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晚唐诗人赵嘏的落第诗-文学论文
作者: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梁近飞来源:原创日期:2012-04-17人气:2026
赵嘏(806-853?),字承,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落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后回江东,移家润州(今江苏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赵嘏在诗家辈出的唐代算不上大家,但是他的诗歌成就在晚唐诗坛是不可忽视的。明代胡震亨曾高度肯定赵嘏的才华,他在《唐音癸签》卷八中写到“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杜牧),厚于用晦(许浑)。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赵嘏名诗《长安秋望》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为杜牧所激赏,故有“赵倚楼”之雅称,而且“嘏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然能以书生,令远近知重。所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有自来矣”。赵嘏有诗集《渭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卷,后有所佚失,《全唐诗》编为两卷,现存诗约二百五十首,残句十四句。
科举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进步,让出身贫寒的士子有机会从政,实现自己的抱负。寒门子弟都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远大抱负,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深受荐举制度和门阀制度的影响,寒士及第的少之又少,到了晚唐时期,科场腐败混乱,干谒请托现象非常严重,绝大多数寒士多试不第。因此唐代的落第诗很多,很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落第诗,如钱起的《下第题长安客舍》、孟郊的《落第》和《再下第》、贾岛的《下第》、卢纶的《落第后归终南山别业》、罗隐的《下第作》等等。这里所说的“落第诗”,既包括写落第的诗,也落第时写的诗。据统计,《全唐诗》中的落第诗多达400多首,其中题目中出现“落第”和“下第”的就有200多首。从整个唐代来看,晚唐时期留下的落第试数量最多,其中赵嘏的落第诗非常引人注目。
唐代寒士赵嘏,与所有读书人一样,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虽然他诗名出众,然而他却屡考屡败,前后长达二十年左右。可以说赵嘏是晚唐才华横溢却久困科场的一个典型。他的落第诗现存二十多首,写得极为出色,很多堪称落第诗中的精品,如《落第》、《下第后上李中丞》、《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等,颇为后人称道。
二
赵嘏的落第诗在数量上并不算最多,但是他是晚唐诗人中久困科场的一个典型。他的落第诗写的极为出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赵嘏的落第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写自己落第后的失落、伤感、悲痛、自我安慰,如《下第》《东望》《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下第后上李中丞》《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等等;另一类是劝慰落第的友人,写对落第友人的同情、安慰、劝勉。如《赠薛勋下第》《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等等。
先看他的第一类落第诗。赵嘏年少时便发奋读书,立志通过苦读博得功名,结果一次又一次落第,困居长安,辗转各处幕府,虽最终中了进士,但已经心力交瘁,仅做了短短三年的渭南尉,便卒于任上。一生沉沦科场,屡试不第,用血和泪凝结成一首首落第诗。每一次落第,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赵嘏的落第诗将自己落第后的失落迷茫悲伤、有家难回的悲怆、自我寻求解脱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第一类落第诗有两种风格,一种低沉,写落第后的极度悲伤和迷惘失落,另一种洒脱,写落第后的自我宽慰和自我解嘲。
他在《下第》中写道:“南溪抱瓮客,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手,残春自白头。”写他下第以后满心羞愧,无颜见家乡父老。《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写他下第后极度的失落,一人独坐,自斟自饮,“唯有南山似故人”,昔日的雄心壮志不再,仿佛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知路在何方。再如《落第寄沈询》:“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又一次的落第,使作者悲伤之极,热泪纵横,“穿杨力尽独无功”,一次次精心准备,总以为能大显身手,但是从来不曾如愿。“华发相期一夜中”,好像突然间一夜白了头发,可见落第对他的打击之大。“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落第的悲痛无处诉说,羞回家乡,为什么会又一次落第,没有答案,只有“双泪问春风”。最出色还数他的《下第后上李中丞》,他这样写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余。”这首落第诗满纸涕泪,落第后“逢人恸哭”,“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真是字字血泪。可见作者落第悲痛的程度。作者前后考了近二十年,考得头发都快白了,仍未考中,朝中也无人举荐,倍感仕途渺茫,前景暗淡。
第二种风格的落第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佳句迭出。落第当然是很伤心的事,但是伤心有何用呢?所以诗人自我解嘲,宽慰自己,释放自己。所有的洒脱都只是表面,实际上心里落第的伤痛是抹不去的,自我解嘲也只是一种无可奈何。他在《落第》中写道:“九陌初晴处处春,不能回避看花尘。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由来得丧非吾事”,落第这点得失算什么呢?我“本是钓鱼船上人”,这句诗一下子将自己照亮了,也把这首诗照亮了,好象说“我本来就是自由的闲云野鹤,就是野外一个悠闲的钓鱼人,这些功名与我何干?”。他口里说“本是钓鱼船上人”,他始终是个希望凭借才华博得功名的士子,屡考不中,只能这样自我解嘲,只是一时安慰之词,一时的解脱之语。但是我们仍不禁为作者这样洒脱的胸襟叫好,为这样的诗句叫好。好一个“本是钓鱼船上人”,唐代成千上万的落第者,有几个能吟出这样的诗句。
当然他的落第诗中也有融合两种风格的,如《东望》,诗的前半部分写落第后在外漂泊的辛酸,后半部分豁然开朗。“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科举失意,有家难回,一年一度的梨花开开落落,一年一度的寒食去了又来,而作者仍然漂泊在外,壮志未酬。“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就算不能折桂,我还是吟我的诗,世界还是是广阔的。
再看他第二类的落第诗,是对下第的朋友的同情、安慰、劝勉,实际上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赵嘏的身边,和他一样落第的朋友很多,正是因为他们同样的遭遇,所以赵嘏才更能理解友人,“同是天涯落第人”,因此他们互相安慰、互相勉励。他们的落第很多时候不是缺乏才华,而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其实众多诗人的落第是必然。落第在晚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赵嘏对落第的朋友给予极大的同情,并且用真挚的言语安慰他们,高度肯定他们的才华,真是“同病相怜”。
当他送裴延翰落第回乡时写道“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郡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再看《赠薛勋下第》:“一掷虽然未得卢,惊人不用绕床呼。牢之坐被青云逼,只问君能酷似无。”他将科举考试比做赌博,由此劝慰朋友薛勋,告诉他他只是运气不好,不必放在心上。他自己也是屡考屡败,这又何尝不是安慰自己,寻求自我解脱呢!
三
在赵嘏之前写过落第诗的唐代诗人很多,初唐的文坛闯将陈子昂是第一个写落第诗的,后来很多诗人都有落第诗。一次考中的士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诗人都尝过落第的辛酸。在唐代的落第诗中,孟郊写的落第诗也较有名气,如《落第》《再下第》等,孟郊出身寒门,生活贫困,立志科举却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孟郊和赵嘏的经历极为相似,都对落第有深刻体悟。因此他们的落第诗都将科场的失意和创痛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与孟郊相比,赵嘏的落第诗有洒脱的一面,如“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莫言春尽不惆怅,自有闲眠到日西”、“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等等,这种落第后的洒脱在孟郊的落第诗中是见不到的。
其次,赵嘏的落第诗与晚唐的其他落第诗相比,在诗中发牢骚很少。他的落第诗关注自身涉及当时政治背景的不多,也没有写到晚唐的黑暗与腐败。与他同时代的很多落第诗人是都在诗中大发牢骚,有的埋怨运气不好,有的埋怨自己缺乏关系,有的埋怨科举的不合理。如于邺《下第不胜其忿题路左佛庙》:“雀儿未逐飏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足,黄昏依旧委蓬蒿。”本想“逐飏风高”“下视鹰鹯”,志气昂扬,踌躇满志,结果落第,失意而归,“黄昏依旧委蓬蒿”,所以满怀怨愤,一肚牢骚。当然晚唐也有一些落第诗人气愤地指出科举的不公平之处,如胡曾的《下第》:“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将矛头直接指向那些统治者,指出他们落第正是因为科举考试中存在靠着各种关系轻易获得功名的不正常不合理现象。
赵嘏和同时代的杜牧、许浑等著名诗人相比,是最为不幸的一位,长期沉沦科场,几乎一生白衣。杜牧等较早中进士,一直做官,杜牧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因为他是著名宰相杜佑的孙子,而且在当时负有诗名,几乎不知落第滋味。许浑虽然是考了多次才考中,也留下了落第诗,但是与屡考屡败、几乎一生沉沦科场的赵嘏相比,他的落第之悲远不如赵嘏。因此对于落第,杜牧和许浑并没有像赵嘏这样刻骨的深刻体会。因此赵嘏的落第诗在同时代诗人落第诗中非常显眼。
赵嘏把自己落第的辛酸悲痛熔铸成一首首落第诗,字字血泪,真切动人。赵嘏的落第诗有着很重要的文学价值,为了晚唐落第诗增加了精彩篇章,也映射出晚唐落第士子的心态和面貌,是晚唐诗坛重要的财富。
科举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进步,让出身贫寒的士子有机会从政,实现自己的抱负。寒门子弟都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远大抱负,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深受荐举制度和门阀制度的影响,寒士及第的少之又少,到了晚唐时期,科场腐败混乱,干谒请托现象非常严重,绝大多数寒士多试不第。因此唐代的落第诗很多,很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落第诗,如钱起的《下第题长安客舍》、孟郊的《落第》和《再下第》、贾岛的《下第》、卢纶的《落第后归终南山别业》、罗隐的《下第作》等等。这里所说的“落第诗”,既包括写落第的诗,也落第时写的诗。据统计,《全唐诗》中的落第诗多达400多首,其中题目中出现“落第”和“下第”的就有200多首。从整个唐代来看,晚唐时期留下的落第试数量最多,其中赵嘏的落第诗非常引人注目。
唐代寒士赵嘏,与所有读书人一样,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虽然他诗名出众,然而他却屡考屡败,前后长达二十年左右。可以说赵嘏是晚唐才华横溢却久困科场的一个典型。他的落第诗现存二十多首,写得极为出色,很多堪称落第诗中的精品,如《落第》、《下第后上李中丞》、《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等,颇为后人称道。
二
赵嘏的落第诗在数量上并不算最多,但是他是晚唐诗人中久困科场的一个典型。他的落第诗写的极为出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赵嘏的落第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写自己落第后的失落、伤感、悲痛、自我安慰,如《下第》《东望》《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下第后上李中丞》《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等等;另一类是劝慰落第的友人,写对落第友人的同情、安慰、劝勉。如《赠薛勋下第》《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等等。
先看他的第一类落第诗。赵嘏年少时便发奋读书,立志通过苦读博得功名,结果一次又一次落第,困居长安,辗转各处幕府,虽最终中了进士,但已经心力交瘁,仅做了短短三年的渭南尉,便卒于任上。一生沉沦科场,屡试不第,用血和泪凝结成一首首落第诗。每一次落第,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赵嘏的落第诗将自己落第后的失落迷茫悲伤、有家难回的悲怆、自我寻求解脱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第一类落第诗有两种风格,一种低沉,写落第后的极度悲伤和迷惘失落,另一种洒脱,写落第后的自我宽慰和自我解嘲。
他在《下第》中写道:“南溪抱瓮客,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手,残春自白头。”写他下第以后满心羞愧,无颜见家乡父老。《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写他下第后极度的失落,一人独坐,自斟自饮,“唯有南山似故人”,昔日的雄心壮志不再,仿佛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知路在何方。再如《落第寄沈询》:“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又一次的落第,使作者悲伤之极,热泪纵横,“穿杨力尽独无功”,一次次精心准备,总以为能大显身手,但是从来不曾如愿。“华发相期一夜中”,好像突然间一夜白了头发,可见落第对他的打击之大。“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落第的悲痛无处诉说,羞回家乡,为什么会又一次落第,没有答案,只有“双泪问春风”。最出色还数他的《下第后上李中丞》,他这样写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余。”这首落第诗满纸涕泪,落第后“逢人恸哭”,“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真是字字血泪。可见作者落第悲痛的程度。作者前后考了近二十年,考得头发都快白了,仍未考中,朝中也无人举荐,倍感仕途渺茫,前景暗淡。
第二种风格的落第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佳句迭出。落第当然是很伤心的事,但是伤心有何用呢?所以诗人自我解嘲,宽慰自己,释放自己。所有的洒脱都只是表面,实际上心里落第的伤痛是抹不去的,自我解嘲也只是一种无可奈何。他在《落第》中写道:“九陌初晴处处春,不能回避看花尘。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由来得丧非吾事”,落第这点得失算什么呢?我“本是钓鱼船上人”,这句诗一下子将自己照亮了,也把这首诗照亮了,好象说“我本来就是自由的闲云野鹤,就是野外一个悠闲的钓鱼人,这些功名与我何干?”。他口里说“本是钓鱼船上人”,他始终是个希望凭借才华博得功名的士子,屡考不中,只能这样自我解嘲,只是一时安慰之词,一时的解脱之语。但是我们仍不禁为作者这样洒脱的胸襟叫好,为这样的诗句叫好。好一个“本是钓鱼船上人”,唐代成千上万的落第者,有几个能吟出这样的诗句。
当然他的落第诗中也有融合两种风格的,如《东望》,诗的前半部分写落第后在外漂泊的辛酸,后半部分豁然开朗。“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科举失意,有家难回,一年一度的梨花开开落落,一年一度的寒食去了又来,而作者仍然漂泊在外,壮志未酬。“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就算不能折桂,我还是吟我的诗,世界还是是广阔的。
再看他第二类的落第诗,是对下第的朋友的同情、安慰、劝勉,实际上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赵嘏的身边,和他一样落第的朋友很多,正是因为他们同样的遭遇,所以赵嘏才更能理解友人,“同是天涯落第人”,因此他们互相安慰、互相勉励。他们的落第很多时候不是缺乏才华,而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其实众多诗人的落第是必然。落第在晚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赵嘏对落第的朋友给予极大的同情,并且用真挚的言语安慰他们,高度肯定他们的才华,真是“同病相怜”。
当他送裴延翰落第回乡时写道“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郡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再看《赠薛勋下第》:“一掷虽然未得卢,惊人不用绕床呼。牢之坐被青云逼,只问君能酷似无。”他将科举考试比做赌博,由此劝慰朋友薛勋,告诉他他只是运气不好,不必放在心上。他自己也是屡考屡败,这又何尝不是安慰自己,寻求自我解脱呢!
三
在赵嘏之前写过落第诗的唐代诗人很多,初唐的文坛闯将陈子昂是第一个写落第诗的,后来很多诗人都有落第诗。一次考中的士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诗人都尝过落第的辛酸。在唐代的落第诗中,孟郊写的落第诗也较有名气,如《落第》《再下第》等,孟郊出身寒门,生活贫困,立志科举却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孟郊和赵嘏的经历极为相似,都对落第有深刻体悟。因此他们的落第诗都将科场的失意和创痛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与孟郊相比,赵嘏的落第诗有洒脱的一面,如“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莫言春尽不惆怅,自有闲眠到日西”、“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等等,这种落第后的洒脱在孟郊的落第诗中是见不到的。
其次,赵嘏的落第诗与晚唐的其他落第诗相比,在诗中发牢骚很少。他的落第诗关注自身涉及当时政治背景的不多,也没有写到晚唐的黑暗与腐败。与他同时代的很多落第诗人是都在诗中大发牢骚,有的埋怨运气不好,有的埋怨自己缺乏关系,有的埋怨科举的不合理。如于邺《下第不胜其忿题路左佛庙》:“雀儿未逐飏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足,黄昏依旧委蓬蒿。”本想“逐飏风高”“下视鹰鹯”,志气昂扬,踌躇满志,结果落第,失意而归,“黄昏依旧委蓬蒿”,所以满怀怨愤,一肚牢骚。当然晚唐也有一些落第诗人气愤地指出科举的不公平之处,如胡曾的《下第》:“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将矛头直接指向那些统治者,指出他们落第正是因为科举考试中存在靠着各种关系轻易获得功名的不正常不合理现象。
赵嘏和同时代的杜牧、许浑等著名诗人相比,是最为不幸的一位,长期沉沦科场,几乎一生白衣。杜牧等较早中进士,一直做官,杜牧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因为他是著名宰相杜佑的孙子,而且在当时负有诗名,几乎不知落第滋味。许浑虽然是考了多次才考中,也留下了落第诗,但是与屡考屡败、几乎一生沉沦科场的赵嘏相比,他的落第之悲远不如赵嘏。因此对于落第,杜牧和许浑并没有像赵嘏这样刻骨的深刻体会。因此赵嘏的落第诗在同时代诗人落第诗中非常显眼。
赵嘏把自己落第的辛酸悲痛熔铸成一首首落第诗,字字血泪,真切动人。赵嘏的落第诗有着很重要的文学价值,为了晚唐落第诗增加了精彩篇章,也映射出晚唐落第士子的心态和面貌,是晚唐诗坛重要的财富。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