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在穆旦诗歌中的体现-文学论文
作者:段志芳来源:原创日期:2012-06-17人气:954
诗篇开首就写到“你的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那是“我”为你点燃的爱情之火,在那里有“我”全部的生命能量,但是你并不能看见,我们的心还没有靠近,“我们相隔如山!”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历经怎样的千辛万苦才能达到心灵的真正沟通。在这爱情的自然规则里,“我”只能爱上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诗人表述了自己矛盾的心境,“我”想和你谈话,想相信你,去好好的爱你,就正是在这将要交付自己赤子之心的时刻,“我”“听见了我主的暗笑”,你们是成长在“死地子宫里”,你们永远完不成自己。诗人感到了自身的丰富而又危险的感情,这种“不断的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恋人们感到爱情的不可把握。但是,生命是必然要勃发的,爱情的美好,青春的冲动,感性的芳香要“我”不得不沉醉于“温暖的黑暗里”,并且疯狂,再多的理智也压制不住生命、爱情滑润的质感力量。“我”惊喜着,赞叹着,游离着,沉迷着。那种“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笼罩了我们,虽然有可怕的“未成形的黑暗”,虽然有千种万种的可能性。这最古老的爱情,这最美丽的爱情,让诗人在自然和谐中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但这只能是暂时的,爱情一旦到来,生命一旦亲近,秩序一旦建立,人的本能就会为“相同”所“怠倦”,就会背离旧秩序,寻找新秩序,而“差别”太大又会产生“陌生”,这“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而“我”就在自己制造的路上旅行。诗人感到茫然,孤独,痛苦。爱情让恋人们在相互依偎中想取暖,在炽热燃烧后想飞翔,在时间的迷宫里,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记忆里那些寂寞的夜晚和黑夜带来的恐惧在爱人的温暖的怀抱里不能继续,而在“我”醒来后看到的是你“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和我们那份孤独的爱情,在“笔直的,和我平行着生长!”诗人冷静的洞察出即使在令人眩晕的爱情里,个体人格的独立,本性中对自由的追求,都不会让两个人彻底的交融,而恰恰是这一点使人类会不断的渴望追逐下去!诗篇的最后一段诗人写到“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我们就是那两颗情愿的心,在生死相依。但是一切青春的焦渴,痛苦的追求,失落的怅惘都将随季节的变迁,时间的更替,自然的蜕变里,化为安宁和平静,庄严和肃穆,命运“对我们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台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在整篇诗作里,诗人用“死亡”的存在不断的提醒我们,人类最向往的美好爱情只是灵魂暂时的抚慰,人类面临的永恒境遇是不断的追寻与不断的背离,我们诞生于“死亡的子宫”,我们终究也会在时间的推移里完成,但是人永远不会止住追逐美好感情的脚步。穆旦让我们读懂了一个现代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现代生活中,诗人感觉人们被平庸和空虚包围着,生命在庸常的包围中逐渐萎缩。社会种种虚假的文明规范和传统坚不可摧的习惯势力慢慢吞噬了人们的激情,摧毁了人们的希望,精神世界一片荒芜。“那灿烂的焦躁,到这里就成了今天/一片沙砾”,生命不再有灿烂的生机,沦为沙砾和废墟。诗人无法承受这种生命的平庸,于是他以决绝的姿态喊出来,“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以残缺来对抗虚伪的完满,以破坏来重构生命的辉煌,诗人有了清醒的痛苦与希望。穆旦凭者诗人的敏感和知识分子的自觉看到了现代文明的伪善和欺骗,看到了喧哗,空虚的日常生活里隐藏的危机与堕落。《我》简直就是诗人灵魂的告白,在那些浑浑噩噩,麻木冷漠的人群中,诗人深切的感到个体生命的孤独与无助,“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救援”,“我”感到强烈的被分割的痛苦与孤独,“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正是这种孤独感,缺失感体现出诗人的深刻之处,“我”流放于荒野的形象不正是现代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身份后个体主体性的觉醒吗?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穆旦在“我”的痛苦诞生后仍坚持直面生存的勇气,用一种可贵的怀疑、反思精神继续为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肩负着精神的受难。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在穆旦这里体现出的就是成熟的现代意识。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的标记首要就是现代独立人格的建立与坚持和自觉承担意识的高扬,事实上,穆旦在其诗作中体现出来的最为高贵的品质正是于此。正如穆旦好友诗评家唐浞所说,“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集中的固执,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气去突破。”穆旦充满矛盾张力的诗歌的确达到了现代人“思维复杂化,情感线团化”的思想高度。也正是在“辨证思维”与思想力量这一点上,穆旦真正接近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现代性。
在现代生活中,诗人感觉人们被平庸和空虚包围着,生命在庸常的包围中逐渐萎缩。社会种种虚假的文明规范和传统坚不可摧的习惯势力慢慢吞噬了人们的激情,摧毁了人们的希望,精神世界一片荒芜。“那灿烂的焦躁,到这里就成了今天/一片沙砾”,生命不再有灿烂的生机,沦为沙砾和废墟。诗人无法承受这种生命的平庸,于是他以决绝的姿态喊出来,“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以残缺来对抗虚伪的完满,以破坏来重构生命的辉煌,诗人有了清醒的痛苦与希望。穆旦凭者诗人的敏感和知识分子的自觉看到了现代文明的伪善和欺骗,看到了喧哗,空虚的日常生活里隐藏的危机与堕落。《我》简直就是诗人灵魂的告白,在那些浑浑噩噩,麻木冷漠的人群中,诗人深切的感到个体生命的孤独与无助,“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救援”,“我”感到强烈的被分割的痛苦与孤独,“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正是这种孤独感,缺失感体现出诗人的深刻之处,“我”流放于荒野的形象不正是现代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身份后个体主体性的觉醒吗?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穆旦在“我”的痛苦诞生后仍坚持直面生存的勇气,用一种可贵的怀疑、反思精神继续为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肩负着精神的受难。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在穆旦这里体现出的就是成熟的现代意识。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的标记首要就是现代独立人格的建立与坚持和自觉承担意识的高扬,事实上,穆旦在其诗作中体现出来的最为高贵的品质正是于此。正如穆旦好友诗评家唐浞所说,“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集中的固执,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气去突破。”穆旦充满矛盾张力的诗歌的确达到了现代人“思维复杂化,情感线团化”的思想高度。也正是在“辨证思维”与思想力量这一点上,穆旦真正接近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现代性。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