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再生的城市公共空间当代艺术表达
一 城市公共空间的现有问题及绿色性,艺术性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空间品质的现有问题
随着当代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各种行业建筑空间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废旧建筑被完全的遗弃,甚至一些具有文化属性的老建筑也难逃被毁灭的灾难。那么这些遗留的老旧的过时的城市工业废墟或是老街空间是否丧失了它们的全部意义呢?我们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些城市废旧空间正式一种承载着文化属性的积极地城市公共空间。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空间的特点将这一类空间的品质加以提升,将其升华到一个具有更高价值与意义或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空间层次上呢?
上文提到近二十年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飞速提高,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交通的拥挤,建筑行业多样化发展等层面上。而这种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的确实无尽的灾难。而无节制的开发对自然资源能源的冲击也十分巨大。建筑能耗,汽车尾气导致的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愈发严重。除了工业的发展外,商业的发展也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高密度的城市商业区,夜晚五彩斑斓的商业光环境,对城市绿地的不合理利用等等。综上所述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舒适环境的要求。
(二)绿色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上艺术表达的意义
绿色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老子《道德经》便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依赖自然而存在;第二是自然与人的对立,恶劣天气和野兽等因素无时无刻不要夺去人的生命;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人类试图将自己从原有的自然界剥离开来,变革自然。三种关系之间是微妙的,联系密切,不能隔离来看,否定了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人类只能倒退,回到洞穴之中生存,若过分肯定这种改造,终将耗尽能源,无家可归。所以,就建筑和景观设计而言,需要设计师创造性的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技术,变运营而生。再者,笔者认为绿色技术所主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而艺术表达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更多是从精神上起到启示和唤醒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场也好、公园也好,直接提供一套绿色运营系统,不如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所影响的更久远,如果能二者兼顾便是最好的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正是二者的结合,一种所谓“空间新物种”的 产 生。
(三)基于新型绿色技术的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再生
综上所述,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过度废弃,环境品质差,艺术文化属性缺失等问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得以改善呢?那么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众多新型的材料,结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于环境优化技术的应用开始逐步重视。那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开放性的与环境相关联的空间类型,我们认为运用当代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的角度是一个很好优化空间品质的方法。将技术生态与空间艺术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空间与自然,与人类的交融与互动,我们将这种空间营造姑且称作为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的再生。
二 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为例,探讨现有绿色技术在公共空间上的具体应用与艺术表达
1 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
建筑物内空气流动主要有四个原因: 风压、热压、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以及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通风塔、窗户、室内风道等建筑自然通风构建系统的联合作用可引起自然通风的大幅增加。当然在北方的建筑,过度的自然通风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冬季采暖,反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所以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笔者认为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是技术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
在建筑内部有很大比重是城市公共空间,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由于建筑进深过大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如果使用大量的空调调节,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还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改建后的国会大厦对通风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同时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利用自然风、回风和小压差送风。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进入,经由议会大厅下的通风道到达座位下的出风口,最后散布到大厅内。上升的热空气则向大厅顶部汇聚,并通过倒锥体内的中空风道导向室外。侧窗的通风既可自动调节,也可以由人工控制实现。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获得自然通风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5次。外 侧 玻璃起安全防护的作用,内侧则由隔热玻璃制成,可以自动或人工控制开合与遮阳装置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屏蔽热辐射和减少热损失。
2 采光照明技术的运用
采光照明技术包含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在国会大厦的采光设计中,设计师将二者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采光形式最大限度的接受自然光的射入,同时结合太阳能和电光源等人工照明进行采光设计。 在穹顶设计中,福斯特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的变化特性,利用建筑结构将自然光在空间中进行直射、反射和投影,创造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营造出极具美感的空间氛围。设计师结合采光与通风功能,在锥形体上设置了360 片抛光的金属反光镜片,将光线反射到建筑内部和底层的议事大厅,使建筑得到了充足的漫反射光线。而且可控式遮阳板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转动,产生的光影变化给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穹顶中带抛光镜片的倒锥形构件,在形体上具有极强的雕塑感。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采光要求,又达到美观舒适的作用,而且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足见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对绿色技术、材料、空间组合的娴熟。 人工照明主要为太阳能电光源,这样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穹顶从内部照明,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
3 绿色技术的艺术性
相比解构主义的复杂多元抓人眼球的形态,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显得古朴而又含蓄。不过其形式与功能结合着实令人叹服,同时也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半球形的几何化设计,简单有力,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用于国会大厦这种政治性较强的建筑中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时代的 轻 盈 感 。( 图1)
空间组织上,建筑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椭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这种竖向的空间布置,产生了更多的视线上行为上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公共空间水平嵌入主体空间之间的布局,使公共空间真正从纽带变成了设计中心亮点,同时恰好迎合了配套的竖向上的绿色设备,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极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的活力。
材料使用上,玻璃穹顶使自然光能够最大限度的进入建筑内部,并且穹顶玻璃材料对光非常灵敏,能对光线的微妙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这种金属的反射与其泛光的交融,以及动态的阴影变化,使光影以一种动态的和模糊不定的方式出现使得光影复杂交错,变幻莫测。可控式遮阳板又让空间中的光影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具备光影变化的明亮空间,使人们在空间中能感受到光线所带来的愉悦性这种由光营造的变幻式的视觉感受,使空间的意义得到了美学上的升华,提升了空间的品质。
三、总结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城市形象与品牌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中必须存在的要素对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应是绿色技术体现其公益性价值的平台,对其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比一味地照本宣科,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常常公共艺术形态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表达,很难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强行加以规范和约束,有时似乎不被大众审美所接受。但加以分析便可知,公共艺术所传达出的功能性、文化性、政治诉求性,与大众的市井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传达出绿色环保意识是公共空间缺乏活力一大重要方法。绿色技术的广泛推行是行业的大趋势,作为城市润滑剂的公共空间理应是其中的受益者。切实提高公共空间舒适度,降低公共空间能耗,也是可持续发展所不断追求的,但也需要长期的发展与完善,需要设计者的不断坚持和努力。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