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的内涵及其在运用中的发展-社科论文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之民,靡有于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春秋左传正义》)之风。人们常常断章取义,摘取《诗经》中的某些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原作的意旨。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解诗方法在当时是有先进性和进步意义的。
一、以意逆志的内涵
对“以意逆志”的内涵,历来众说纷纭,主要分歧在以何人之“意”来逆诗人之“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志,乃作者之志。孟子之所以提出“以意逆志”,就是因为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的理解是建立在忽视了作诗者的基础上的,所以无法真正把握诗作的原意。用现在的表达话语来讲,“以意逆志”其实是把作者、文本、读者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与断章取义比起来是有进步意义的。断章取义割裂了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损害了作品本身的意义。
《说文解字》里“意”和“志”是互训的:“志,意也”,“意,志也”,二者往往通用,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两者是有区别的,同一文本中,他们所附属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要想作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不可以忽略“意”和“志”之间一个关键的桥梁,即“逆”。《说文解字》:“逆,迎也”;“迎,逢也”;“逢,遇也”;“遇,逢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逆”有“迎”、“逢”、“遇”之意。也可以说“逆”是一种逢迎、遇合。所谓逢迎、遇合,绝对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必须是两方或多方的,才可能存在逢迎、遇合之意。用在对文本的解释方面,就是读者、文本和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意逆志”,其实质是以读者之意来逆作者之志,而作者之志是通过文本来表达的。
二、“以意逆志”在应用中的发展
“以意逆志”起初是一种说诗、解诗的方法,但后来逐渐成为经典阐释的一种原则。后世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运用,并在运用中得以发展。
汉代赵歧在《孟子注》中对“以意逆志”的解释是:“人情不远,以己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尽管个体存在境域的不同,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是多维的。但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拥有相一致的语境,就是理解发生的根据。即俗话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心会心”的过程。所谓“人情不远”,推广此心,以己意即读者之意来会他者即作者之意是可“得其实”的。
宋代的理学家重视道统,也就是要上继孟子,延续道统,从而复兴儒学。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张载《经学理窟·诗书》中指出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朱熹在释“以意逆志”时,注“逆”为“迎”,并作进一步的发挥:“‘以意逆志’,此句最好。‘逆’是前去追迎之意,盖是将自家意思前去等候诗人之志来。”
清代是“以意逆志”发展的集成期。清代学者认为,作品文心难明,本事不清,而且兴会适然,对待同一个对象大家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强调“以意逆志”不要牵强附会。
三、结语
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处理,他与现实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主观意识的参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改变”曾经的存在。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或无意地积极地参与其中。“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所以,在揣度、判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打下读者的主观思想情感烙印的。在文本的原本架构上,再添砖加瓦,涂抹上个性化的色彩。尽管西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如何地千差万别,他仍然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李尔王。可见“以意逆志”作为一种阐释方法,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