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语八则》选篇中体现出的工学交替的思想

作者:吴洁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1-11人气:976

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前许多职业教育思想问题,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在职业教育中深刻的了解其过去,可以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在为孔子庐墓守孝期间,举行各种议论会的会议纪要。守孝期三年结束,《论语》就在当时天下各国间传播,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理论之一。 

笔者走上工作岗位五年,有三年的时间是在专门讲授高职二年级语文,即从事第三四册的语文教学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在这三年的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语文第三册第16课《论语八则》中的一篇选文深刻的体现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工学交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所谓“诵”,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朗诵,而是“熟读”、“背诵”、“背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背诵是古代文人学习的重要方法,这与当时的人才选拔方式是相迎合的,因此,过去的学习是一种听于耳,传于言的,就算是是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讲给别人,导致受者思想发生变化的方式,这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是单一的、孤立的、缺乏指导性和被实践检验性的纯粹的理论学习。

但是,儒家并不主张死记硬背,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答案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种学习评价方法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评价标准,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新塑造和行为方式变的更高效、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一个好的学习。所以孔子的这种学习要求,早在2000多年前,他所提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学以致用”。

所以,对于一个已经诵熟诗三百的人,如果授予他政务,他不能通晓,不能处理好;让他出使各地,不能独立应对。孔子给出的判断是,这样的人,即使诗已经读得很多,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我认为这句话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关系,是我们今天职业教育所推崇的工学交替思想的佐证。孔子的这种职业教育思想是与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一脉相承的。原始社会以农耕、畜牧、手工为主,这样的活动方式,应该是最初的职业教育的结果。那时所谓的学徒在所谓师傅的带领下,一方面接受操作技术的理论教育,当然那时是没有形成固定的文本经验,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授,是以技术、技巧为中心,即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另一方面,学徒在学习中虽然要理解师傅讲授技艺的理论要点,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操作练习以至精熟,这就是劳动。发达的社会的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经过几千万年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细细分析起来,笔者认为这就是工学交替的雏形。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

“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从语法角度分析,“工学交替”总体上是主谓结构,但在主语中存在并列关系,这里“工”与“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将工学交替理解为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且交替进行,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五年制高职校,根据各系部的学生培养方案,会安排学生在第三年时到生产单位进行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五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实际上是一个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理论修正和提炼,并用经过提炼后所得到的精华来精进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这是探索“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过程,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见下图)。

 

 

 

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由上可见,儒家的学问是很实在的学问,又是很灵活的深入于心的学问。读这一章,我们知道孔子是将诗学融入到教育理念中,融入到外交事务的处理中,融入到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指导中。死记硬背不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绝不是靠背透诵熟就可以领会的,这样的学问才是活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又渗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2000多年前提出这样的思想,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要在我们自己的学习与思考中,把握与体悟,提炼与升华,让我们那种来自远古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心灵,还对于是社会的岗位,都能作出一份无愧不悔的答卷。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