精神与气质不会像美貌一样随着岁月而退色。丽莉身上所有的正是拉姆齐夫人的不具备的个性与人格力量。

    对于丽莉来说,拉姆齐妇人有着美丽的外表,端庄的气质和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温暖。但对于丽莉来说,拉姆齐夫人又是遥远的。她虽然令人感觉温暖和安全,但她又如灯塔一般遥不可及。可见,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长期被压抑,已经丧失了自己独特的处境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失去了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的独特方式。在小说中,直到拉姆齐夫人去逝多年,莉丽才在拉姆齐一家人灯塔之行的过程中,体悟到拉姆齐夫人也是一位艺术家,她是和谐生活的创造者,没有了她,一切都是单独分裂的碎片,无法成景。伍尔夫以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揭示了女性之间的文化语境空白的尴尬。

三、女性文化语境构建的可能性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为读者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但她们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文化自觉。拉姆齐夫人在“天使的房间”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莉丽则勇敢的走入男性社会,而并非以一个妻子的形象,去实现自我的价值。虽然,两者的经历,以及沟通的困境深刻的揭示出了女性文化失语的窘境,但作家却并没有止于对困境的揭示,而是展现了女性文化语境构建的可能性。

    拉姆齐夫人离开人世的许多年后,他那理性主义至上的丈夫终于带着孩子们完成了等他之行。丧妻的苦痛和对亡妻的想念,使他的情感空间不再一片空白。拉姆齐先生的精神世界得到转变。这表明了男女两性之间产生和解的可能性,也表明了女性文化可能具有的影响力。对于莉丽,她的焦灼和困顿,虽然很大程度上源于男权中心主义的压抑,但也与自己“极端”的主体意识有关。她几乎放弃了传统女性的所有特质和浪漫、温柔与自然相通的本性。因此,她手中的笔便会凌乱和无所适从。在拉姆齐夫人去世多年后,莉丽也同样在“灯塔”的指引下,找到了表达自我的语言,也最终冲破了与拉姆齐夫人之间的精神屏障。她“画出了一只蝴蝶的翅膀在一个钢架上燃烧时所发出的光。蝴蝶的翅膀,象征着富于创造力的女性意志所塑造的世界之美,而钢架则是男性意志所具有的理性才智强加在川流不息的大自然之上的结构”。

    综上所述,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以意识流为主的现代主义写作形式,二是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到灯塔去》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作家将写作形式与创作主题艺术性的结合在一起,带给读者以难忘的审美体验。小说有着鲜明的女性文化自觉意识,深刻的揭示了女性文化的失语状态。伍尔夫也同时向人们表明了通过两性之间的沟通,女性之间的理解和相互扶持,女性文化语境的建构是可以实现的。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