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低龄化的利与弊-教育论文
作者: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阎文华来源:原创日期:2012-03-10人气:1233
一、音乐教育低龄化现象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当下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心理顾虑。多一门技能在身,孩子长大了就多一份生活保障。正是这种顾虑和担心,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音乐教育。
在一些音乐培训班里,不仅是中学生的身影’还有不少由父母陪着的孩子。他们有的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就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声乐,练习钢琴、古筝等乐器。音乐学习低龄化现现象不仅发生在大中型城市,现在就连一些小县城都成了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尚。与此同伴生的,还有钢琴等乐器的考级热。这一方面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验,另一方面还和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如一些小学就要求人学的孩子有钢琴几级证书。
除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年龄越来越小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然的现象,那就是声音教材的“低龄化”。现在不少针对幼儿的音乐培训机构,其教材多数内容并不适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如一些年轻的音乐教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认知时,播放的并不是一些欢快的、适于儿童心理的儿歌,而是一些成人的流行歌曲。这类教材的低龄现象也在家庭中存在,年轻时尚的父母将其当作是对孩子的音乐熏陶。
二、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其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使其情感丰富,情操高尚。这也是幼儿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培养的根本要求。
音乐教育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传统课堂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及教师教学方法卜.都轻情感意志培养,而重智力训练。而轻非智力因索教育和重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音乐教育则能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使儿童的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地开发。
此外,不可否认音乐教肓能帮助儿童练就一门技能。这正是很多家长看重并希望实现的。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素养无疑会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过,目前日趋严重的音乐教育低龄化现象,往往也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现在幼儿音乐教肓,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些音乐培训机构,授课教师往往只传授音乐演奏技能,因为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立杆见影,学生的家长也乐于接受。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审美能力会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自然形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许多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下,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往往会产生厌烦
情绪。这一方面不利于音乐技能的提高,更无助于他们审美素养的形成。
由于音乐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幼儿音乐教育存在普遍的模式化现象,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养成及发挥。现在很多音乐老师由于要带很多学生,不得不将自己采取模式化教学,面对一个个班级,一批批学生,他们只好一次次地重复教学内容和过程。如钢琴教育,多数老师都是要求儿童练习指法,或是反复地演奏某个曲子。这样教育下去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幼儿只锻炼了音乐演奏技能,而压抑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及他们内心的表演和创造欲望。
还有,模式化的音乐教育方式无助于幼儿的个性化成长。不论是培训班,还是幼儿园,
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由教师事前制定好,按照同一份教学计划开展活动,儿童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单―的集体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无法针对幼儿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教授方法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个性需求,不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幼儿并没有在音乐方面表现出兴趣和爱好,而是被父母强行送去学习。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如播放成人化的流行歌曲等。这样一方面无法实现兴趣培养和索质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能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如长时间听歌对幼儿听力的影响等。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儿童锻炼音乐技能、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结论
音乐教育低龄化现象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时间难以改变。只有家长改变心态,以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锻炼他们的音乐能力。教育机构和老师也应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做出努力。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当下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心理顾虑。多一门技能在身,孩子长大了就多一份生活保障。正是这种顾虑和担心,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音乐教育。
在一些音乐培训班里,不仅是中学生的身影’还有不少由父母陪着的孩子。他们有的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就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声乐,练习钢琴、古筝等乐器。音乐学习低龄化现现象不仅发生在大中型城市,现在就连一些小县城都成了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尚。与此同伴生的,还有钢琴等乐器的考级热。这一方面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验,另一方面还和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如一些小学就要求人学的孩子有钢琴几级证书。
除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年龄越来越小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然的现象,那就是声音教材的“低龄化”。现在不少针对幼儿的音乐培训机构,其教材多数内容并不适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如一些年轻的音乐教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认知时,播放的并不是一些欢快的、适于儿童心理的儿歌,而是一些成人的流行歌曲。这类教材的低龄现象也在家庭中存在,年轻时尚的父母将其当作是对孩子的音乐熏陶。
二、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其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使其情感丰富,情操高尚。这也是幼儿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培养的根本要求。
音乐教育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传统课堂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及教师教学方法卜.都轻情感意志培养,而重智力训练。而轻非智力因索教育和重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音乐教育则能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使儿童的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地开发。
此外,不可否认音乐教肓能帮助儿童练就一门技能。这正是很多家长看重并希望实现的。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素养无疑会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过,目前日趋严重的音乐教育低龄化现象,往往也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现在幼儿音乐教肓,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些音乐培训机构,授课教师往往只传授音乐演奏技能,因为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立杆见影,学生的家长也乐于接受。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审美能力会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自然形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许多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下,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往往会产生厌烦
情绪。这一方面不利于音乐技能的提高,更无助于他们审美素养的形成。
由于音乐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幼儿音乐教育存在普遍的模式化现象,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养成及发挥。现在很多音乐老师由于要带很多学生,不得不将自己采取模式化教学,面对一个个班级,一批批学生,他们只好一次次地重复教学内容和过程。如钢琴教育,多数老师都是要求儿童练习指法,或是反复地演奏某个曲子。这样教育下去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幼儿只锻炼了音乐演奏技能,而压抑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及他们内心的表演和创造欲望。
还有,模式化的音乐教育方式无助于幼儿的个性化成长。不论是培训班,还是幼儿园,
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由教师事前制定好,按照同一份教学计划开展活动,儿童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单―的集体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无法针对幼儿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教授方法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个性需求,不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幼儿并没有在音乐方面表现出兴趣和爱好,而是被父母强行送去学习。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如播放成人化的流行歌曲等。这样一方面无法实现兴趣培养和索质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能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如长时间听歌对幼儿听力的影响等。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儿童锻炼音乐技能、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结论
音乐教育低龄化现象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时间难以改变。只有家长改变心态,以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锻炼他们的音乐能力。教育机构和老师也应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做出努力。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