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80后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心理研究

作者:刘永艳,张赛来源:《芒种》日期:2015-10-20人气:1331

一、引言

    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以张悦然、春树、笛安等为代表的80后女性作家群体异军突起,她们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从多元文学视角出发审视女性的心理意识、自我价值、社会存在,思考当下女性存在的本体意义,她们以新时期女性写作风范书写青春期女性的生命体验,为新文化视野提供了典型的注脚,实现了女性对自我的认同和赞扬。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是针对男权、父权制社会展开的一场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解决女性社会解放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目的在于破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张扬女性的自主意识、自我梦想与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思潮在大陆广泛传播,并呈现出不断追求的性别意象。

     女性文学即以女性为创作主体,以女性意识、态度和立场从事文学创作的活动。在中国,女性文学最早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80后女性文学是80后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探究女性写作介入新世纪新文化创造,并以女性话语、意识和行为对女性观赏、创作来呈现和表达女性自我的文学创作活动。80后女性作家,如笛安、张悦然等以成功的文笔维护女性的自我与自尊,以自立自强的人格表达女性独特的经验,以自我独特的个体意识诠释女性心理内涵,她们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但80后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热衷描写非常态化的私人化情节、创作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支撑、女性自我意识缺失、创作主体阅历浅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现象,女人等于活着加性的女性书写模式已成为80后女性文学堕落和人性堕落的重要标志。[1]

    女性心理意识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等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悟,是女性对主体性问题认识的心理基础,是对女性话语、行为、社会地位、价值和作用进行全方位感知的心理反省,女性心理意识含有女性自我人格心理的透视。积极乐观的女性心理有助于发挥女性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受社会环境、生活群体以及女性自身等因素影响,女性心理主要集中在反映女性反抗压迫意识觉醒的社会层面、从女性生理角度审视女性心理的自然层面和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独特处境的文化层面,女性心理意识是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对女性自我人格心理的透视,是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与反思。[2]80后女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被忽略、被压抑的女性抗争外在世界压迫的描写来表现她们对一切外来压迫的反抗,体现女性为追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本能反抗,折射出女性独特的内心世界,这其中既含有叛逆后的回归,也蕴含着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

二、不同成长阶段中女性心理类型解读

    80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不再为青春伤怀、而是以呐喊的姿态打破蒙克式,以优雅与尖锐、从容与天真风格将女性陷于道德围城、或禁锢于婚姻伦理中的心理深刻地表现出来,引发了人们对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生活焦虑、心理承受的思考。按照不同时期,女性心理可以划分为童年期和青春爱恋期,作者将自己的记忆与经历带入文学创作中,不仅揭示了不同时期女性心理的游离变化,审视了弱势女性心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从多元化视角剖析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心理,构建起作者独特的审美心理和生命体验的形式化过程。[3]

   (一)童年期施虐与受虐的女性心理。80后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童年多在阳光照耀不到的闭塞中度过,由于孤独缺爱,她们的内心常处于一种被压抑、被强迫、被虐待、寻求自我施虐与他物的状态,这类女性往往内心孤傲、多愁善感,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女主人公璟、《西决》中的被压抑的东霓、《红鞋》中的酷爱红色的女孩等,幼年时期,梦魇的自我意识便开始在她们内心萌芽。《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女主人公璟承受着无爱与受虐、冗长而乏味、充满艰辛与坎坷的童年,无爱的恐慌使她的内心变得冷漠、灵魂变得孤独,她不知道自己将要梦归何处。璟的父亲在璟小时候因心脏病突发而死在麻将桌上,母亲因生育璟不仅失去了歌舞团领舞的位子,而且还因剖腹产留下疤痕而不能穿露脐装,这使她认定璟注定是欠自己的,这使她对璟不理不睬、不管不顾,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从母亲的言行中毫无隐藏地暴露出来;《莲花》中的苏内河自出生就没有见过父母,没有人真正在乎过她,她感受到的是人间的无情和生活的苦痛;《西决》中还在襁褓中的东霓差点被母亲亲手掐死,那种窒息的感觉成为她永生不忘的深藏的屈辱。这些被压抑的女性经历着受虐的童年,心理畸形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不幸是环境强加给她们的,在受虐的看不见尽头的童年,满目荒凉。

    为求得自我心理满足,受虐的记忆使得幼年期承受和无法打破宿命的弱势少女成长到自我强大时企图打破宿命的摆脱而将受虐的自我转换为施虐的主体,期盼通过施虐于他物获得快感,忘记记忆中难堪的屈辱与坎坷。过去的记忆“像风湿病发作,悠闲地回荡在松散的骨头里”,施虐者“通过将另一个人演变为自己”来达到逃离孤独的目的,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璟为了填补内心的饥饿,将美味的食物看做自己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她像一只被困在地窖的小老鼠,看到食物不敢停下直到将所有食物吃完,她将受虐的压抑心理转化为对食物的施虐,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红鞋》中酷爱红色的女孩,肢解动物尸体、喜欢听麻雀惨烈的哀鸣、将钉子深深嵌入小狗的前额、将即将孵化的鸟蛋抛向空中,一个美丽的女孩沉浸于对动物施虐的自我满足中。

   (二)青春爱恋期的女性心理内核。女性从童年时期挣脱到与爱恋、异性有关的青春爱恋期,其心理经历了失落叛逆和对爱情的畸形迷恋过程。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段失落期,她们常喜欢以急躁、发脾气、大声哭泣等方式来表现这种失落,引发人们的爱怜。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璟的母亲为了获得瞩目和美丽不惜一切代价,但女儿的出生、生育带来的丑陋以及事业的不顺利使她嘶鸣嚎叫呐喊自己内心的不平,她以哭诉的方式赢得别人的爱怜。《姐姐的丛林》中的安琦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外界的杂芜,在失落与叛逆中,她的爱不再存在,爱与恨的临界是青春成长的痛楚。作者以凝重、委婉的语言袒露出人性中恶的根芽,显示出对青春成长和爱情的无助与追寻。在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角色是爱。[4]在80后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在恋爱中被禁锢在命运的束缚下,在恋爱中对抗着孤独、憧憬着美好,最后却被恋爱逼上窒息的边缘。80后女性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出近似病态的畸形的迷恋,如《竖琴,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将生存的全部希望和幸福砝码押注在变态畸形地爱情婚姻中,她的丈夫不断地用花言巧语来换取她的“骨头”,在畸形的婚姻中,女性失去了自身生存的独立意义,内心充满了荒凉,沦落为“白骨精”。在这里作者以奇特的想象方式表现对女性的同情和理解,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肉体和精神上的束缚和压迫。

三、不同形象中女性心理特征透视

    (一)偏执型女性。偏执型女性往往凭个人意愿行事,极易敏感多疑、傲慢冷漠、产生病态的嫉妒执拗,在成长过程中,偏执型女性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偏执人格倾向,其心理在施虐与受虐之间游离,如《姐姐的丛林》中的安琦、《东霓》中的东霓、《告别天堂》中的方可寒等是偏执型女性的典型代表。对偏执型女性而言,她们身上聚集着被扰的灵魂与苦闷的感伤,她们害怕孤独但却以自我为中心,她们寻找依靠和幸福却害怕幸福来得太突然,嘴上说的轻巧,心里却未能轻易放下,执拗走下去却没有回路。

   (二)忧郁型女性。忧郁型女性以忧郁性的心理体验为中心,以酗酒、吸毒等偏激方式驱逐内心的孤苦,但内心却总是会陷入莫名的焦灼中,她们在忧郁中孤独,在孤独中忧郁,最终在凄凉和孤独中一步步走向坟墓。《阳春三月》中不爱说话的小碗,《水仙已乘鲤鱼去》中越长大,越寂寞被害妄想症的璟、《小绿之死》中卑微与渺小的很小的小人小绿等,由于太害怕孤独,忧郁型女性总是试图在与异性交往中抵抗孤独、治愈孤独,在孤独中学会面对残酷的现实。

   (三)癔病型女性。癔病症女性往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当成内心的秘密,她们多在精神刺激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容易产生幻想、气愤、恐惧、忧虑等激动情绪,甚至出现幻觉梦游的症状,80后女性作家笔下的癔病女性,常表现为精神迷惘、顾影自慰、拦镜自怜。[5]如《红鞋》中稚气未脱、酷爱红色的女孩像精灵一样但骨子里却透着叛逆,被掏空五脏的麻雀、被拧断脖子的鸡,作者透过物质生存的面纱,揭开了世界包裹的帷幕,表达了女性对世界的依恋和失望。

    80后女性文学创作主体,生活阅历不甚丰富,较多的是少女经验和校园生活,她们通过文字这种天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以自然率真的写作姿态为女性文学写作注入新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信息,给文学带来新的景象,为当下女性存在的本体意义提供依据。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