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传统浙学与当代浙江精神发展路径探索
浙学既包括浙东之学 ,也包括浙西之学;既包括浙江的儒学与经学传统,也包括 浙江的佛学、道学、文学、史学、方志学等学术传统。以“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核心的浙学精神是对浙学的经典概括,是历史上浙江人精神风貌代表,也是传统浙学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内容。浙学传承与发展是浙学作为“文化浙江”重要内容得以源远流长的理性选择路径,是促进传统浙学深入民众,发扬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突破口。
一、传统浙学的当代价值
(一)将浙学内涵纳入顶层设计
早在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项目工程中就将浙学作为重大项目列入其中,当时在浙江省任职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担任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在第一期工程研究上深切关注,在工程研究项目中对其方向、内容和要求作出细致的指示,为促进浙学大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10多年来,共专项投资近1亿元,为浙学的传承和发展创建了体层设计平台,使人们感受到政府对浙学的重视,在顶层设计上对浙学大众化实践提出要求。
(二)多渠道多形式助推浙学大众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浙学传承开辟了新的渠道和形式,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在实现自身职能转变,积极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专栏等形式进行浙学传播,在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报刊杂志,浙江在线、新华网、央广网等主流网站以及浙江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浙学相关报道和时代价值解读等内容,多维度、多平台推进浙学大众化的实践。
(三)借鉴浙江文化发展经验
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浙江文化更是拥有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有利条件,也为浙学开展中西交流提供了国际平台。浙江文化发展的累累硕果为浙学大众化,推进浙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发展上,浙江传统文化大众化一直采用通俗易懂、群众喜爱的草根方式进行传播,音乐、戏曲自古以来都被作为最好的文化载体,就连红字、荀子等思想大家都非常重视“乐”对文化的传播,晚年的孔子就花费大量的精力对《诗经》进行乐曲的订正。浙江传统文化中就有非常多代表浙江精神的戏曲、影视作品等,如《山河恋》、《温州一家人》等。
二、传统浙学大众化实践的经验
虽然学术界关于浙学的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随着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但是却没有浙学放在应有的重视水平,而浙学大众化的实践程度也不高,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2009年第一次有关浙学的论坛召开,浙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被列为“文化浙江”的重要研究项目,浙学大众化也开始有了新的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将浙学内涵纳入顶层设计
早在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项目工程中就将浙学作为重大项目列入其中,当时在浙江省任职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担任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在第一期工程研究上深切关注,在工程研究项目中对其方向、内容和要求作出细致的指示,为促进浙学大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10多年来,共专项投资近1亿元。
(二)多渠道多形式助推浙学大众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浙学传承开辟了新的渠道和形式,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在实现自身职能转变,积极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专栏等形式进行浙学传播,在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报刊杂志,浙江在线、新华网、央广网等主流网站以及浙江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浙学相关报道和时代价值解读等内容,多维度、多平台推进浙学大众化的实践。
(三)借鉴浙江文化发展经验
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上,浙江早在17世纪就通过翻译文献著作的形式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奠定了浙江精神“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基调。而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浙江文化更是拥有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有利条件,也为浙学开展中西交流提供了国际平台。
传统文化发展上,浙江传统文化大众化一直采用通俗易懂、群众喜爱的草根方式进行传播,音乐、戏曲自古以来都被作为最好的文化载体,浙江传统文化中就有非常多代表浙江精神的戏曲、影视作品,如《山河恋》、《温州一家人》等。
三、传统浙学大众化实践面临的困境和原因
(一)传统浙学面临的困境
1.浙学思想较为晦涩,大众理解困难
浙学思想源远流长,一般的分析和阐释都会追溯到宋朝甚至更久远,其中很多原著经典多以文言文为主,在当前浙学经典著作翻译整体状况不太理想的状态下,浙学的很多思想较难为大众理解。思想的内化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浙学思想的研究当前还主要集中于高校教授、相关专家的学术研究,真正的普及推广还存在较多的障碍。
2.浙学宣传“以我为主”,大众接受程度低
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很难避免“以我为主”,宣传主体较难规避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受众的真正需求。同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受到国家政府的严密规划,直接影响传播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宣传方式的灵活性。浙学大众化的当前实践大部分还停留在“我想让你知道什么”上,对受众投其所好的相关措施还有待加强。
3.传统浙学大众化的“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他以全球变暖为例,认为虽然全球变暖很可怕,但是由于全球变暖现象本身不会直接可见的影响大众的生活,所以很多人还是会漠视全球变暖现象。在浙学大众化实践中亦然,大家都知道浙学很重重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真的让大家去关注浙学经典、选学浙学课程又会寥寥无几。这种悖论在当前浙学大众化进程中无处不在。
(二)传统浙学大众化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
我国社会的转型,不仅在经济结构上出现大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同时。社会结构也面临巨大的转变,较为明显的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社会阶层矛盾强化导致整体社会处于较为浮躁的状态,群众的视线胶着点在于财富水平,对文化的兴趣点较低,较难激起他们关注的热情。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大众流动性较强,新旧浙江人混合居住,对浙学的理解和感受却大不相同,浙学思想实现在这两类不同群体的大众化存在较多的阻碍。
2.政府职能转型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从传统的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当前的政府简政放权为市场提供了较大的活力,将市场的归还给市场,让市场主导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型的主旋音,也让大家看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决心和魄力。但是,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政府定位的转变还包括将社会的归还给社会,文化的发展空间释放则是这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是以政府为主要力量,相关基层社会组织力量释放和发展还较弱,这也是今后政府职能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只有推动社会组织力量的加入,吸引社会大众的参与,以浙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才能做到持之以恒,推动其大众化实践的进程。
3.浙学大众化体制机制发展不完善
浙江省早在2005年就将浙学研究纳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并作为重点工程进行开发建设。而当前的工程内容更多的是对浙学经典的整理和翻译,对浙学大众化的程序、发展规划还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各地区实际制定切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并将机制具体化。但在当前的政府相关报告中,明确对浙学思想大众化推广的较少,对浙学大众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四、传承与创新:传统浙学与当代浙江精神大众化实践探索路径
当前,浙学大众化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但是相对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它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传统浙学还需要立足自身,结合当代浙江精神的培育之机,实现学科化和专业化,对整体成果进行推动。
(一)健全大众化实践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要构建浙学大众化的思想融通机制。所谓的思想融通机制,是指受众主体能够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吸收和涵化文化,并形成自身的文化观点和文化立场。浙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浙东浙西两地的帝思想文化精髓,形成了哲学的集大成,但是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而浙江地方文化则具有区域特征,同时更能体现当地居民的价值偏好,融合浙学的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互通互融,推动浙学大众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完善浙学大众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政策引导是最为迅速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只有在相关政策中体现浙学大众化的内容和要求,才能真正为浙学大众化提供保障。当前,浙学大众化仅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有所涉及,在政府正式政策文件中鲜少提及,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浙学大众化的政策保障机制,真正在政策上助推浙学大众化的实践。
(二)加强思想教育,创新教育形式
教育一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播文化的根本途径。教育方式又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类型。显性教育更加直接、明显,目的性更强,如媒体广告、挂贴宣传图画等,而隐性教育则比较间接和隐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如家庭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等。二者相比,显性教育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效果更快更直接;隐性教育则操作起来更为复杂,但是传播效果更为持久。浙学大众化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这两种教育方式,实现方法上的互补,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的大众化实践。如在政府层面,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学校层面,则二者相结合推行;家庭层面,则以隐性教育为主。
教育方法的推行,离不开坚实的文献著述作为支撑。要夯实浙学基础,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抢救,对浙学中的经典人物的经典思想要进行整理完善,加大文献收集和整理的经费投入,深入剖析经典。
浙江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专业的青年学生加以深入研究,透彻的剖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挖掘浙江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这就需要专业化的开展浙学大众化实践。在高校中设置浙学相关课程,并将其作为全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同时开设浙学相关的专业,为浙学的后续研究和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三)创新传播方式,与时俱进浙学大众化
传统的文化传播多以主媒体宣传为主,以主动输出的方式让群众被动接收相关的信息和思想,然而浙学作为浙江这个东部城市的特有文化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与民间文化精神相融合,这与浙江自身的民间文化习俗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浙江以百工技艺和小摊小贩著称,是浙江人民在资源缺乏的状态下自我创新和奋斗的表现。费孝通就曾经描述过“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缝纫、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的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
在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工商结合都是当地的民间传统,这为浙学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浙学的内涵精髓也都是对这些民间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为此,浙学大众化更应结合自身特色,创新传播方式,以民众的喜好为大众化的准绳。
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进入“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繁盛时期,利用“互联网+”的思路,运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占据当代群众“碎片化”信息生活的高地。
(四)提供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文化沟通的首要方式是通过翻译将经典作品和思想文化进行传播,而翻译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直接的文字翻译,进行书籍知识的传播;另一种则是艺术翻译,用艺术的形式为文化传播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更多的大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文化的渲染和洗礼。
当前,还缺乏针对浙学大众化的文艺作品,多数是经典的翻译、解释和翻译。因此应该进一步激发民众文艺创新能力,让更多草根作品得到支持和鼓励,运用震撼人心的作品为浙学大众化提供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