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美国梦
菲利普•罗斯1933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美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一生著述颇丰。1959年凭借《再见,哥伦布》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作品次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随后,他陆续发表了30多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坛上的各项大奖,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大师级作家。现代评论家在谈及菲利普•罗斯时都会别提及他的犹太裔身份,这当然不是一种种族歧视,而是注意到了贯穿他的作品里的犹太文学主题,尤其是近些年发表的被誉为“美国三部曲”的三部小说里更是鲜明的体现了这种主题。“美国三部曲”包括《美国牧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性的污秽》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美国三部曲”,是因为小说中都无一例外的展现了犹太人在美国当下社会所遭遇的种种生存危机的主题,其中还隐藏着宗教冲突、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等等尖锐的社会问题,以其宏大的社会背景和突出的问题意识,获得了读者的青睐和认可。国内学术界对他本人及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颇丰,出现了一批以此为研究课题的优秀硕士论文和重要评论。本文旨在综合前辈学者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蕴含的美国梦进行阐述。
一、美国梦追寻中的主角
美国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碰撞着、繁荣着。但不同文化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是漫长的。犹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种族想要融入美国社会,两种文化碰撞势必要产生冲突,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罗斯,作为一个犹太裔的美国作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这种现象和这个过程感同身受。他的“美国三部曲”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这个过程。
首先,三部曲中的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犹太人。这样的身份决定里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追求,即积极的融入美国社会,试图淡化身上的犹太痕迹,使自己看起来与周围的美国人并无不同。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小心翼翼的为这个目标努力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打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就通过决绝的手段成功的隐藏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一所大学里文学院的院长,他也是这个学院里唯一一位担任过院长的犹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过程的艰辛。但是他苦心经营的“美国梦”最后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彻底破碎,最终也因此遭来杀身之祸。这样的结局是悲凉的、发人深省的。科尔曼•希尔克只是千千万万个犹太人中的一个个体,他的追寻美国梦的经历也绝不是这个群体中最悲壮的一个。但是,他的努力和遭遇却是具有代表性的,是那个时代和那个群体的缩影。
其次,这些犹太主人公都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无一例外,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边缘人和局外人,他们从未也不能可能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做出了许多情理之外的举动。《美国牧歌》中的利沃夫为自己编制了一个理想的梦,并找到了实现这个“梦”的捷径。为了实现这个虚无飘渺的梦,他违背了犹太人的教义,选择了一位英裔白人结婚,这样他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美国人。利沃夫的这种行为是对犹太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反叛,同时也显示了他为了实现美国梦所付出的努力。不惜以牺牲宗教教义来换取一个虚幻的身份,悲哀、凄凉之感不言而喻。以利沃夫为代表的犹太人,他们越是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现实中就伤的越重。
二、美国梦追寻中的困境
在“美国三部曲”中罗斯描绘了三个不同的犹太家庭在不同年代的遭遇,虽然作者赋予他们不同的身份,把他们置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但他们的遭遇却惊人的相似。在寻求身份认同和追寻美国梦的过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美国三部曲”中,美国梦也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形式。
首先,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解读一个人物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年代和生活的环境,这样才能对人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三部曲分别是在美国大萧条时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背景下展开的。作者选择的这些历史节点是有代表性的、有意识的。他们都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若不是在这样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背景下,就不会有利沃夫、希尔克这样的典型人物。我们都知道,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这样的历史背景对主人公之所以热衷追寻美国梦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美国身份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张永久有效的通行证,获得了美国身份就可以融入这个社会。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文化、宗教的冲突不是简单的一个身份认同就能够解决的。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遭遇各种困境。
其次,犹太人在寻求身份认同时所遭遇的困境是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在相互同化、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现象。一方面,这种困境表现在犹太人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在小说中,来到美国社会的犹太人包括老一代的犹太人和新一代的犹太人。新旧两代的犹太人在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这种冲突表现为犹太文学中常见的“父与子”的母题。父方是权威的,具有不可撼动的尊严,他们是传统的代表。而新一代更容易接受新鲜观念的影响,行为比较激进。年轻的一代犹太人迫不及待的想要获得美国身份,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新旧两种观念必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这种困境体现在整个犹太民族与美国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显性的,更容易引起注意的。比如《人性的污秽》这篇小说中,在科尔曼的犹太身份遭到曝光之后,他先失去了稳定的工作,然后遭到了情人的抛弃,最后情人的前夫耻于自己的前妻做过犹太人的情人,将科尔曼杀害。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他们生存的困境。
三、破碎的美国梦
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个体只是时代浪潮中中的一粒沙子,无法与时代和命运抗争。三部曲中的主人公虽然付出了努力,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但最终都失败了,并且他们最后的结局都非常悲惨。他们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失败,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碰撞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和必然结果。那么,破碎的美国梦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美国三部曲”故事的文本时间虽然发生在逝去的时代,但却是一幅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式分析图。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在三部曲中,三位主人公对美国梦的理解是不同的。塞莫尔•利沃夫所追求的是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艾拉•林格的梦想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公平进步的美国社会中;而科尔曼•希尔克在《人性的污秽》中所向往的是不受种族歧视的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这些梦想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抛开表象,却是对平等、自由和民族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罗斯将自己对民主社会追求的理想寄予在在这些人身上。但他又是清醒的,他深刻的认识到这种理想社会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预见到了所要经历的艰难的过程,他将这个过程在小说中通过几个家庭的遭遇展现出来。这也正是小说中美国梦破碎的主要原因。
其次,菲利普•罗斯是一位犹太裔作家,他的特殊的身份成就了他的小说,虽然他并不认可不这种以族裔分类的方式,但他的骨子里流淌的却是浓浓的犹太血液,鲜明的表现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出生和生活在美国的第三代犹太移民,美国多元、民主的文化环境使得罗斯对自我身份的认识与其父辈不同,他对美国文化没有隔阂感,安于作个美国人。然而作为一位犹太族裔作家,罗斯也注定了要与自己的族裔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古老的犹太文明与美国多元的现代文化产生碰撞之时,不仅是犹太人,美国人也感到措手不及。犹太人在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明确分身定位,这是他们迷茫时抓住的救命稻草,也被他们视为在美国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追寻到破灭,从斗志昂扬到穷困潦倒,这是实现梦想的必经过程。所以,美国梦的破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它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新一轮梦想扬帆起航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罗斯始终是清醒的,他像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预言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菲利普·罗斯是一位民族主义作家,它不仅仅是犹太民族的代言人,更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上,俯视整个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他对美国历史、政治的思考是深刻的,是当之无愧的这个时代的代言人,透过他的小说我们可以对整个美国社会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