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中医患沟通技巧应用探讨-医学论文
作者: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汤建文、鲁峻、钱袓贤来源:原创日期:2012-02-28人气:2038
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与患者包括其家属、朋友等组成的群体之间在信息、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但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加剧,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医和患的权益都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医患双方都需要沟通,加强互相理解和信任。如何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引起了广大病人、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1.医患关系紧张导致的不良后果
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得不到疏解而持续下去,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将极大损害整体医务人员的形象和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降低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局部的矛盾激化甚至会演变成事件,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医院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抽调专人负责接待、协调、处理纠纷,有时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花钱消灾”,在一定程度上长滋了歪风邪气,也使医院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小心防范,宁可多检查、多用药来防止自己给别人留下把柄。1.加强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2.1医患沟通教育有利于医患沟通的顺利进行。医患沟通要针对不同人、不同性格、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要让患方对医院的治疗有个总体好印象,但又不能把医院神化:要让患方了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不足、局限和无奈,尤其是要患方知道医疗风险的存在。而这一切都是讲究技巧和水平的,并不是筒单的表达与接受就能收到良好成效的。沟通的意识和技巧也不单单依赖于医务人员个人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应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更好的提高。
2.2医患沟通有利于缓解紧张医患关系。根据资料,分别有1007。的医学生和89.117。的法学生认为现阶段医患关系很紧张,其中又有37.117。医学生和64.14.的法学生认为这种紧张关系是可以调和的。当问及医疗纠纷的主要症结所在时,作为医患双方以外的旁观者,有56.177。的法学系学生认为是因为医患双方缺乏理解和沟通。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病人就医中处处防范、时时维权,致使正常诊疗程序和规范难以执行,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难以得到病人的积极合作,技术水平下滑,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更是无从谈起。3.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3.1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和学习。现在医学院校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已经涉及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技能的教学,但讲授的内容还非常有限。因此,医学生进入临床以后,还缺乏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医院可沿用业务再教育模式,对他们进行医患沟通教育的继续教育,如通过院领导授课、医患沟通专家、法律工作者和医政管理人员讲座等方式讲授沟通技巧,从而增强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
3.2把握好沟通时机。很多医患纠纷和矛盾不是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沟通的时间不对、时效性不强而产生。在病人入院前就要及时沟通,让病人对门诊检查结果、下一步诊疗方案进行告知:入院时对初步诊断、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可能的预后、大约的费用等先行告知:在诊治过程中,对重大或特殊检查项目、检查结果、阶段性治疗效果方面的内容随时沟通:出院时对病人的医嘱、注意事项、随诊要求等再进行告知。
在诊疗过程中,病人产生疑问,出现纠纷苗头时,医务人员应主动介入。尽量在第一时间与病人解释沟通,寻找解决办法,把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提前主动进行沟通,往往能很好地解决纠纷。
3.3掌握好语言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有三样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是医务人员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法宝,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作用,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状况。语言性沟通,让病人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不仅会用文明规范用语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好感,还应当熟练运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劝说性语言等,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患者平静舒畅,提高信心,而一句泄气的话,可使病人消积颓废,精神萎靡。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等知识,特别
是要注意把深奥难懂的专业词语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表达出来,学会在同病人“聊天”时不经意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和思想负担。
非语言性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通过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0。在病人的调查中认为,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沟通可占到60-707。。医务人员的眼光、表情、仪表姿态、与病人沟通时的距离等等,都是病人非常关注的。微小的非语言行为变化,会对患者产生心理和情绪影响。比如查房时友善的拍肩、鼓励性的握手、轻轻抚触病人的手臂、帮助病人调整一下姿势等,往往会拉近与病人距离,病人会觉得很温暖,有受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
把握好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分寸,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使交流富有生气和感染力。
3.4以理劝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亲情化服务是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优质、温馨、全方位,以满足病人的个体需求、整体感觉和服务效果为宗旨。充分而恰当的亲情化服务,可以缩短医患间心理上的距离,争取病人的理解和配合,疏导病人的心理顾虑,增加患者对医务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0。医务人员不能把工作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要用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对方的叙述,真诚友善地和病人交流,病人康复时亲切地与之握手告别等。只有视病人如亲人,加强情感交流,才能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3.5多想、多听、多问、多说、多做、多记。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医疗模式下最常见的现象是“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在新型医学模式之上的“参与-协商型”的医患关系要求我们要做到“六多”:多想一一多为病人着想,多考虑一些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多听一一要舍得花时间,认真、耐心地倾听,不干扰病人的陈述,从中捕捉有效的诊断信息:多问.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询问和检查病人的病症和病史,对于病人表述不清的问题可以询问家属求证,以免遗漏与疾病有关重要信息:多说一一认真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主动解释说明病情,把患者最担心、最关注的事情讲清楚、讲明白,打消病人的怀疑和顾虑:多做一一对于病人提出的要求,尽量提供方便,以对己之心对人,善待病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一份付出总会有一份回报:多记一一在诊疗服务中,将病人治疗过程的病情变化和沟通内容及时、如实地记录,并让病人签字。万事必有据,避免在产生医患纠纷时拿不出实据而陷于被动。
3.6尊重事实,言而有据,不妄下断言。①个别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导致内容表述不清,模棱两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水平产生怀疑:②医务人员为了吸引病人,夸大疗效,对预后估计不足,病人在治疗效果不如预期时必然会引发纠纷:③为了抬高自己,显示自己水平高,随意贬低别人,使病人对前一阶段的诊疗产生怀疑:④说话随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有医生对转诊来的病人随意说“怎么现在才来?”病人家属一听觉得言下之意就是前面的诊治不正确或者耽误了。
3.7医务人员之间先行沟通,专人负责,前后一致。在病人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先要进行沟通,医生之间、医护之间、护士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尽可能地由诊疗组长或高年资医生与病人沟通,避免多人各自解释说法不一,反而会让家属觉得医务人员之间的意见尚未一致而产生疑虑。
总之,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的迫切需求,它不仅关系到医疗安全,更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权益。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把沟通融于平时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沟通,处处沟通,同时确保沟通效果不打折扣,还有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
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得不到疏解而持续下去,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将极大损害整体医务人员的形象和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降低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局部的矛盾激化甚至会演变成事件,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医院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抽调专人负责接待、协调、处理纠纷,有时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花钱消灾”,在一定程度上长滋了歪风邪气,也使医院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小心防范,宁可多检查、多用药来防止自己给别人留下把柄。1.加强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2.1医患沟通教育有利于医患沟通的顺利进行。医患沟通要针对不同人、不同性格、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要让患方对医院的治疗有个总体好印象,但又不能把医院神化:要让患方了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不足、局限和无奈,尤其是要患方知道医疗风险的存在。而这一切都是讲究技巧和水平的,并不是筒单的表达与接受就能收到良好成效的。沟通的意识和技巧也不单单依赖于医务人员个人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应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更好的提高。
2.2医患沟通有利于缓解紧张医患关系。根据资料,分别有1007。的医学生和89.117。的法学生认为现阶段医患关系很紧张,其中又有37.117。医学生和64.14.的法学生认为这种紧张关系是可以调和的。当问及医疗纠纷的主要症结所在时,作为医患双方以外的旁观者,有56.177。的法学系学生认为是因为医患双方缺乏理解和沟通。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病人就医中处处防范、时时维权,致使正常诊疗程序和规范难以执行,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难以得到病人的积极合作,技术水平下滑,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更是无从谈起。3.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3.1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和学习。现在医学院校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已经涉及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技能的教学,但讲授的内容还非常有限。因此,医学生进入临床以后,还缺乏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医院可沿用业务再教育模式,对他们进行医患沟通教育的继续教育,如通过院领导授课、医患沟通专家、法律工作者和医政管理人员讲座等方式讲授沟通技巧,从而增强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
3.2把握好沟通时机。很多医患纠纷和矛盾不是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沟通的时间不对、时效性不强而产生。在病人入院前就要及时沟通,让病人对门诊检查结果、下一步诊疗方案进行告知:入院时对初步诊断、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可能的预后、大约的费用等先行告知:在诊治过程中,对重大或特殊检查项目、检查结果、阶段性治疗效果方面的内容随时沟通:出院时对病人的医嘱、注意事项、随诊要求等再进行告知。
在诊疗过程中,病人产生疑问,出现纠纷苗头时,医务人员应主动介入。尽量在第一时间与病人解释沟通,寻找解决办法,把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提前主动进行沟通,往往能很好地解决纠纷。
3.3掌握好语言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有三样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是医务人员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法宝,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作用,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状况。语言性沟通,让病人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不仅会用文明规范用语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好感,还应当熟练运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劝说性语言等,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患者平静舒畅,提高信心,而一句泄气的话,可使病人消积颓废,精神萎靡。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等知识,特别
是要注意把深奥难懂的专业词语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表达出来,学会在同病人“聊天”时不经意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和思想负担。
非语言性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通过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0。在病人的调查中认为,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沟通可占到60-707。。医务人员的眼光、表情、仪表姿态、与病人沟通时的距离等等,都是病人非常关注的。微小的非语言行为变化,会对患者产生心理和情绪影响。比如查房时友善的拍肩、鼓励性的握手、轻轻抚触病人的手臂、帮助病人调整一下姿势等,往往会拉近与病人距离,病人会觉得很温暖,有受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
把握好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分寸,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使交流富有生气和感染力。
3.4以理劝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亲情化服务是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优质、温馨、全方位,以满足病人的个体需求、整体感觉和服务效果为宗旨。充分而恰当的亲情化服务,可以缩短医患间心理上的距离,争取病人的理解和配合,疏导病人的心理顾虑,增加患者对医务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0。医务人员不能把工作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要用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对方的叙述,真诚友善地和病人交流,病人康复时亲切地与之握手告别等。只有视病人如亲人,加强情感交流,才能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3.5多想、多听、多问、多说、多做、多记。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医疗模式下最常见的现象是“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在新型医学模式之上的“参与-协商型”的医患关系要求我们要做到“六多”:多想一一多为病人着想,多考虑一些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多听一一要舍得花时间,认真、耐心地倾听,不干扰病人的陈述,从中捕捉有效的诊断信息:多问.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询问和检查病人的病症和病史,对于病人表述不清的问题可以询问家属求证,以免遗漏与疾病有关重要信息:多说一一认真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主动解释说明病情,把患者最担心、最关注的事情讲清楚、讲明白,打消病人的怀疑和顾虑:多做一一对于病人提出的要求,尽量提供方便,以对己之心对人,善待病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一份付出总会有一份回报:多记一一在诊疗服务中,将病人治疗过程的病情变化和沟通内容及时、如实地记录,并让病人签字。万事必有据,避免在产生医患纠纷时拿不出实据而陷于被动。
3.6尊重事实,言而有据,不妄下断言。①个别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导致内容表述不清,模棱两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水平产生怀疑:②医务人员为了吸引病人,夸大疗效,对预后估计不足,病人在治疗效果不如预期时必然会引发纠纷:③为了抬高自己,显示自己水平高,随意贬低别人,使病人对前一阶段的诊疗产生怀疑:④说话随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有医生对转诊来的病人随意说“怎么现在才来?”病人家属一听觉得言下之意就是前面的诊治不正确或者耽误了。
3.7医务人员之间先行沟通,专人负责,前后一致。在病人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先要进行沟通,医生之间、医护之间、护士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尽可能地由诊疗组长或高年资医生与病人沟通,避免多人各自解释说法不一,反而会让家属觉得医务人员之间的意见尚未一致而产生疑虑。
总之,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的迫切需求,它不仅关系到医疗安全,更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权益。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把沟通融于平时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沟通,处处沟通,同时确保沟通效果不打折扣,还有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