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作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功能
一场经历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不仅仅是难以忘怀的伤与痛,更留下了值得中国人民传承和弘扬的伟大的抗日精神,这种精神流淌在了中国人民的血液里,这种精神标记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之中。以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人民铭记这段悲壮历史的承载者,成为了歌咏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推行者,成为了只有坚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救中国的教育者。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文化力量,更挺起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富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精神脊梁。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不仅应当通过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来品味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缅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事迹,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应当把在文学作品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继承下来,弘扬下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一、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伟大的抗日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所以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不但要光耀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更应当闪烁在中国发展的每个时期,凝结在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儿女心中。而在这个汇聚民族力量、提振民族精神、铸造民族魂魄的伟大工程之中,文学作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精神。当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大地的时候,一种浓烈的民族屈辱感充斥在有良知的中国人民的心中,人们的情绪需要汇聚需要宣泄,在这种需要选择的关键时刻,丁玲的童话《给孩子们》,为人们勾画出了侵略者的形象,同时也告诫当时的中国人都应当认清侵略者的嘴脸,告诫中国人民同侵略者的抗争是不能松懈的,哪管是斗争到下一代人也绝不能放弃。李英辉先生的长篇小说《万宝山》,张天翼先生的《齿轮》,阳翰笙先生的《义勇军》,进一步揭露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倒行逆施,使中国人民更加明确了对待侵略者不能逆来顺受必须奋勇抗争,这才是民族的出路,这才是国家的生存之道。在这些具有唤醒民众精神的作品的感召下,中国人民的头脑更加清醒了起来,中国人民的抗争意识更加坚定起来。比如说,短篇小说《丰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松辽平原的农村的故事,农民孙三在即将获取收获的年景下,却被日本侵略者打破了宁静美好的生活,于是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识,毅然决然把儿子送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殊死抗争。这就是由朴素的情感演变为民族抗争精神的心路历程,为人们的情绪的聚集与宣泄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采。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是坚强有力的民族统一战线,靠的是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一批作品,并没有在某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上大做文章,而是真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批英雄群体的形象,使世界人民能够真正领会到中国的抗战胜利,不仅有经营的引领效能,更有民众的觉醒力量,并使世界人民清醒认识到,能够汇聚人民力量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是中国共产党。由马峰先生和席诚正(西戎)先生联袂创作的《吕梁英雄传》,以1942年日寇对我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背景,以吕梁山区的一个普通山村康家寨为切入点描写了共产党员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愣、武功队长武德民等一批英雄群体的形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等故事情节,采取用局部反映全国抗战形势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全景,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抗日主张,展现了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既发挥了为伟大的抗日战争保存丰富鲜活历史性记忆的作用,还通过生动的笔触、真实的写照、高度的凝练、正确的导向,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向全世界人民昭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二、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坚定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中华民族可谓是多灾多难,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苦难深重就开始伴随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把魔抓伸向了我们的东北,中国人民进入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刻,国家何去何从、民族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徘徊中,文学作品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把一个个具有正确影响效应的故事宣传个民族,使民族有了效仿的榜样、有了前进的方向,使民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必胜的信心。这是抗日题材文学作品的时代力量。
时至今日,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70周年,但时通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却是永恒的,无论是发表在抗日战争的进行时,还是发表于抗日战争结束后,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总是满满的正能量和满满的信心。由袁静先生和孔厥先生联合创作的《新儿女英雄传》,塑造了农民革命团体的形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故事,客观描写了群众气愤、麻木到觉醒、奋争的内心变化的心路历程,把相信党、依靠党、拥护党、维护党的群众朴素情感刻画的真实可信,比如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叫做牛大水的人物形象,在一次战斗中牛大水被日本鬼子抓了俘虏,鬼子汉奸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卑劣手段,哪管是狼狗咬还是鞭子打,牛大水都没有供出鬼子们想要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党组织也没有忘记和丢弃牛大水,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将牛大水营救了出来,感动的牛大水更加坚定跟着共产党走下去的信心。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开始的时候觉悟性也不强的农民,在他的身上为什么能够体现出民族的气节和可贵的品质,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深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是深受人民拥护的,人民相信只要跟着共产党走,那么幸福的生活就不会太远了。作品中的形象来源于实际的生活,通过作品的再创作并反哺与生活后,这种激励式的示范作用发挥出了更加巨大的潜能,形成了文学作品和生活互动,生活因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而得到改变的提升化模式。
三、抗日题材文学作品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让我们铭记了那样一段悲壮的历史,让我们又体会到了伟大的抗日精神,更让我们坚定了民族发展的自信心。现如今我们的国情虽然没有了那个时期的内忧外患,但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仍然是重大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理念,在深入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拿出革命先烈的勇气和气概,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有《吕梁英雄传》中雷石柱的敢于坚持开创局面的精神。由于日寇的扫荡,八路军的主力撤离后,使吕梁山区的康家寨的工作局面形成了被动,雷石柱等共产党员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并放弃斗争,而是在群众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并且积极采取措施,开辟了斗争的新局面。在如今的转型发展期,我们每个人都不应当有等靠的思想,而是应当在坚定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创出工作新思路。以积极有为的姿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我们应当具备《新儿女英雄传》中牛大水那样的坚定信念。虽然我们的今天不会有“严刑拷打”的考验,但是不同形式的干扰和影响仍会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比如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比如说民粹主义的抬头和蔓延,等等,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就会在考验面前摇摆不定,就会在危机关头停滞不前甚至会发生脱离道路的严重问题。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应当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方面入手,培养自己健康的爱好和兴趣,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淬炼出高尚的品格。抗日题材文学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却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民族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今我们所需要弘扬的民族精神以及所需要推广的价值观念,也不需要多元化的表述,更不应当有多元化的选择,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就是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的青年就应当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自身日常的行为准则,把实现高尚的人身目标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完美的统一。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