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生彘肩”释义-文学论文
作者:山东潍坊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师—聂凌燕来源:原创日期:2012-03-28人气:1848
“羞脍炙,以御宾客。”那么何为“脍”呢?“‘脍者,细切肉也。’即将肉细蘸上调料葱、芥等生吃。”成语“脍炙人口”的本意就是生肉、生鱼蘸着调料和烤着吃都好吃。由此我们可以推想鸿门宴上,项羽、刘邦等人吃的当中即有熟的,也可能有生的^作脍用的〉。既然,在当时吃生的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强调鸿门宴上项羽赐给樊哙的是“生彘肩”呢?这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项羽赐“生彘肩”与樊哙表现了项羽对樊哙的尊重。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我在上大学时,曾经听著名地理学家杨廉康先生做过一次有关他徒步考察长江的报告,杨廉康先生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在考察长江上游时,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区域,少数民族同胞以最高礼节招待了他,给了他一条只烤熟表面的羊腿。杨先生说,羊腿用刀轻轻一刮就见血。我想现今地处偏远的个别少数民族的这些风俗习惯,在二千多年前,可能普遍存在于中原大地。况且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楚国开化较中原大地要晚,更多地保留着茹毛饮血时代的风俗,不应该感到奇怪。
第二,从文章内容分析,项羽赐樊哙“生彘肩”也不应该理解为“试樊哙”。项羽称樊哙是“壮士”,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决不是随便说说的客套话。鸿门宴以前,项羽虽然没见过樊哙,但对樊哙的能力、为人一定是早有所闻,鸿门宴上见到樊哙,项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慨,因此,才会“与斗〔大卮酒”,在这里“与斗卮酒”毫无疑问表达的是一种赞赏的感情。“与斗卮酒”后,再与“生彘肩”,“试〔戏弄〉樊哙”,与理不通,前后矛盾。
第三,以“生彘肩”“试樊哙”也有悖于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一个性格耿直、坦率的人。如果项羽以“生彘肩”“试樊哙”也就不成其为项羽了,项羽与刘邦也就没有差别,也成了一个爱耍小手腕的奸诈小人了。如果那样司马迁也就不会为他这个没有做过帝王的人写一篇“本纪”了,司马迁为项羽写“本纪”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敬佩项羽的光明磊落,坦荡胸襟。失败了的项羽,二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敬仰,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樊哙吃的那条“生彘肩”就是一条生的,是项羽招待樊哙非常高的礼节,表达的是项羽对樊哙“壮士”的尊敬之情。
第一,我在上大学时,曾经听著名地理学家杨廉康先生做过一次有关他徒步考察长江的报告,杨廉康先生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在考察长江上游时,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区域,少数民族同胞以最高礼节招待了他,给了他一条只烤熟表面的羊腿。杨先生说,羊腿用刀轻轻一刮就见血。我想现今地处偏远的个别少数民族的这些风俗习惯,在二千多年前,可能普遍存在于中原大地。况且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楚国开化较中原大地要晚,更多地保留着茹毛饮血时代的风俗,不应该感到奇怪。
第二,从文章内容分析,项羽赐樊哙“生彘肩”也不应该理解为“试樊哙”。项羽称樊哙是“壮士”,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决不是随便说说的客套话。鸿门宴以前,项羽虽然没见过樊哙,但对樊哙的能力、为人一定是早有所闻,鸿门宴上见到樊哙,项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慨,因此,才会“与斗〔大卮酒”,在这里“与斗卮酒”毫无疑问表达的是一种赞赏的感情。“与斗卮酒”后,再与“生彘肩”,“试〔戏弄〉樊哙”,与理不通,前后矛盾。
第三,以“生彘肩”“试樊哙”也有悖于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一个性格耿直、坦率的人。如果项羽以“生彘肩”“试樊哙”也就不成其为项羽了,项羽与刘邦也就没有差别,也成了一个爱耍小手腕的奸诈小人了。如果那样司马迁也就不会为他这个没有做过帝王的人写一篇“本纪”了,司马迁为项羽写“本纪”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敬佩项羽的光明磊落,坦荡胸襟。失败了的项羽,二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敬仰,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樊哙吃的那条“生彘肩”就是一条生的,是项羽招待樊哙非常高的礼节,表达的是项羽对樊哙“壮士”的尊敬之情。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