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公园”传播模式解读
科学传播是科学、技术、医学、农学、工程学等传播的简称。近年来,网络等新媒体发展迅速,传播手段多样化使以往传统媒介的公共话语权得到了解构,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使得许多科学工作者或者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意见领袖面对科学议题时能及时发声,从而引导舆论走向理性。自“科学松鼠会”成立之后,陆续出现了多个以互联网为阵地、以传播科学为己任的民间科学传播组织。这些组织通过撰写科普文章、答网友问等形式进行科学传播,“科学公园”便是其中的代表。
1.“科学公园”的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模式概括为“5W模式”,相应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
“科学公园”本身作为一个传播主体,其中参与的传播者来源广泛,部分人在公共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据“科学公园”网站介绍,其作者成员来自海内外,包括科学工作者、科普作者、高校教师等。从其网站的右栏“热门作者”可以看到,网站作者大部分是由在“科学公园”发布科普文章而形成影响力的作者组成,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生物化学领域、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作者,他们自身已经在科普领域有一定的声誉,仍旧撰写文章在“科学公园”发布。“科学公园”的作者们不仅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也有较好的文笔。虽然相当数量的文章都是运用“诉诸理性”的方法进行传播,逻辑严密仍不失有趣性。
“科学公园”网站按内容划分为六个版块:“科技快讯”“科学探索”“科技应用”“健康生活”“科学与启蒙”和“历史与人文”。每个版块下面又细分为更小的专题。这种分类清晰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根据自己的需要按图索骥。
从具体的传播内容上看,传统的科普更偏重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却忽视了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播,很容易陷入科学实用主义的桎梏,把科学功利化,“其内涵是十分狭窄的”。“科学公园”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注重推广理性、质疑、探索、实证的科学精神,注重培养大众的科学素养,帮助受众在信息纷杂的新媒体时代去伪存真。例如“科学公园”的热门作者之一太簇,现实生活中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他的文章多专注于传播科学精神,代表文章有《科学人生观》《科学自由主义》和《反思科学前要先正思科学》等,帮助受众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此外,在“科学公园”的微博平台,不时还会配发有趣的科学动态图,增加传播趣味性。
不足的是,由于“科学公园”的传播范围过于广泛,受众刚刚接触的时候会进行选择性接触,首先关注那些与自己最紧密相关的文章,例如食品安全类和辟谣类文章。而这类文章也是观点和事实最多而理念却少,如果读者不能坚持扩大阅读范围的话,可能很难真正领会到由千百篇文章凝练出的科学思想。另外,许多科学前沿只是处在理论阶段,或者理论性较强,与受众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难以引起阅读兴趣。比如基于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热点的文章《为什么发光二极管更加节能环保》,虽然举出许多贴近生活的例子,但是由于文章中涉及理论太多,离受众的生活较远,人们读起来兴趣索然。
从广义上看,“科学公园”的受众应包括所有网民。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仍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另外,从网民的收入构成来看,网民中月收入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21.0%和22.4%。这种现实决定了“科学公园”的受众大部分人群都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教育水平或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科学公园”以新媒体为阵地,拥有网站、微博、微信公共号和手机客户端等多种移动端。官方网站是其内容的集结地;新浪官方微博主要是发布新文章提醒、动态图片和与网友交流的平台。各种移动端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这种多方位的传播方式使传播内容的更新更迅速、到达率更高,但凡主动关注“科学公园”的人都会积极地接收信息。同时各种自媒体平台也使受众的反馈更加迅速,勘误偶有的错误信息更加及时。
其次,从传播效果上看,“科学公园”一方面让科学传播的效果更易达成,另一方面,因为有能力接触传播媒体的受众本身就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科学传播活动使该受众群体更易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丰富知识储备。而对于接触科学传播媒介较少、科学素养匮乏的受众群体,知识储备的增加无疑是困难和缓慢的。因此,整个社会纵向的“科学知识沟”必将扩大。
此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者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甚至强烈反弹的倾向。分析“科学公园”新浪微博的评论可以看出,在一些牵涉到民族情感的议题上,受众的反馈是有“选择性接触”的。如中医理论基础科学性的讨论中,一些支持中医的受众往往忽略相关文章的论证过程和逻辑思维,只是一味谩骂,缺乏理智。而另外一些初具科学素养、想要进一步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的受众反而能够认真评论,甚至指出文章中的某些事实错误,这种正向反馈会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
2.“科学公园”传播模式的传播学意义
我国的科学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赛先生被“大张旗鼓地请进了中国”。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科学传播都是以官方为主导的科学传播。吴国盛曾说道,“科学传播涉及科学、传媒和公众三者的互动,主要有三个圈子。第一个圈子是‘科技新闻、科技记者’的圈子,他们组成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二个圈子是‘科普作家、科普工作者’的圈子,他们组成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三个圈子就是我们这些在高校和学术机构从事‘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的学者了。”
从吴国盛对这三个圈子的概括以及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有政府参与的专业水准较高的科学传播组织在科技知识传播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对于作为这些组织的重要补充部分的民间科学传播组织及其推动者、参与者,吴国盛并没有予以阐述。本文认为官方科学传播虽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与受众的互动不具时效性,不易对当下出现的热点问题作出快速回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谣言难以有效干预,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官方传播容易独占话语权,新媒体时代民间科学传播组织应当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共同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3.“科学公园”传播模式的社会意义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2015年3-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与2010年的3.27%相比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例如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与此相应,当时欧美社会中出现过的伪科学现象也在当代中国频繁出现,诸如以谣言面貌出现的伪科学、以赢利为目的但包装为“高科技”的各种保健产品等,乃至时不时见报的各种荒唐的“抢盐”“抢口罩”风潮,均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信息多、散、杂、匿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一同得到提升,面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食品安全、转基因等各种纷繁杂芜的信息,受众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媒体界又缺少有相应科学素养的大众媒体从业人员为大众普及知识,而且电视、报纸这些传统媒体上往往充斥着各种耸人听闻、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以“科学公园”为代表的民间传播组织作为官方传播机构的补充,集结了一批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既能够积极为受众普及科学知识,又能有益于营造理性的舆论环境。
4.“科学公园”传播模式对传统科学传播的启示
(1)传播议题应贴近受众生活
民众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无疑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科学传播的国家利益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具体满足人民群众的近期与长远利益而实现的。在大众媒介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今天,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使得受众容易受到影响。科学传播机构和组织应努力缩小科学本身带来的“距离感”,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
(2)科学传播应注重与受众互动
我国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是“至上而下灌输”。上面是掌握话语权与科学知识的专家,下面是普通大众,整个传播过程当中缺乏反馈,受众只是在被动接受,鲜有参与传播过程。传播环境的变迁催生新的传播思路,“科学公园”利用新型传播媒介,增强与读者互动,可实时接收读者反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作者是由读者成长而来,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在此进行了互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