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研究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逐渐崛起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同时,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在这一进程中,各地区的非遗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非遗文化不仅是国家或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积淀,更是其独特魅力的集中展现。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能够有效地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整合,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非遗”,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些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身份认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文化形式,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习,人们可以了解和掌握各种传统技艺和知识,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凝聚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选择,使世界变得更加多彩多姿。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平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二、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
(一)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中,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体验,还能提升游客的文化归属感和参与感,进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游客在探访传统手工艺作坊、观赏传统戏剧表演、品尝地方特色美食等活动中,能够直接体验到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通过深入挖掘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目的地能够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吸引众多游客,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此外,通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等,可以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这种参与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游客在非遗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也会产生更多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随着公众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文化多样性也满足了游客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潮流。合理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目的地能够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丰富旅游产品与体验
一是利用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传统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强游客体验感。如游客在游览历史文化保护区时,不仅能够购买到精致的手工艺品,还能亲眼目睹工匠的制作过程,甚至亲自体验制作工艺品的乐趣。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活动,如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行程,还使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能够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体会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三是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打造地区文化的亮点和特色旅游的名片。在文化旅游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卖点,地区应通过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到更多游客的关注,树立品牌意识,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其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地区性的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经济资源,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业,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的一种重要途径。游客因旅游吸引物而前往目的地进行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适合被提炼成为这种旅游吸引物符号。非遗的相关活动及展示可以满足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非遗的符号化又能被更多宣传、文字、图像等代表,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如传统技艺、民间故事、民俗表演等,均能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亮点。
游客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通常会购买手工艺品及相关文创产品等,从而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如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制作等,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地区经济基于当地文化的创意产业,将结合了地区非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融入开发过程,既能凸显文化内蕴,同时也可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
(四)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诸多传统技艺、民俗活动以及民间艺术,这些文化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特征,具有活态传承的特点,需要依靠传承保护人传承和传播。传统手工艺术、地方戏剧、民族音乐和舞蹈等非遗类型,均为游客所青睐。文旅融合过程中,重视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活态性,关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不仅能够使更多人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还能传达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价值,将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项目,是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传承人短缺、传承困难的挑战,而旅游开发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和传播平台,非遗可以结合民俗节庆或演艺进行表演性展示,或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主题公园等场所进行生活文化展示,既能吸引游客,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提供了展示技艺的舞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进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断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
三、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策略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同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例如运用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精确的数字化记录,这不仅能够永久保存这些文化遗产,还能通过虚拟展览的方式,让更多人在线上体验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故宫博物院运用数字技术,将珍贵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通过旅游体验来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一些地方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或工坊,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再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体验馆,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陶瓷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体验拉坯、彩绘等工艺,从而深入了解陶瓷文化,这种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兴趣,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此外,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许多地方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或培训班,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教师,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例如,苏州评弹学校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了一批评弹艺术的传承人。
借助媒体和社交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例如,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分享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吸引了大量粉丝,有效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创新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模式
通过创新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为旅游行业注入新的生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点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古镇旅游项目中,可以规划特定区域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使游客在游览古镇的同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体验这些文化遗产。以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该地区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还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手工艺作坊等方式,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苏绣、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一系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系列,包含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皮影戏、传统戏曲等,游客可以在专业导游的引导下,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甚至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例如,山西省晋中地区推出的以晋剧、剪纸、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路线,深受游客的喜爱。此外,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手机应用程序和游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轻松和有趣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通过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风筝,还通过风筝制作体验、风筝放飞比赛等活动,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中的渠道
随着文化旅游融合的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中的潜力逐渐凸显,为了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拓展其市场渠道,以期在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首先,通过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如可以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等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活动,游客不仅能观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还能购买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艺品,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发展。
此外,通过与旅游电商平台合作,如在各大旅游电商平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区,销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艺品、纪念品等。通过线上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可以通过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路线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例如,让游客在参观景点的同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中,如陶艺、剪纸、刺绣等。同时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营,让游客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
(四)建立非遗传承人激励机制
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进程中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一个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体系,通过授予荣誉证书、荣誉称号等手段,表彰那些在传承工作中作出显著贡献的传承人。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不仅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体验这些珍贵的文化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通过这些新媒体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生动和便捷的方式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来。
最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直接体验和感受这些独特的文化形式。这种做法可以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还能为旅游产业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通过这种方式,游客不仅能够享受到旅游的乐趣,还能在旅游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的融合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探究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能够为文化旅游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推动文化的传承,进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利共赢。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