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每代人所热衷传承与表达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间性。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承者只有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方案,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1.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审美风格的形成原因
1.1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其孕育出来的舞蹈风格也不相同。例如,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的舞蹈风格多豪放、粗犷,而有着多样化地形和植物资源的西南地区的舞蹈多细腻、委婉。再如,东北平原地域广阔,使得东北秧歌具有小步快走的特点;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使得陕北秧歌具有大步抬腿的特点。
1.2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直接影响民族舞蹈的审美风格。例如,傣族舞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具有动作柔美、轻盈的特点;蒙古族舞蹈受萨满教的影响,具有动作开阔、豪放的特点。
1.3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不同,导致其舞蹈的风格各具特色。例如,游牧民族的舞蹈多刚健有力,而农耕民族的舞蹈显得细腻柔美。佤族舞蹈“屈膝、撅臀”的特征受稻作生产活动“舂米”的影响;江西赣南的采茶舞受现实采茶活动的影响等。
1.4受服饰特点的影响
民族服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民族舞蹈的风格表现产生了直接影响。例如,傣族女子的筒裙和男子的无领对襟短上衣限制了舞蹈者的步伐,使得舞蹈者在行走和转身时展现出独特的曲线美。苗族女子的头饰影响其头部动作,使得“细碎”的头部动势成为苗族舞蹈风格的一部分。
2.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方向
2.1融入现代化元素
要想取得理想的传承发展成绩,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改变。舞蹈传承者要将民族民间舞蹈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的新颖元素有机融合起来,进而赋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时代化审美特征。
2.2融入科技化元素
科技的发展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舞蹈传承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采集、存储、重塑、再现传统舞蹈作品,使传统舞蹈更具科技化色彩,以此提升传统舞蹈的保存与传播质量。
2.3融入世界化元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了更加宽广的传播舞台。舞蹈传承者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展演,为外国观众深入了解中华舞蹈文化创造条件。同时,舞蹈传承者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舞蹈元素,赋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世界化色彩。
3.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现状
3.1传承内容单一
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发展,新兴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稳定地位,部分民族民间舞团队选择大量删减舞蹈作品中的传统元素,一味地在舞蹈作品中添加时尚元素。这种过度娱乐化的舞蹈作品改编方式导致其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单一,不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
3.2缺乏多样化元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农耕文化、乡土生活为生存土壤。城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导致以农耕文化、乡土生活为主题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网络媒体、数字娱乐的兴起也进一步分流了传统艺术的受众。除此之外,西方舞蹈文化的融入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形成了冲击。若不能将多样化元素融入舞蹈作品当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将难以传承发展。
3.3传承人培养体系不健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而现阶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培养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舞蹈院校存在重技轻艺、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舞蹈院校的课程体系陈旧、师资力量薄弱,难以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输送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传承者。三是随着老一辈艺人的凋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导致一些民族民间舞蹈面临失传危机。
3.4传播机制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舞蹈传承者只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传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没有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工作当中。这一现象不利于扩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范围,从而导致大众不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
4.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路径
4.1丰富传承内容
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舞蹈传承者要着力挖掘舞蹈作品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大众更好地感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进而增强大众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意识。
4.1.1.从人民生活中提取传承元素
舞蹈传承者要立足人民的生活,系统地梳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技艺特色、文化底蕴,且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口述访谈等工作,促进这些专家、学者把握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特定地域环境、社会结构、信仰习俗、节庆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成长环境,舞蹈传承者可以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蕴藏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充分展现出来,使观众透过舞蹈作品更好地感受“活态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中国舞蹈家协会通过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创作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舞蹈作品,如《转山》《老雁》等,优化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效果。
4.1.2.丰富传承的内容
一是传承舞蹈动作与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和技巧是其独特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不同的标志性动作,如蒙古族舞蹈刚柔并济,其通过“抖肩”“柔臂”等舞蹈动作体现;傣族舞蹈柔美,其通过“三道弯”舞蹈技巧体现。这些独特的舞蹈动作与技巧不仅形式美,还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载体。因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舞蹈传承者必须做到准确把握这些舞蹈动作与技巧的幅度、力度、速度、节奏,尽最大努力将特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韵味呈现出来。
二是传承舞蹈文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舞蹈传承者将这些文化内涵呈现给观众,可以深化观众对舞蹈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以及增强观众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感。例如,彝族的“火把节”舞蹈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火的崇拜、对丰收的渴望;苗族的“芦笙舞”反映了苗族的迁移历史与独特的农耕文化。舞蹈传承者在舞台上要采取一定措施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历史故事等文化元素呈现出来,带给观众良好的文化体验。
三是传承舞蹈音乐与节奏。音乐与节奏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不同的音乐旋律及节奏特点。例如,陕北的安塞腰鼓具有鼓点节奏强烈的特点,这与其豪迈的舞蹈动作相契合。因此,舞蹈传承者将特定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与节奏融合,可以增强舞蹈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四是传承舞蹈的情感表达方式。舞蹈传承者要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将舞蹈作品中蕴藏的崇敬、思念、悲伤、喜悦等情感呈现出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例如,表演壮族的“扁担舞”时,舞蹈传承者用欢快的动作将当地人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展现了出来;表演藏族的“弦子舞”时,舞蹈传承者用优美的舞姿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有关部门应注重培养舞蹈传承者对舞蹈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特定情感的能力,辅助舞蹈传承者将舞蹈蕴藏的深厚情感力量充分展现出来,以此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质量。
4.2融入多样化元素
新时期,要想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质量,舞蹈传承者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舞蹈传承者要在传承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将人类舞蹈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入舞蹈作品当中,切实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持续扩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4.2.1与中国现代舞元素相融合
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比,中国现代舞具有时尚化、现代化、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契合年轻群体的审美观念。舞蹈传承者将中国现代舞元素创造性地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可以使这两种舞蹈在相互渗透与碰撞中共同发展。
首先,要将中国现代舞元素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编创及音乐当中。舞蹈传承者可以将富有现代化色彩的舞蹈动作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当中。这些更加轻盈、更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可以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看点。与此同时,舞蹈传承者可以运用动感十足的音乐来烘托表演气氛,进一步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效果。
其次,要将中国现代舞的表演技巧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舞蹈传承者可以将富有感染力的中国现代舞表演技巧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技巧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性、观赏性。例如,舞蹈《雀之灵》借鉴了中国现代舞的创作技法,在节奏、力量、舞姿等方面吸收了中国现代舞的基本元素,使舞蹈表演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化。
最后,要将中国现代舞表达的情感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中国现代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及节奏中都蕴藏着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反映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舞蹈传承者将中国现代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达的情感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舞蹈作品的情感元素,推动观众与舞蹈传承者形成情感共鸣。
4.2.2与科技元素相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在舞蹈艺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传统的舞台上,舞蹈传承者的表演会受到时间、空间和生理的限制。有了科技的支持,舞蹈传承者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舞蹈,切实丰富观众的观看体验。例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舞台采用了4层同心圆转台、3扇环形遮幕设计。工作人员通过控制不同转台的旋转速度与旋转方向不着痕迹地切换舞蹈场景。其搭配简洁凝练的光影,舞蹈传承者可以更好地展现舞蹈的意蕴。再如,河南卫视的春晚运用“5G+AR”技术对《唐宫夜宴》进行数字转化,演绎了一场唐代乐舞俑的“博物馆奇妙夜”,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唐风之美。舞蹈传承者在利用科技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效果的同时,也要控制好科技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程度,以免滥用科技而影响文化传承效果。
4.2.3.与西方舞蹈元素相融合
舞蹈传承者要积极参加国际舞蹈文化交流活动,以便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地推向世界舞台。舞蹈传承者要主动将国际先进的舞蹈理念与技术、优秀的西方舞蹈元素等融入舞蹈作品当中,为世界观众深入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奠定基础。例如,《丝路花雨》将敦煌舞姿和“波斯舞”“盘上舞”的舞蹈元素融合起来,切实提升了舞蹈的文化感染力。
4.3大力培养传承人
传承人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传承人不仅是舞蹈技艺的传承者,还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因此有关部门大力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舞蹈院校要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一是设置系统的舞蹈课程。舞蹈院校不仅要促进舞蹈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习舞蹈动作,还要引导其学习传统文化研究类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奠定基础。二是打造一支优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队伍。舞蹈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尽最大努力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三是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手把手教学和示范,舞蹈教师可以指导学习者准确领悟和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从而使年轻一代的舞蹈传承者更好地传承精湛的技艺。与此同时,舞蹈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深入民间采风,使学生深入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其次,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活动可以满足社会民族民间舞蹈爱好者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壮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群体。因此,有关部门可以联合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成立工作坊,向大众普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知识,以此激发大众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
4.4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可以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更加便捷、即时地获取信息。舞蹈传承者要把握好现代化工具的传播优势,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化工具来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质量。
首先,要运用新媒体平台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一些艺术类高校、培训机构、民间艺人可以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生动形象的短视频,并将其上传到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方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例如,“北京吾来舞往艺术中心”的抖音账号上不仅有藏族舞蹈文化知识的分享,还有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的合集,为舞蹈专业学生、社会舞蹈爱好者更加便捷地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支持。
其次,要运用社交媒体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被关注度。舞蹈传承者可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发布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话题,吸引更多人参与话题讨论,以此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曝光度。例如,藏族舞蹈传承者可以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上发布“藏族舞蹈”话题,以视频、图文结合的形式向人们介绍这一舞蹈。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的方式参与话题互动,以此加深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
5.结语
通过将多样化元素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舞蹈传承者赋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新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通过运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具有新的审美风格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传承者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切实提升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质量。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