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教学论文
作者: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金娥来源:原创日期:2012-04-15人气:992
语言能力,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通常指的是听、说、读、写及翻译等方面的能力,更准确地说,就是言语能力。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语言能力,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文字(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而语言本身是有声的艺术,并非静寂的字符,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
二、言语能力是在使用语言中形成
为什么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的效率始终不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把注意的焦点长期集中在语言方面,这样一来我们势必把语言的要素、语言的规律、语言的知识置于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如果我们能把言语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把言语和言语活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我们才有可能关注学生这一言语主体,才会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在课堂内外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生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主动学习语言。我们主张在适当的时机对学习者进行语法知识和有关语言规律的介绍和点拨,因为理解了的东西更容易深刻地感受到,有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欲使知识转化(或曰“内化”)为言语能力,必须通过充分的言语交际实践。知识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汉语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接触汉语言语、创造性地运用汉语言语,我们对这一点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
我们来看一个语感的例子,王尚文(2000)说他一次遇到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她俩都穿着新衣服。王问四岁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还是她的衣服漂亮?”这孩子说:“我们两个的衣服一起漂亮。”那个五岁的孩子忙说:“不好说‘一起漂亮’,要说‘都漂亮’。”王又问她为什么不能那样说,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四岁孩子和五岁孩子的不同语感说明了母语的语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第二,五岁孩子凭语感判断了“一起漂亮”的说法不对,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可见语感不是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也就是说,知识和理论不是形成语感的先决条件。
语感是一种“顿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是一种透过言语形式直觉把握语义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感是发生在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即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这种心理联结实际上是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既有言语材料向主语主体的信息输入,也有言语主体向言语作品的信息输入。前者是外显的,后者是内隐的,前者是接受,后者是加工。
(一)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这些基本语文素养中,我认为,语感是其它语文素养的核心。
(二)注重语感培养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呢?据季羡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西方语言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国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在古代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几乎没有。古代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季羡林《汉语与外语》)汉语这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因此,《标准》不主张系统讲授语法修辞等知识,但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其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言语能力是在使用语言中形成
为什么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的效率始终不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把注意的焦点长期集中在语言方面,这样一来我们势必把语言的要素、语言的规律、语言的知识置于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如果我们能把言语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把言语和言语活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我们才有可能关注学生这一言语主体,才会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在课堂内外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生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主动学习语言。我们主张在适当的时机对学习者进行语法知识和有关语言规律的介绍和点拨,因为理解了的东西更容易深刻地感受到,有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欲使知识转化(或曰“内化”)为言语能力,必须通过充分的言语交际实践。知识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汉语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接触汉语言语、创造性地运用汉语言语,我们对这一点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
我们来看一个语感的例子,王尚文(2000)说他一次遇到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她俩都穿着新衣服。王问四岁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还是她的衣服漂亮?”这孩子说:“我们两个的衣服一起漂亮。”那个五岁的孩子忙说:“不好说‘一起漂亮’,要说‘都漂亮’。”王又问她为什么不能那样说,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四岁孩子和五岁孩子的不同语感说明了母语的语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第二,五岁孩子凭语感判断了“一起漂亮”的说法不对,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可见语感不是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也就是说,知识和理论不是形成语感的先决条件。
语感是一种“顿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是一种透过言语形式直觉把握语义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感是发生在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即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这种心理联结实际上是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既有言语材料向主语主体的信息输入,也有言语主体向言语作品的信息输入。前者是外显的,后者是内隐的,前者是接受,后者是加工。
(一)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这些基本语文素养中,我认为,语感是其它语文素养的核心。
(二)注重语感培养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呢?据季羡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西方语言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国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在古代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几乎没有。古代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季羡林《汉语与外语》)汉语这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因此,《标准》不主张系统讲授语法修辞等知识,但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其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