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传播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1)个人隐私成为传媒争夺的资源
今天当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成为一切传媒的生存法则时,个人隐私便成为传媒争相报道的内容。在很多公共事件中,我们看到个人隐私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资源,甚至出现了侵犯隐私来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在电视节目中,情感类节目以解决情感危机或家庭纠纷的名义播出被采访者的私生活;在报纸和杂志上,各种花边新闻成为卖点。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传媒内容生产越来越倾向于对私人生活素材的攫取,越是耸人听闻的新闻,越是具有商业价值。②在网络中,由于互联网管理的不完善,来自各种途径的视频或图像成为公众浏览的对象,公共事件中涉及隐私的素材甚至成为热门浏览对象。在中国这个传媒立法尚不健全的国度里,传媒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报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忽视了人文关怀。
(2)大众的互动产生二次传播
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转载、转发、转播等互动功能强大,二次传播尤其活跃。纵观许多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很多公共信息是新媒体首发,而后传统媒体跟进形成二次传播效应。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表达渠道,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传播主体。
以微博为例,其传播就是裂变式的传播,扩散能力极强。一条微博发出后,可以引起其他微博用户的多次转发。尤其是热门话题,在不断转发的过程中极易引起微博用户广泛的关注,若在关注该话题的博主中有影响力极强的意见领袖,该“中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了博主本身。③关于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的报道被网友翻出后,在微博上引发高度关注,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在微博上不仅转发量很高,对于这篇报道的评论更是被多位知名大V转发、评论。知乎网官方微博发布了“如何看待《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话题后,被名为“知乎大神”的微博博主转发,当天转发量就超过一万,评论有4199条。二次传播效应使得这一事件持续发酵,随着郜艳敏和她的学生们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指责言论也越来越多,导致她面临的,是更大的舆论压力。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