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叙事”一词是这样定义的:“叙事事情(指书面的),如叙事文、叙事诗、叙事曲。 ”叙事视角问题是小说创作中叙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它发端于作家的创作过程,从无意识的叙事视角创作到技巧性地使用叙事视角,在众多小说家的不断实践中,叙事视角逐渐演化成专门的理论问题。
叙事视角,学者们在不同的学术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叙事视角分类上率先提出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分法,这一分法成为现在叙事学研究领域对比研究的蓝本。国内学者申丹在热奈特的研究基础上,从本土文化视角出发,对叙事视角问题作了不同的阐释。申丹认为“热奈特的三分法是对三种聚焦模式的划分:
一,‘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的视角的全知叙述,他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可用‘叙事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
二,内聚焦,其特点为叙事者仅说出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可用‘叙事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
三,外聚焦,其特点是叙事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的少,可用‘叙事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申丹进一步认为,内聚焦模式不成立,“内聚焦可用‘叙事眼光=(一个或几个)人物的眼光’这一公式来表达,‘零聚焦’可用叙事眼光=全知叙事者的眼光这一公式来表达,而外聚焦则可用‘叙事眼光=外部观察者的眼光’这一公式来表达。”笔者认为,宏观上,从作者的主观位置和对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程度这一基点看,热奈特对叙事视角的分类概括性强,各个视角有自己明显的特征。零聚焦,以整体性和中心性为主要特点,偏重于建构小说的整体框架,将人物的个性与心理隐匿于小说的整体布局中,作家的价值观念在小说中往往比较鲜明,但是采用全知视角来展现小说内容容易陷入程式化和刻板化的泥沼,需要作家对小说人物和小说结构的全局把握并对二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处理。内聚焦,以旁观性和中立性为特点,作者的价值立场在小说中淡化,力图以中立的姿态建构小说,判断的权杖部分地交予读者手中。外聚焦,则是作者的价值观立场的彻底脱离故事,一段故事的叙说,作品中人物的构造和性格的特点、思想感情,都由读者来判断,作者与读者一样,也是故事的观察者。从更深层次的微观上说,叙事视角又可以细分为语言修辞、故事结构和意识形态。本文将从叙事人称转换的宏观视角和意识形态的微观视角探讨《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本小说的呈现手法,以了解现代小说在创作风格、构想方式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
扬·马特尔的小说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充满了隐喻和多层次的象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其代表作品。2002年,他写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荣获布克奖及亚洲、太平洋美洲文学奖。《沙龙》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当马特尔把派扔进海里的时候,他那古怪迷人的常常引人发笑的想象力已经把我们抓住了…奇异而充满生气”。《新泽西明星记事报》则说:“一点航海经历,一点魔幻现实主义,再加上讲故事的天才的冲击力,这就是马特尔小说的特点。”小说以1970S的印度为背景,当时执政的英迪拉-甘地(尼赫鲁女儿)为打击反对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大肆逮捕反对党领袖、停止实施宪法赋予公民的系列权利、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后被认为是当代印度民主政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派一家就在这一时期被迫移民海外,故事主要讲述了在海难中幸存的17岁少年派与动物漂泊在海上的经历,以及在这其中他的生存困境和产生的种种精神困惑。故事采用了双视角的方式来展现这一段故事,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述,构建了两个故事版本来阐述同一个主体,哪个版本是现实?哪个版本是魔幻?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在两个版本中相互印证,环环紧扣,外聚焦和内聚焦间不断转换,情节离奇但却合情合理,引发的是人们对信仰和人性的深刻思索。
小说开篇就明确表明了作者的叙事立场:“自然,帕特尔先生的故事应该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他的声音讲述,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第一部的“多伦多与本地治里”,“我”在印度的成长经历,宗教上先后信奉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生活中童年直至少年时期与动物们朝夕相处,和父亲给“我们”展示动物凶残的一面,“我”对动物由此产生又爱又惧的复杂情怀,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熏陶为后来海上能与孟加拉虎能够在同一条船上相处并存活下来铺垫了伏笔。第二部“太平洋”同样以第一人称推进故事的发展,“我”面对动物的恐惧,面对风暴的担忧,在孤独与寂寞中适应海上的生活。第三部“墨西哥托马坦镇贝尼托华雷斯医院”是一连串派·帕特尔与两位日本调查员之间的对话,连续不断的问答构成戏剧式的场景,这里作者使用的依然是第一人称。在故事中夹杂的一些情节,作者刻意地使用了第三人称。“他住在斯卡伯勒。他身材矮小、瘦削——只有5英尺5英寸高。”“他是个高明的厨师。他那暖气开得太足的家里总是飘散着某种美味佳肴的味道。”第一人称中叙述的故事展现的是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魔幻色彩。第三人称中的描写是作者对人物的面貌和生活观察,直观简明,给读者营造客观的观察空间。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相互嵌合,与两个故事版本相呼应,在现实与幻想,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不断辗转,成就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这也是一本有关信仰和人性的小说。从微观层面来说,作者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构造小说的情节。探究小说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是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也反映读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渗透着作者道德判断、伦理界限和意识形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大部分篇幅都用第一人称,从表层来看,这似乎是一种作者以外部观察者的客观姿态在讲述,其深层的叙事视角中,隐含的是作者系统的价值观体系。
作者笔下的小说中心人物——派是一个有多宗教信仰行为的人,派被刻画成信仰多元宗教的人物,与作者马特尔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扬·马特尔毕业于加拿大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后,在印度度过了13个月,拜访过清真寺、教堂、寺庙和动物园。在印度,宗教这一意识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几个宗教并存于一个地方的现象十分普遍,法属致命地本地治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这些生活元素都被作者写进了小说。派从小就生活在本地治里,离开印度之前,他先后信奉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在世人看来相互之间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例如,在神灵崇拜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主张信奉一神,前者是真主安拉,后者是上帝。印度教则是典型的多神崇拜。在食物上,明显的区别是伊斯兰教不食猪肉,印度教则是素食主义的主张者,而在海上漂流的派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自己的宗教禁忌,从杀生到食鱼。
如果说破禁忌的人是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信教徒,那这个故事只会让读者失去对宗教的信心。矛盾的是,小说的开篇即指出这个故事会让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对生命的渴望是人作为动物本能的一面,为生存做出各种有违常理甚至背弃道德与伦理的行为,是人趋利性的理智选择,这也是理智的缺陷所在。于是自然“设计了宗教,以之作为平衡之物来抵消理智的消极作用:针对理智只顾个人的离心倾向,自然则以宗教畏惧、宗教禁忌、宗教戒律等手段来加以防范,以维系个人与群体的团结;针对理智对死亡感到的恐惧与沮丧,自然则以灵魂不朽、来世、再生等宗教信念来加以防范,以激励因这种沮丧而多少减缓了的生命的向前运动;针对理智“对行动与后果之间不可预测的忧虑”,自然则以神秘、奇迹之类的信仰来帮助克服人因种种无法控制的因素而产生的犹豫不决与畏缩后退,以确保进化所需的豪迈向上今生。”人性本能的理知与宗教信仰的感性不断斗争,才使得从派的口中有了两个版本,如果孟加拉虎是派自己幻想出来的,那它就是人自利性的代表,而虔诚的宗教信仰既是制止自利行为的极端化,也提高了人类的道德底线,给予了派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宗教在人类的普同本性面前,都是一致的,无关宗教中对物质的禁忌,无关对精神的绝对虔诚。
总的来说,现代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愈加熟练地转换着叙事的视角,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出现融合的趋势。现代小说创作不再拘泥于某一视角,叙事视角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则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在未来的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将会以更加离奇的小说情节和叙事角度来体现历史和时代的思想与意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