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教学管理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09-28人气:202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深入剖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因;最后,从政府、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50~70万的速度递增: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达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达611万、2010年达630万。与高校扩招相比,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率不高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6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所幸至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上升到80%。但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值“非典”期间,用人单位减缩招聘计划,学生就业心理受挫。后经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多方协调,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最终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70%,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1.3%,而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则不到40%。2005年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70%,大专生就业率为40%。
而据一家较为专业、全面且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公司(MyCOS)对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研究表明(三年累计有效问卷50万份以上):2006年、2007年、2008年这三年间,211院校毕业生非失业率分别为90%、94%、90%,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7%、90%、87%,而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为80%、84%、84%。
可见,无论是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都相对较低。
(二)理工科专业就业优于文科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工科专业就业需求量大。因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科专业在就业方面总体优于文科。在麦可思公司做的《2008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分为19个大的专业类别。就业率位居前十名的专业是:资源开发与测绘(92%)、材料与能源(91%)、交通运输(87%)、制造(85%)、公安(85%)、轻纺食品(85%)、土建(85%)、生化与药品(85%)、财经(84%)、水利(84%)。其中,只有公安类属于文科,财经类一部分是文科,一部分为理科。
(三)工作待遇较低
关于就业问题,人们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就业率,也开始进一步关心毕业生工作的实际状况,如工资待遇问题。不少毕业生表示,找到一份工作也许不是最困难的,要想找到待遇较好的工作则比较困难。有的甚至提出“先无薪实习、再低薪转正”的“曲线就业”策略。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发现,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待遇相对较低。如在毕业半年后,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2086元(2006年)、2949元(2007年)、2549元(2008年);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是:1807元(2006年)、2282元(2007年)、2030元(2008年)。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平均月薪不到1800元:1735元(2007年)、1647元(2008年)。分别是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月薪的58.8%(2007年)、64.6%(2008年)。即使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也仅为1671元(2008年),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平均月薪则为1642元(2008年)。
(四)专业对口不多
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对口。虽然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非常强调专业对口问题,将其作为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一项硬性规定。但实际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麦可思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分别为:57.7%、61.2%、62.6%,非示范性高职院校2008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是61%。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少数学生在非本专业领域中能力突出,但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压力和无奈而“未就业,先转行”。这样,不仅使得毕业生要被迫“违背初衷,另谋他业”,同时也容易导致所学高职专业知识的荒废,最终则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自主创业较少
为拓宽就业途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较宽松的环境,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如,免收或少收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一些咨询或培训服务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并不多,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也十分小:根据麦可思公司对2008届示范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自主创业的仅占1.5%。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就业形势仍未走出“寒冬”。而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二、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剖析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因复杂,仔细剖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体制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反差较大。
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根据教育部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8%,2005年达到21%,早在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宣布:“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之后是通过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来实现的。有人说,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这些被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高职院校只能在有限的资源、水平上,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对其就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方面
正在向大众化迈进的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而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并没有同步的增长,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曾经热门的、理想的岗位“人满为患”,竞争激烈。另外,由于用人单位提高门槛,一味要求高学历,甚至将学历视为一项硬指标,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历、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劣势,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三)高职院校方面
1、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偏差。高职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而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遵循“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办学,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实践环节仍摆脱不掉验证性的实习内容,甚至流于形式;“双证书”制度缺乏针对性,应试现象较明显,学生并未形成真正的技能;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而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导致教育脱离市场的需求。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错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构存在矛盾。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
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出现了两种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另一些高职院校则一味地追求市场化,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导致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3、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脱节。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强调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影响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  
(四)毕业生自身因素
除了因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因素引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外,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也是影响其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就业观念上,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存在一些误区,高职学生也是如此。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就业心理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现。焦虑心理是许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会产生的消极情绪。自卑心理则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表现。由于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三、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诚然,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错综复杂,因而,就要求政府、学校及毕业生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政府方面
1、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到国务院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援。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等等。认真贯彻和落实这些政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无疑将是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从宏观来看,国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虽然,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增长势头,但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盲目扩大。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由于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使传统产业提供的岗位数大大减少,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所新增的岗位数还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先政策目标,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变化及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寻找其和高职院校的最佳结合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供给。
3、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别要加大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力度,建立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三方协调的机制。首先,加大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力度。就业准入制度的严格推行既有利于增强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又有利于已接受过职业资格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和跨区域流动。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部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具有权威性的就业准入制度。其次,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建立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三方协调的机制,维护高职毕业生的权益,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最后,要逐步取消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职业分割、部门分割、体制分割和地区分割,取消高职毕业生落户限制,让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良好运转,构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
(二)高职院校方面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改革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逐渐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对传统学科和就业困难的专业进行改造,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培养途径。应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科学预测,紧跟和超前于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研究,对专业前景做出科学预测,科学地测算招生人数,减少由于专业陈旧、教学内容落后给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参考行业协会、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不能闭门造车;高职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持久而广泛的联系,让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一些企业中设立教学、实训、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接触、投身于实践,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给自我正确地定位,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和确定人生发展方向。并且,可采取“订单式”教育,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这样不仅能方面企业招聘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而且也为学生就业拓宽的道路。通过这两方面的改革,真正使高职院校能够凸显自身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征,从而拥有强有力的就业优势。
2、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高职院校应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加大学生创业教育力度。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大胆走向社会,选取最佳的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展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思维。加强创业教育,就是要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教育,要求各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全新的现代教育模式,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与专业、学科优势相结合。实践证明,通过创业计划书的设计构思、吸引风险投资的战略选择、产品的市场生存分析等一系列实践,可以向高职毕业生生动、有效地普及创业活动的必备知识。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学生创业的自我认识水平和相应的实践能力,探索合理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3、落实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准确定位。为适应由计划经济的统一分配到市场化条件下自主择业的转变,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有相应的转变,而转变高职学生就业观念有赖于良好的就业教育。于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运而生。良好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生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己,降低就业期望值,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减少由于毕业找工作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成本。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用人单位岗位的空置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职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促进就业的科学手段。高职院校要逐渐突出职业指导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并通过建设实习和培训基地,对高职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全程式、发展性的职业指导。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方面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前,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要求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就应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发展自我。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现自我、抓住机遇。
2、积累社会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且能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3、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基于当前形势,我们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当求职择业不能一步到位时,就要及时调整对工作的要求,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那种“宁缺毋滥”的心理很可能会耽误就业的时间,并造成求职和心理上的恶性循环:如果长时间待业就会越来越难找到好工作,情绪也会越来越消极、低落。另外,我们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但大学生不能仅仅因为就业压力而被迫自己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主动规划自己职业、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选择。

四、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因而改善就业状况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我们认为政府部门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打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发展条件,进行切实的就业指导;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则要为就业做好知识、能力、心理的充分准备。三个方面齐心协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能真正得到缓解和改善。
作者介绍:李现 1973年出生  女  汉族 河南巩义市人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政工师 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