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战地钟声》人物特色分析
《战地钟声》是海明威的经典作品之一,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又创作出了一位个性鲜明的硬汉形象,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法西斯的痛恨和为烈士们的哀悼和悲痛。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的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加入西班牙的政府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政府方面与罗伯特·乔丹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游击队。政府军准备发动一次规模较大的反攻,需要乔丹在进攻正式开始后炸毁敌人后方的一座桥梁。乔丹在一位西班牙老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巴勃罗游击队,和他们一同生活,制定行动方案,在那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乔丹经历了爱情、责任、生死的考验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抉择,一步步的升华了自己的人格,最终,乔丹在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和对胜利的无尽渴望牺牲在了撤退的路上。这部小说是根据海明威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西班牙内战时期,海明威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战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场景,后来便创作出了这部脍炙人口的著作。《战地钟声》这部作品所描写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短短四天,作者在其中进行了大量的细节刻画,使之有了十几万字的篇幅。海明威从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的视角展开描写,从微观的角度对整个战争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刻的诠释。乔丹的心理活动贯穿了整个故事,作者通过乔治的心理独白,逐步深入的探讨了爱与责任,生与死,个人的命运与集体的命运的问题,使得乔治在一次次的奉献中逐渐完善人格,成为了又一个形象光辉的硬汉。海明威向来以他独有的“电报式”文体著称,在这部作品中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战地钟声》里的文字则明显夹杂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海明威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自己对于法西斯的痛恨以及对英雄的高度赞扬和同情。在故事的结尾,小说达到了情感的最高潮,罗伯特·乔丹独自一人握着一挺机枪等待着敌人的到来,也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一、冷静理智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
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同时也是贯穿小说发展的主要线索,这部作品主要以罗伯特·乔丹的经历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他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深化了主题。他原本在美国一所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着热烈的感情。西班牙内战发生之后,他毅然决然的弃笔从戎,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中,加入了政府军,成为了一名爆破手。在战场上,他始终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勇敢的精神。当他提出炸桥的提议遭到巴勃罗的坚决反对时,乔丹据理力争并且最终得到了庇拉和其他所有游击队员的支持;当他得知巴勃罗为了阻止他炸桥,偷偷拿走了他的雷管时,罗伯特虽然生气,但是还是要坚持完成炸桥的任务;当终于完成任务,罗伯特和游击队员们一同撤退的时候,罗伯特不幸中弹,他果断要其他队员放弃自己,迅速撤退,他自己则拿着一挺机枪,准备和敌人做最后的斗争。罗伯特·乔丹是善良的,在庇拉的有意撮合下,他认识了三个月前获得解救的姑娘玛利亚,虽然玛利亚被敌人所玷污,但罗伯特·乔丹却丝毫没有顾虑,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和柔情,温暖着玛利亚,爱着玛利亚。罗伯特·乔丹是智慧的,在时间那么紧迫的情况下,他和爱尔·索多共同制定出了一份周密并且完善的炸桥计划,将整个行动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罗伯特乔丹是坚强的,当他在撤退的途中不幸中弹,他感觉到自己已经骨折时,他要求队员们放弃自己继续撤退,而他却趴在地上用力的挪动自己的身体,静静的等着敌人的来临,他想用手中的枪进行最后的反击。罗伯特·乔丹也是伟大的,他的牺牲是为了自己的爱人,是为了集体,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小说所描写的三天时间里,他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抉择,但是在这最后一刻,他坚定的选择了牺牲自己,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二、男权社会下的女英雄——比拉尔
比拉尔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中是一个个性较为鲜明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勇敢、坚强、有魄力的“女英雄”,具有敢于向男权主义发起挑战的反抗精神。她的勇敢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在年轻的时候,她就亲眼看过许多血腥的斗牛比赛,而且还亲身参加了残酷的战争。她热爱着自己的国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不受敌人侵犯,她与游击队员们并肩战斗,带领着他们与敌人一次次的周旋,丝毫不惧危险。当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一天天的懦弱和沉沦时,她便痛骂他“醉鬼”,甚至当巴勃罗为了保全自己,坚决反对乔丹炸桥的提议时,她要求乔丹把自己的丈夫杀死。比拉尔大胆泼辣,丝毫不畏强权,在她的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反抗气质。当巴勃罗拒绝参与炸桥任务时,比拉尔首先站了出来,同意了乔丹的提议,还帮乔丹争取到了其他游击队员的支持,并且还带着乔丹去请求邻近的爱尔·索多的协助,正是因为有了她的率先帮助,这次炸桥的任务才能最终得以完成。同时,巴拉尔的身上也有着女性的缜密心思,在和乔丹以及玛利亚一同前往爱尔·索多的游击队的驻地的路上,她极力的撮合乔丹和玛利亚两人的交往,并且在返回途中还故意把罗伯特和玛利亚留在后面,便于他们两人交谈。
可是,比拉尔的身上也同时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她从小便崇拜英雄,在革命早期时,她深深的被巴勃罗身上的勇气所吸引,并且最终和他结婚。她总是念念不忘丈夫巴勃罗以前的英勇,并且打心眼里感到一股自豪。可是当乔丹提出要炸桥时,巴勃罗的懦弱和退缩却让她感到无比的失望,她却在此时看见乔丹身上闪烁的光辉。比拉尔长得并不好看,她有着吉普赛人的血统,有着惊人的直觉和判断力。她在第一次见到乔丹时曾预见过乔丹肯定会牺牲,便极力撮合乔丹和玛利亚之间的交往。这正是体现了她对于乔丹的喜欢和同情,她羡慕玛利亚能够得到乔丹的爱情,甚至将玛利亚幻想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她身上的那种独立的性格不允许她去追求当一个单纯的女人的幸福。海明威赋予了比拉尔“女英雄”的身份,却同时将她男性化,让她无法像一个平凡的女人一样去爱人,去追求情感上的幸福,这也是比拉尔悲剧色彩的体现。
三、男性寻找的“归宿” ——玛利亚
在《战地钟声》这部作品中,与比拉尔截然相反的一个女性形象便是玛利亚。她代表的是温顺和柔弱,极易引起人的同情和保护欲。玛利亚在战时被敌人所掳去,并被剪短了头发,玛利亚作为一个单纯的战争中的受害者,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当玛利亚与乔丹相遇后,她心里是爱着乔丹的,但是她却因为自己难看的发型和不堪的经历感到窘迫,她不敢去正视自己的情感。后来,因为比拉尔的有意撮合,玛利亚逐渐在乔丹的温柔的爱情中找到了自我,心灵上的创伤慢慢得到恢复,又成为了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女人。玛利亚和乔丹的结合是必然的,她们的性格里有着天生的互补的因素,并且有着对于生活共同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他与乔丹的爱情是平等的,是互助的,乔丹用温柔和呵护抚平了玛利亚曾经受到过的创伤,玛利亚用鼓励和信任帮助乔丹不断完善自我,坚定信念。在玛利亚的身上有着传统女性的鲜明特点,她柔弱不堪,温顺服从。在最初获救的时候,她连一句话也说不好,只会哭,在同为女人的比拉尔的照顾下才慢慢恢复过来。后来,乔丹接到炸毁桥梁的任务去和巴勃罗的游击队会和,比拉尔便把玛利亚交给了乔丹,并希望乔丹能够好好照顾她。如同玛利亚这样的女性,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她不能脱离别人的帮助而独立的生活,但是却也并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和麻烦,她的温柔和顺从反倒能够帮助男人更加容易获得成功。玛利亚是存在于理想中的女性,也正是因此,乔丹才始终对于玛利亚念念不忘,他们才仅仅相处了三天,乔丹就已经离不开玛利亚了。他甚至已经开始构想着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他要带着玛利亚一同去美国,两个人会在那里结婚生子,他会重新回到大学里去教书,那时的玛利亚的身份就是大学助教的夫人了。当炸桥的任务完成,乔丹和游击队员们一同撤离却不幸中枪时,乔丹为了玛利亚和其他人能够安全离开,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玛利亚的爱情对于乔丹来说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在没有遇到玛利亚之前,乔丹每日都在等待着末日的来临。他不断的思考着战争的意义,他不想杀人,却为了赢得这场战争,为了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而不得不继续杀人,他整日的沉浸在这种痛苦的矛盾当中,对于战争的结果,他也是无从预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能确定的,若是战争最终不能取得胜利,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他的人生也就是么有意义的了。可是,当玛利亚出现之后,乔丹的心变得安宁了下来,他开始学会享受当前的人生,与玛利亚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觉得时间过得是那么的缓慢,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可以感受到。玛利亚的出现,对于乔丹完善自己的人格,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玛利亚帮助乔丹变得更加成熟,帮助乔丹在找寻人生价值和幸福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也正是因为有了玛利亚,才有了最后那个无比光辉和高大的乔丹。
结论:
本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热血的美国青年在执行炸桥任务的短短三天时间内的经历和心理变化,刻画出了乔丹、比拉尔、玛利亚、巴勃罗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任务形象。海明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出了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残酷和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的美好向往。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