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意义
一、 引言
小说《黑暗的心脏》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生于当时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1862康拉德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以致他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幸好被叔叔收养才免遭衣食无着的命运。后来他迷上了航海,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1888年成了一艘三桅船的船长。然而,正是儿时的不幸和青年时期的冒险经历给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黑暗之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以他1890年的刚果之旅为依据创作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查尔斯·马洛的年轻人沿刚果河进入黑暗的非洲腹地去找寻儿时梦想的故事。途中马洛被库尔兹的传奇经历所吸引,并将拯救这位垂危的象牙代理人视为此行的另一重要目的。然而沿途所见的种种“黑暗”以及库尔兹的悲剧使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也使得这次寻找“真我”的“心路历程”以失败而告终。
二、黑暗的“心”的象征意义
“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心。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本文主要从象征的角度来分析《黑暗的心脏》的主题。
象征意义有两个基本前提: 1) 抽象必须以具体为基础; 2) 作品细节本身的意义不应该受到忽视。正如劳·坡林所说,“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又超过它所说的。”也就是说, 象征必须首先是它所说的, 然后才能超过它所说的。
因此, 我们有必要先对《黑暗的心脏》中的细节加以分析。
首先, 这些细节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揭露。马洛从非洲之行的开头到结尾, 看到的都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非洲土著的欺压、掠夺、奴役, 乃至残害。作品中, 这类细节比比皆是。甚至连马洛成行的先决条件也跟殖民主义者的“光荣业绩”有关: 原来的白人船长因毒打土著而遭到后者的反抗, 最终在冲突中丧了命, 所以马洛才得到了船长的头衔。在启程之后, 他看到了无数类似于下文引用的种种情形: 瘦骨嶙峋的黑人劳工脖子上套着锁链(其中有的还是孩子) , 被无情地驱使着, 直至“在生病丧失工作能力以后, 才被允许爬离工作场地, 慢慢地死去”。这类惨象在马洛快要结束整个航程时还有增无减: 他惊讶地发现库尔茨窗前的立柱上放着一颗颗人头—土著在惨遭杀戮之后, 其人头还要遭受凌辱。所有这些细节揭露的对象不首先是殖民主义, 又能是什么呢?
其次, 这些细节是对殖民主义内心世界的揭露。它们象征着有关人物内心的贪婪、傲慢和残暴, 象征着他们内心的黑暗世界,像蔡尔茨所说的“每个文明人”的内心世界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 即以库尔茨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的内心世界。
在康拉德的笔下, 那些外来移民大都面目可憎。且不说嗜血成性的库尔茨, 即使其他许多外来移民, 也都像马洛遇到的埃尔多拉多探险队队员们那样, 其“惟一的欲望便是从这块土地里抢走所有的宝藏”。他们不仅对黑人如凶神恶煞, 而且彼此之间也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相形之下,那些黑人的形象要可爱得多。仅以划桨的黑人为例: 他们“像沿着他们的海岸激起的浪涛一样自然、真实......看着他们真使人感到莫大的安慰”, 而且马洛只有跟他们在一起时才“觉得自己仍然属于一个让人感到踏实的世界”。显然, 马洛褒谁贬谁, 爱谁恨谁, 已经不容争辩了。
不少学者认为, 马洛在发现库尔茨的同时, 也发现了另一个自我, 即“人类本质” (这也是马洛非洲之行被说成“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的探索”的主要论据) 。诚然, 马、库二人先后遵循了同一条线路, 去了同一个地方“探险”。然而, 库尔茨的初衷是征服和掠夺, 而马洛的初衷却是旅游和观光。库尔茨把土著当成“畜生”, 并叫嚣要“把这些畜生统统消灭掉”, 而马洛则用激烈的言辞表明了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 “苍天作证!这些拿人—我说的是人—当牲畜一般使唤的恶人, 都是些强大的、贪婪的、红眼睛的魔鬼。”库尔茨最终让贪欲的黑色浊流吞噬了自己的灵魂, 只剩下了一个“空心的身子”,而马洛则以一个带有大慈大悲含义的姿势告别了自己的探险经历 —当他讲完自己的那段经历以后, 他看上去“像一尊正在打坐的菩萨”。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 马洛曾经用鲜明的态度向那位俄国水手表明“库尔茨先生并不是我的崇拜偶像。”如果我们对这些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以看出马洛的非洲腹地之旅的实质是探索人类的共同本质, 是探索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本质。
三、 结语
对于人性的探索是世界学术史上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话题,它吸引了众多思想家和评论家,以至于众说纷坛、意见不一。该小说展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殖民主义者滔天罪行的深恶痛绝。小说的题目具有丰富的内涵,心脏这个形状象征着黑非洲的地理特征,也是刚果地图上半部分的形状。在这些地方,人们被殖民,被奴役,过着黑暗而痛苦的生活。人性的黑暗体现在殖民者对殖民地人们残酷地剥削和统治。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