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的形成和发展看广西区域文化的独特性
在过去的10多年间,“漓江画派”和“八桂书风”是广西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这两个广西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过程,我们可以很好地研究桂学,发展和传承好广西文化,做大广西文化产业,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力量,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漓江画派
(一)什么是“漓江画派”
漓江画派是以南方山水为创作主题的水墨画家群、以“南方的风景”亚热带地域为创作主题的油画家群、以北部湾风情为创作主题的水彩画家群等画家组成的画派。①
(二)“漓江画派”的形成和发展扎根于广西独特的区域文化当中
漓江画派的成功离不开广西,因为地处广西,得益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风情,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漓江画派。在桂林山水、漓江流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美术传统。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吴冠中、阳太阳、黄独峰等,都画过很多以漓江为主题的作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西的一些画家开始了对漓江以及广西地域山水风景的艺术探索,以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卷》为代表,广西的一批绘画精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漓江画派”逐渐成形。烟雨、船帆、浮峰、倒影、山寨、小桥、田园、少数民族等,成为了广西画家们最擅长表现的图像元素。
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漓江画派作品大展”,展出了漓江画派近80位画家的200多幅精品,这些作品以“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的审美意识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全国美术界的眼球,业内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漓江画派很高的评价。漓江画派与众不同,不仅表现在作品形式和风格上面,在内容上面更是非常明显——漓江画派的画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写生采风、创作精品、成绩斐然。
广西有着神奇的山水自然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独特的边关文化、广阔的海洋文化。这些广西区域文化的独特的地方正是最奇妙的地方,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三)“漓江画派”的成功,离不开其身处的广西地域
著名评论家、批评家苏旅认为,广西不少画家在国内画坛上实际上已经是非常有影响,他们愿意为漓江画派默默做奉献。漓江画派一个独门绝技是具有很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作品的写生化创作。漓江画派几乎所有的精品和代表作,都是通过写生得来的。漓江画派的作品,生活化非常浓郁,它不脱离我们当下人民群众平凡的普通的生活,它里头的生活元素是非常重的。这是漓江画派在全国画坛能够独树一帜的原因。
据漓江画派促进会向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漓江画派已经达到初步的产业化的规模,有很多画家的画都卖得很不错,有的画家每年创作的作品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会有几千万,整个画家群体创作的作品价值超两个亿。
广西经济这几年虽然突飞猛进,但跟先进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比起来,差距还是大的,我们的文化产业链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没有完全建立起连锁的大型书画作品经营市场,市场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央跟自治区党委都提出要做大文化的建设,要加快文化的建设,要把文化这个品牌打出去,打出去是绝对要靠产业化,就像美国的好莱坞,征服全世界,推陈出新的大片就是成功的案例。②
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认为,漓江画派是广西一个文化品牌,这是列入广西第十次党代会的大会报告的。广西文化品牌包括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漓江画派、广西出版四大品牌,自治区党委提出要继续扶持。报告里提出,要建设广西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强区。为何不是建设文化大区、大省的问题?民族文化的强区,就是广西将要在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中,起到一个排头兵的作用,所以漓江画派也要跟上这个步伐,也要在全国民族画坛里头,或者全国画坛里头起到一个排头兵的作用。
二、八桂书风
(一)什么是“八桂书风”
八桂书风就是广西书法家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受广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一致、审美的心理相通、书法理念相似、价值观念相同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广西文艺界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后推出的又一文化品牌③。
(二)“八桂书风”的形成和发展与广西独特的区域文化的关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广西人生性忠厚老实,热情大方,待人真诚。在外省不少人看来,广西人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语,这种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反映在广西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上,表现出谨严、率性、雅丽、透视、深层等特点。④
在全中国有很多种方言和书法风格,书法艺术本身具有极丰富的创造。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需要创新,通过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用书法显示自我的美感,显示时代的美感。正是在这基础上,广西的书法家用自己独特的笔墨挖掘和展现汉字美。
我们研究广西书法家、篆刻家的作品,就会发现“八桂书风”逐步形成了八桂书法艺术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有:注重形式,作品作旧处理,形成鲜明的书法“广西现象”。
(三)“八桂书风”与“广西现象”
“八桂书风”形成一派地域书法风格,可以说是广西书法界最具高瞻远瞩的举措。而在此之前,说到广西现代的书法,不能不提“广西现象”。五届中青展于1993年夏在北京平谷县评选,10名获奖作者广西就占了4名!而且这4名作者的作品创新得出奇。这引起了当年书法界的关注和争议。这就是广西书法家影响全国的“广西现象”。
“广西现象”是一种一反常态的设计与仿古手段的运用,引起了当时书法界截然不同的看法⑤。面对“广西现象”,质疑者多盯住他们形式上的做古与制作不放,却对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关注不够,这是不无遗憾的。
1994年初,“广西现象”的倡导者陈国斌、张羽翔曾发表《我们的书法观及形式训练》一文,声明了自己的创变动机:“在书法被作为艺术门类而建立的时代,如何将书法这种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方式,完成向现代人文艺术学科的转型至为重要。”而他们以“形式体验与形式至上”为立足点的创作方式,便是试图解决这一“转型”“问题”的探索方案。这才是“广西现象”的价值所在。
五届中青展的评选,四件广西作品用纸均是仿古作旧的古铜色调。这在当年可能还没有谁一看就能断定这些仿古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2015年6月至8月间,笔者本人亲自请教了冯华春老师,得知原来这些仿古作品大部分都是使用广西独有的六堡茶水在不断浸染宣纸,最后经多道工序而制作成作旧的书法作品。
(四)用纸均是仿古作旧的古铜色调,这就是“广西现象”的特别之处
广西作品用纸均是仿古作旧的古铜色调,这就是“广西现象”让人刮目相看之处。在此之前,国内罕见,这也就是为何当年20岁的蔡梦霞为何会凭借作旧作品独占鳌头的缘故。这在当年来说是超越时代的审美特征,只可惜当年大家不认为这就是“八桂书风”,但这确实是广西书法爱好者在成为书法家过渡当中,在上下探索中积累下来的外省没有、唯独广西有的“书风”,一个由展厅展出对视觉形式的新要求,和新标准所造就的形式倾向,也正是“广西现象”的可贵之处。
为何广西那些做旧的书法作品能获奖?第一,他们的作品非常积极地吸收最新考古资料,即汉晋残纸的审美风格。这中间不仅是纸色的选择,也包括字形风格和用笔风格的选择,深得其非名家书写中的“无意于佳”的真率意趣。这是比唐宋传统更为时久远的一种传统。第二,是其对传统近于完美的创造性形式表达。即是说,它们不是“临帖”,不是那种把《张迁碑》、《多宝塔》照猫画虎地搬到作品里去,在汉晋残纸中是找不到这种幅式的作品的。
三、从“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的形成和发展看广西区域文化的发展
无论是“漓江画派”还是“八桂书风”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广西神奇的山水自然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独特的边关文化、广阔的海洋文化。这些广西区域文化的独特地方正是最奇妙的地方,为广西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一)我们现在要探究广西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其实就是要了解清楚广西区域文化与外省文化有何不同,有何特别的地方
“广西现象”的书法家现在仍是广西区域文化的坚守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广西书法界,如今对书法艺术探索、追求坚持不懈、不动如山的人总是存在的,冷峻的审视和洞见让有些人避开了这种内耗性非常大的喧嚣,做出非常富有独立价值的选择。我们熟知的书法家张羽翔先生,篆刻家陈国斌、冯华春先生就是这样,他们是当代书坛颇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细柳营”的亲历者冯华春认为,“广西现象”之后,“细柳营”团体似乎在广西逐渐淡出书坛的视野,但是他们的书法研习和实验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这个团体的精神在不断延展、四处开花结果,在全国的影响至今还在。如去年和今年在山东枣庄的“五月书会”、广东东莞的“东莞制造”等等民间社团以及高校部分学子,都可以被视为是“细柳营”在某种程度上的生长和泛化。张羽翔和冯华春是师徒关系,在冯华春参加的每一次展览,只要是书法作品,都会看到“细柳营”的影子。参与到权威性的展览体制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他们“实验”的一部分,而其探索的雄心和范畴,则远远大于这些官方和半官方体制的要求。
(二)广西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的发展和壮大
在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培育漓江画派高度重视。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和扶持八桂民族音乐、漓江画派、山水实景演艺等优秀文化品牌,提高自治区原创文化水平。”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促进广西文化实力新提升,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任务,继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和扶持包括漓江画派在内的优秀文化品牌,第十次党代会又把漓江画派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把漓江画派作为文化品牌之一重点巩固提升,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漓江画派的重视和关心,又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漓江画派寄予的高度期望。促进漓江画派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需要,也是促进和发展广西自治区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的需要。
(三)独特的广西区域文化,也为“八桂书风”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作为一名书法家,要有别于他人,不仅要能写好字,还要善于将所有的传统书法和汉字图像资源置于形式分析的解剖和重组的研究课题之下,而不是仅仅将视野限制于传统意义上二元对峙划分的“碑帖”范畴之内。在2015年8月28日至9月3日举行的这次“好风相从” 张羽翔师生展览,是张羽翔先生数十年来独到的形式主义美学在教学领域方面的充分体现。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为驾驭视觉对比性张力和传统古典美学韵味的融合所做的努力,也不难看出他们敏锐把握时代情感脉搏的那份激情所寄。这其中,冯华春、黄文斌是陈国斌和张羽翔这两位周亚夫式老师苛律下的“细柳营”原班人马,马德田、王飞虎、邢巍、冯颉则是来自“五月书会”的中坚力量,詹逸然、周上金、庄小生则是举旗于“东莞制造”的后起之秀,姚锋、周珂则是来自高校中的年轻学子。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构成表现,以及对传统书法资源博约俱得的创造性理解和现代性转换,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心潮起伏。
试想当今中国书法届,又有谁能够把全国看似一样的书法艺术,写出广西的特色,写出广西的风味呢?“细柳营”的魔鬼训练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书法练习,一改别人练书法先练楷体,后练草书的模式,改为练好篆体,再练其它书体的训练方法,在作品风格上面,他们形式上的做古与制作不放,就是广西书法的特色,也是跟全国其它地方的书法绝然不同的根本所在。和“漓江画派”“八桂书风”一样,广西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品牌,形成了响亮全国的文化符号,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发展了广西区域文化。
四、研究“漓江画派”和 “八桂书风”对研究桂学的启示
研究“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为我们做好桂学研究工作找到规律。桂学研究体系的形成,首先应该是区域的,或称地缘的、文化的,然后再是社会的、经济的和其他的。开宗明义,桂学必须是立足广西,以桂学的学人气度、学术气韵、学问气势,以区域缘起,直指中华文化、社会、经济等内核,同时积极推动并创造新的现代学术范型。从地域上来说,广西地处五岭之南,历史悠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
我们做桂学研究,就是通过文化研究为始端,以广西人务实开放、崇尚学理、以义为先、会通百家的独有品格,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和经济意识,成为地域认同的核心。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和辨别它们在一个特定空间区域内,它在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人们的心理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指向,经过历史的积淀,桂学研究一定会形成一个较为密集的多学科承载体,以此表现出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最终为广西树立文化自信,为广西人树立文化自觉作出应用的贡献。
注释:
①百度百科:漓江画派
②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黄格胜在漓江画派代表画家梁耀画展的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13年7月。
③骆诚:《八桂书风》,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3-14/51585.html
④潘琦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桂学研究方向)研究生班开班动员讲话,2013年9月。
⑤刘正成:《广西现象忆尤深》,2003年6月21日于松竹草堂所作。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