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分析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文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便是其中之。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诗的高峰,与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共同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共有350余句,1700余字。诗作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刘兰芝与焦仲卿被迫分离最后双双自杀殉情的悲剧婚姻故事。从《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思想碰撞和矛盾纠结,进而导致了这出悲剧的产生。悲剧这种形式不是我国产生的,而是从西方传入进来的,所以在我国古代没有所谓的悲剧之说,悲剧之说是现代人赋予进来的。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王国维先生认为我国的文学缺少向西方那样的悲剧精神,但从《孔雀东南飞》中,我们确实体会到了悲剧的色彩,这个故事的确让我们唏嘘感叹。本文将从悲剧根源、悲剧表现悲剧意义 以下三个方面对其悲剧色彩进行分析。
一、悲剧根源
悲剧的产生必然存在深层次的原因,对于《孔雀东南飞》悲剧产生的原因,在学界的论述中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这三种说法为学界较流行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几种说法都存在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其缺陷性,笔者认为不能将焦刘的悲剧简单的归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家长制的迫害,还应该从其它的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人物的性格上来看,文中的人物性格都具有双重性。我们试着分析,刘兰芝一定是一个勤劳、善良、温柔的女子,但这只是其表面各位我们的印象,在深层次上,刘兰芝骨子里透露出一种倔强、坚强、的刚性,这就是其性格上具有双重性;再看一下焦仲卿,他一定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才子,同时也是一位多情的男子和一个孝顺的儿子,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多面的角色,才使其性格具有了双面性,他饱读诗书,必然接受了儒家的道德规范,这些对他的行为和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约束,所以其在母亲和妻子中摇摆不定;再看焦母,其实焦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笔者认为焦母在很大程度上与刘兰芝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焦母一定也是一位性格坚强并充满母爱的好母亲,只不过她并不知道儿子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幸福,她把她认为的幸福强加到了焦仲卿的身上。我们试想一下这几个人物双重的矛盾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能不产生激烈的冲突,既然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那么悲剧的产生就是必然发生的,是不可能避免的。
其次,笔者认为另一个原因有可能是个人感情的追求与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这首诗反映的是东汉末年间的故事,我们知道在汉代开始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伦理道德的思想也逐渐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而使儒家学术的地位开始动摇,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幸福,并且为这种自由和幸福不断的努力着,但是,虽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仍然在约束着人们,我们也知道,这种约束不可能说摆脱就拜托的,所以既然存在这样的一种冲突,悲剧的产生也是必然的。这种冲突在刘兰芝的身上体现的特特别明显。刘兰芝骨子里有对爱情和自由的绝对的渴望,并且为了这种渴望所努力着,但是她的这种渴望无论是在焦仲卿那里,还是在焦母亦或是刘兄、刘母那里都是不可能是实现的,因为他们本身性格的矛盾再加上社会礼制的束缚,他们不可能冲破那重限制,焦仲卿也许在潜意识中存在过这种想法,但是处在当时社会地位的他,这种意识也只能无情的被他自己所扼杀。
二、悲剧表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实悲剧的价值也在此刻形成,悲剧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永恒性,这种价值就是在矛盾冲突的结果进而逐渐变成永恒,进而让我们铭记与感叹。从古到今,从中道外,悲剧的力量无不是用这种形式来讲述它的价值,如《梁山泊与祝英台》不是也因为双双化蝶而让我们铭记。
首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表现就在于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对于刘兰芝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但是随着她被遣回家和被迫改嫁,她的希望彻底被毁灭了,所以等待她的似乎就剩下死这一条道路了,很多人分析过刘兰芝的死亡,认为焦仲卿在这其中起了关键的因素,他那句:“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正是因为这句话,刘兰芝走上了死亡的道路,但是笔者在这里却不敢苟同,。对于刘兰芝这样的性格,即使没有焦仲卿的那习话,她也一定会走上死亡的道路,因为在被遣和被迫改嫁的过程中,她已经看清楚了自己的结局,其实她对焦仲卿已经失去了希望,她对这的社会也已经失去了希望,她明白只有死亡才是自己得以解脱唯一的方法。对于焦仲卿的死,笔者认为是其对刘兰芝有种深深的负罪感,那为什么有负罪感就一定要走向死亡呢?这与焦仲卿所受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焦仲卿作为一个读书人,一定熟知儒家的忠义之道与气节之礼等,刘兰芝死的这种负罪感与他接受的道义之礼有冲突,这种冲突加上他对刘兰芝的情谊,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所以,焦仲卿其实是一个伦理道德的牺牲品,这同样让我们为他感到惋惜。其实他们之间存在真正的爱情,随着他们的双双殉情,这种爱情也随之消亡,这其实最让我们感到惋惜,但是,这同样也是他们爱情永恒的价值。
其次,我们在悲剧表现上总是关注焦刘两个人,我们对焦母始终是处于一种批评的态度,其实,我们换一种思维思考,焦母同样也处在悲剧的层面上。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一件多么哀伤痛苦的事情啊,焦母前面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焦仲卿,他做这些都是希望子的儿子能幸福,不过这种幸福是她所期待的那种幸福,她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对儿子才是最好的。其实这一切都出自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这是无可厚非的,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去考虑,我们不应该去进行责备。我们试想一下,在焦仲卿死后,焦母的结局是什么?我猜她的结局应该应该只有一种:死亡。从这个层面来说,焦母的结局不是同样备尝可悲吗?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了丈夫和儿子,焦母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所以等待她的就只有死这一种结局。
三、悲剧意义
《孔雀东南飞》中各个人物的命运都具有悲剧的色彩。对于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他们的死到底是不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其实这些都有待于商榷,但是他们的死的确与这个时代密切相关,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么《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色彩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呢?
首先,正是这种悲剧色彩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她却用她短暂的一生实现了崇高的价值。从诗歌中我们知道兰芝是一位多才多艺,温柔贤惠、美丽善良的妻子,文中写道:“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即使这样,焦母还是对其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兰芝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向丈夫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说明了兰芝是一个有自己主见的人,正是因为有思想有主见,就注定了其悲剧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其悲剧的结局,才让兰芝的形象更加的熠熠生辉。同时也因为这样,焦仲卿的形象的价值也大大加强和鲜明。
其次,悲剧的意义还在于对社会的意义。《孔雀东南飞》中最让笔者感动的就是刘兰芝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这其实是出于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性对于自由与爱情的渴望,这是不能被扼杀的,刘兰芝有自己的死来追求所渴望得到的自由与爱情,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最主要的是她没有压抑自己,而是让天性使然,作为现在的我们,我们也应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这里笔者反对盲目的追求,笔者只是希望我们可以遵从好自己的本心。刘兰芝用其最惨烈的一面成全着自己,同时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对爱情与自由向往的人们,这种做法不同于一般的悲痛,而是让我们在其中学会了思考,同时让我们在思考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范,具有独特的悲剧审美特征和悲剧色彩,诗歌结尾处的鸳鸯、梧桐、松柏表达了后人归他们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同时也是对这出悲剧的控诉,他们并没有在当时取得想要的相符合自由,但是在后世的心中,他们却获得了想要的爱情与自由。正是这种悲剧的色彩,才让《孔雀东南飞》在历史的打磨中熠熠生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