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人物专题类纪录片采访技巧

作者:吴天丽来源:《视听》日期:2016-07-09人气:12914

许多大师对纪录片给过不同的阐释。格里尔逊认为它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维尔托夫认为它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目前对纪录片比较新的定义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人物专题片是以某一人物或群体为叙述主题的纪录片类型,在采访工作准备和进行中都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采访前的准备

对待采访一定要有所准备,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同采访的质量成正比。除了在平日里尽可能多读书、多体验、多思考外,还需要懂得采访人物的规矩。在采访前肯定要花足够的时间来了解采访对象,了解得越全面越透彻越好。想要达到一定的采访效果甚至可以做到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通过长期的接触赢得对方的信任。比如张以庆在拍摄《幼儿园》时就在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整整拍摄了14个月有余,镜头总数多达5000多个。在与幼儿园小朋友的长期接触中发现不同小朋友身上的特点,逐渐与他们建立互信关系,最终选择了适合主题表达的采访对象,也挖掘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在确定采访对象以后当然也少不了对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除了与本人交谈以外,还要与他的老师、家长、好友及其他亲密的人进行交流,动用自己有可能利用到的一切资源去了解采访对象。在正式采访前最好列一个提纲,这样不仅便于理清采访的思路,也防止采访时遗漏重点,更能避免采访时说外行话。

做足了以上准备工作似乎还是不够的,因为精彩的采访是无法被预先设定的。它就像探险,包含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在探险的路上,宝贝很有可能出现在不经意间,这就需要记者用敏感的神经抓住它,并挖掘出它的潜在价值。同样,在采访中,每个情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会出现什么新情况、做出何种反应永远不可预知,还需记者临场发挥能力。

二、采访中的“问听”技巧

(一)关于采访的“问”

问之前一定要明白采访的目的是挖掘出采访对象真实的自我,唯有真实的内心独白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在了解采访对象的基础上,展开有目的的提问,采访环境选择被采访对象熟悉的地方即可。提问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切忌过于直白地戳进采访对象的情感腹地。要把最尖锐的问题放到最后,先从轻松的话题聊起,不必一开始就严肃地架好机器说开始,这样反而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心理负担。如果想把内容做得更加戳泪点,还可以用唤起采访对象记忆的方法,但如果是特别痛苦的回忆就不宜过多唤醒。在唤醒记忆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被采访人情感上的“透气处”,要时刻注意被采访人的一颦一蹵。切忌针对一个问题使劲追问、逼问采访对象。应给采访对象足够的尊重,跟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只有人心换人心才能唤出采访对象更真实的自我。

要学会有针对性地采访,根据被采访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来选择提问方式和语言方式。如采访专家时,可以多用专业术语;采访平民百姓时,应尽量采取平视角,语言稍显随意;遇到不会说普通话的被采访者甚至还可以用方言与他们交谈。遇到一上来就说套话的人,可以先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慢慢与他熟悉,换取他的信任从而打破僵局;面对滔滔不绝的人可以顺水推舟,顺着他的话发表一下意见,然后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也可以在他说完一层意思后及时为他总结,不再给他发挥的时间;面对不善言谈者,可以一开始先问简单、愉快、轻松的问题,再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从其他角度引导他,或使用开玩笑的方式激发他沟通的欲望。总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找到不同的切入口,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关于采访的“听”

倾听同样十分重要,它与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听得不仔细、不全面会直接影响提问问题的质量。在听得全面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把握住重点,使后期能用的采访段落最大化。这就需要在听的过程中把握好采访的动向,在偏离主题时及时拉回来。也可以边听边记,以防漏下重点。

光听得全面还不够,还要及时抓住细节部分并适当给予放大。精彩的细节表现往往最吸引人,有利于将片子推向高潮。在倾听的过程中,采访者一定要具备一种“场”的意识,也就是用真诚的倾听营造一种心理交流的氛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采访,其实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进行一种深层交际行为,采访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对与被采访者心理互动的调控,那么怎样才算一场成功的心理互动呢?首先要处理好“听”与“问”的关系;其次要注重与被采访者的情感交流;再次就是注意营造“心理场”,即营造个人和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活空间;最后要注意合理运用心理暗示,也就是在无对抗状态下,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他人的思维施以影响和引导,使其心理结构产生变化,最终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并付诸行动。当然,即便掌握再多的采访技巧也不会完全受用,因为在采访中总有万一的情况发生。你把以上心理暗示、提问和倾听技巧用得再娴熟都有人“不吃你那一套”。如朱军在采访张学友时就使用了一贯擅长的煽情手法,可惜张学友不但没被弄哭反而笑场,于是被大家调侃为“鸡同鸭讲”。可见,采访者只有在采访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在采访中控制好提问与谈话的平衡,对被采访者实施及时和适量的心理诱导才能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心理场”,才能实现与被采访者成功进行心理互动。

三、重视人文关怀

电视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实,在真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观念。观念既是纪录片的内涵所在,又是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意识在片中的折射。可见在纪录片中“人”的重要性,的确,人文关怀是纪录片的生命力。人文关怀简言之是对人的全部的关怀,具体来说它的涵义是:“人类对自身完满性的一种追求。它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具体指向,而是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关注,主要是对这个时代人类在完满性方面缺失的关注,是对理想人生、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缺失方面的关注。”人文精神是电视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放弃你的所谓责任感,放弃你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被摄对象,你绝对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和最深刻的批判。”关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新闻专业的纪录片《米字方向》就以平视的视角挖掘出了这些留学生的真性情,片中充满了笑和泪,更不乏人文关怀,不仅以平视视角真实记录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种种不易,还从细节描写中体现出对他们的体贴和关怀。他们似乎在关注人的时候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注,但实际上他们在认认真真关注这群留学生的同时,也在关注整个社会。

后期是对素材的第二次加工,在后期制作中人文关怀也必不可少。有人认为,纪录片要少用旁白和音乐,多用同期声和长镜头,其实纪录片的真实性并非建立在100%的同期声上,一定比例的旁白和音乐并不会使纪录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蒙太奇和长镜头也并非与纪录片水火不容。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人文关怀。比如在参与性纪录片《海豚湾》的后期制作中就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和旁白,不仅没有使纪录片失真,反而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最大限度体现出“呼吁大众保护海豚”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总的来说,纪录片采访在前期,是面对现象做调查研究,寻找线索,整理思路;在拍摄过程中,是去探究具有深度的事实、去与别的生命做一次心灵上的碰撞、是去开拓更神秘的冒险旅行;在后期制作中,是纪录片视听故事叙述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的整个过程是艰辛的,所以不能无视人文关怀。人物类纪录片从本质上讲是关于“人”的,所以应充分关注镜头背后的人性,因为人性是沟通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桥梁。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就算做得再真实也等同于虚假的摆布。有些过程是省不掉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下来。要想制作出一部充满人情味的人物专题片绝非易事,需要我们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处寻找灵感;需要我们增大阅读量,广泛积累专业或非专业知识,做一个“杂家”;还需要我们熟练掌握采访的一系列技巧,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实践反作用于理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