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困境对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影响
作为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为了考察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状况,2015年8月,研究者在问卷设计、调查样本、样本学科、年龄、性别基本均衡的情况下,通过CATI系统对H省某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调查。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态度和践行出现了诸多问题。这种认同困境与其说是一种社会认同危机,不如说它是对官方主导建构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危机。由于“政治参与是政治认同的直接表现形式”①,受到政治认同状况的直接影响,核心价值观的青年认同困境必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路径——网络政治参与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②。网络政治参与一方面为公民利益诉求的表达和政治意图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便捷常态化的路径,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它也承袭了网络公共领域的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极易出现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等非理性参政行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功利性、非理性和政治冷漠程度等趋势,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一、功利性网络参政趋势明显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刺激了功利性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虽然普遍了解,但缺乏深度认知,数据显示,明确知道核心价值观整体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内容与内涵的样本数据分别为25.15%、21.44%、23.92%、29.07%。钱理群先生用“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批评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所培育的大学生,借用这个词来形容将一己利益作为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直接驱动力的大学生也不为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从而使其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网络参政心理和行为是可以理解与接受的,其在参政过程中表现出适度功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现实必然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总是面临和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其政治参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的入团入党等政治参与活动大多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现实生活的残酷竞争、巨大压力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投射到网络空间,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相结合,对思想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不但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功利性政治参与的行为,还会逐渐削弱大学生正在凝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是否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进行何种类型的政治参与活动,就取决于该项活动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是否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利益。显然,如果他们未能树立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保持正确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未能在个体自我构建与重构时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那么在参政议政,特别是在虚拟、隐蔽的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活动时,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陷阱无法自拔。
二、非理性网络参政加剧
作为现实参政的有效补充,网络政治参与因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参与机会的均等性以及参与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克服了大学生群体现实生活参与政治的某些障碍,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参政热情。但是,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非理性化,极有可能形成“网络暴力”,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会大大增加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程度。缺乏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全面认同与积极践行的青年群体,在网络参政中常常带有情绪宣泄的成份,他们在自由的虚拟空间中肆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当其观点得不到回应或满足时,更会加重其宣泄个人情绪的心理倾向,往往高举道德之旗,行“暴力”之实。
数据显示,有7.42%的样本认为网络社交平台非常自由,有70.93%的样本认为比较自由,有5.15%认为不自由,还有16.49%的样本认为过于自由。这说明大学生虽然普遍对国内网络社交平台的自由程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但他们在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中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有效、正确地网络参政。一方面,由于网络立法的缺失和滞后,缺乏他律的大学生网民极易迷失民主的本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更使大学生在网络参政时得以自律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守,使其沉溺于“网络暴力的狂欢”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极易受到“沉默的螺旋”的影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常常使大学生参政过程中理性的“少数”或“劣势”意见屈服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正是这种理性声音的“沉默”,使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盲目从众,使“优势”一方更显强大,一旦时机成熟,这种无序的、非理性的参政行为将会转化为现实行动,甚至会有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风险。
三、网络政治冷漠不断升级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还诱发了青年的政治不作为现象,青年群体中政治冷漠的范围与程度不断升级。“政治冷漠与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以及政治接触一样是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一种行为的消极态度,通过不参加政治活动等方式消极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③。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冷漠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中有11.13%的样本对冤假错案的平反与重审,表示不关心;有4.33%的样本认为普法宣传活动是一种形式主义,并感到反感;甚至有11.75%的样本不关心每年“两会”相关的新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凝聚高度认同,“无网不欢”的青年群体逐渐疏离与反感过度渲染的意识形态,继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网络政治冷漠趋势,表现为“不参与就是不认同,不认同也必然不会参与”④。究其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主导和提倡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其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当下中国社会矛盾丛生、信仰危机严重的社会现实有着较大差距,加之参政渠道的闭塞等现实状况降低了青年政治参与的效能感,青年群体出现政治冷漠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不可否认,适度的网络政治冷漠有利于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运作,但如果青年中具备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不关注政治、不参与政治,不认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必然带来全社会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滑坡,不仅无法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长此以往,也将造成全社会的整体政治能力低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严重阻碍了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而且加剧了其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功利性、非理性以及政治冷漠的程度,因此,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培育模式势在必行。要从根本上解决核心价值观的青年认同困境,必须在尊重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机制的基础上,丰富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加强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挖掘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有序的网络政治环境,在长期的良性互动中转变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错误,进而抵消认同困境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