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的嬗变
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随着他周围环境的变换、历史的演进而改变着,其大致可以分为早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晚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此,笔者就对不同时期的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进行浅析。
1. 早期——惊恐冷漠
卢西恩·弗洛伊德儿时就是一个性格古怪、不善言谈的小伙子,他性格孤癖且敏感。1939年,他进入阿格里安绘画学校开始学习,随后发表了他平生第一部作品《地平线》,随后他开始醉心与油画的创作,偏爱对静态的植物、室内景观进行描写。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包括《约翰·明顿》、《地平线》、《男孩头像》、《那玫瑰花的女孩》,其早期绘画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惊恐冷漠,创作于1982年的《约翰·明顿》可以称之为弗洛伊德此时期绘画风格的翘楚之作。画中的线条笔墨粗细结合,既有粗犷豪放的线条,也有细腻精致的描摹,因此呈现出二维画作的效果。画中略带神经质的男子五官分明,脸庞冷峻严肃,呆滞的表情与头上蓬松的头发和谐统一,半开的嘴角仿佛欲言又止,身后灰白的背景体现了人物寂凉的心境,展现出了画中人物既惊恐又冷漠的双重意蕴。此外,《那玫瑰花的小女孩》也与《约翰·明顿》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主人公变为的女性,她手上僵硬的持着一只玫瑰花,呆板僵硬的沉坐在冰冷的木椅子上,双眼虽然尽力的睁大可是明显无神,呆滞的表情下使人看不出她内心的心境,总体上也展现了弗洛伊德惊恐冷漠的画风。
2. 中期——粗犷豪放
六十年代正是世界艺术潮流的转型期,此时弗洛伊德并未盲目跟从某一艺术主流或支流,而是沉淀自己的内心,将自己早期惊恐冷漠的绘画风格转融为中期的粗犷豪放,他的笔触也从之前的细腻平滑转变为了粗犷不羁。此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女孩》、《睡着的头像》、《有背景的女头像》、《画家的母亲》、《画家与模特》、《穿绿衣的男人》。中期弗洛伊德的作品变得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感,感情上也饱满许多,画中人物也变得更加稳重沉着。在《穿绿衣的男人》中,弗洛伊德在对画中的男人在面庞的勾勒中明显较前期更加的随心所欲,尤其是在鼻子的修饰上,弗洛伊德将其描绘成弯曲状的不平衡,这样就更彰显了主人公性格的豪放不羁。再如《睡着的躶体女人》,弗洛伊德对画中女人的局部肌肉的刻画极为精妙,在凹凸有致的整体效果上,突出了胸部与大腿的肌肉感,蓬勃的生命力也呼之欲出,面带无所谓表情的主人公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真是精神状态展现了出来,将画的本源,即实实在在、没有修饰的人物完完整整的展现出来。[3]
3. 后期——率真坦诚
七十年代末,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趋于成熟,画面也更具张力,在其从容的笔下更多的展现出他率真坦诚的绘画风格,代表作有:《夜晚的画室》、《休息的管理员》、《双人体》、《男女双人体》。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的绘画技巧更加老练成熟,颜色使用方面愈加得心应手,因此画作常常显得不拘一格而又极具真情实感,在纯熟的技艺下画面的精妙细节与明暗对比更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男女双人体》中,男人黝黑的肤色与女人亮白的皮肤对比明显,男人坚实的肌肉与女人柔弱的身躯产生强烈的反差。画中男女安逸的沉睡于白色小床上,仿佛一对夫妇的寻常酣睡,这就将真实的生活搬移至静止的画卷中,洗尽铅华的画风更是将弗洛伊德带入艺术的新境界。
总而言之,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之所以具有持久永恒的生命力,这与他带有个人标签的绘画风格是紧密相关的,从早期的惊恐冷漠至中期的粗犷豪放,最后达到成熟晚期的率真坦诚,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始终与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对生命的思索联系起来。同时,他的绘画风格也为后世的绘画技法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值得当代中国青年画家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