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日本社会-社科论文
作者:蔡荷来源:原创日期:2012-07-05人气:1079
道教的阴阳观与日本肇国神话。道教的神仙系统中,有“男仙之首东王公、女仙之首西王母”之说。据说东王公由先天阳气凝结而成、西王母由先天阴气凝结而成。日本记纪神话的造化五神中,紧跟在天之御中主神之后的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也是男女配偶神。与天皇家族“一脉相承”的天神七代,前三代国常立尊、国狭槌尊、丰斟渟尊都是男神,第四至七代亦为配偶神。第七代配偶神伊弉诺尊和伊弉册尊生出日神即天照大神——日本皇室的祖先神及日本国的最高神。可以说,记纪神话中的宇宙本体论思想是在吸收道教阴阳观的基础上成立的。
2、道教的神仙思想与神道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神道的核心内容。日本的祖先崇拜个性鲜明——先人离世后经过一定年月的供养(分别为33年、49年和50年)即可完成人格化向神格化的转换。考古史料证明,日本在进入农耕社会(前3世纪)之前,尚没有出现祖先崇拜[4]。换言之,祖先崇拜是伴随农耕社会中私有财产的现象出现的。大陆移民的涌进与水稻栽培技术的传入,使神道的祖先崇拜打上了外来宗教思想的烙印。这种外来宗教中,道教因其多神信仰的性格而更容易为神道所接收。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真人和仙人”一系即包含了祖先崇拜的因素。凡人尚可羽化成仙,亡灵在得以净化之后位列神班也就合情合理了。这种亡灵的神格化思想显然接受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3、道教的礼乐文明与神道的社殿文化。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场所称做道宫或道观。道观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已近1900座。而3世纪的弥生时代,神道尚处于原始时期,尚未出现社殿之类的祭祀场所。代替社殿的是平时指定的一块感觉神圣的地方,用石头将它围起来结成「磐境」,形成圣域不让人靠近。临近祭祀时,在「磐境」中立一株叫做「神蘺」的常绿树供神灵暂栖,祭祀就在「神蘺」前进行。后来,随着大陆文明的传播,圣域的标志演变成了形状与我国儒教牌坊建筑相类似的开字形「鳥居」。牌坊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至唐代已有宫观寺庙用作山门。社殿文化的诞生固然与儒教有直接关系(与佛教有间接关系),与道教宫、观思想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其次,由阴阳师主持或以阴阳师为主角的泰山府君祭、天祖祭、追傩祭、每年两次的大祓以及在京都的四周举行防止鬼怪入侵的道飨祭和四角四境祭等诸种神道仪式,均参照、吸收了道教的道术或仪礼。在大尝祭中,阴阳头所作步行巫术——禹步法等,亦可看出道教的影响[5]。据说神道祭祀用的五色币是根据道教的五行说发明的,神社占卜用的神签也参考了道教的符祝之术[6]。
4、道教与神道教义的形成。神道是作为共同体的祭祀而产生的民族宗教,因此,并没有可称做教义的思想体系[7]。神道完成可称做教义的思想体系,是与外来宗教的融合分不开的。神道教义的形成,无论是学派神道还是民间神道,都吸收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如道教供奉的神灵转化为神社的祭神——吉田神道认为宇宙的本源之神国常立尊即是道教的元始天尊;真言神道认为天神七代即是道教的北斗七星君;流行至今的山伏宗教亦糅合了道教的方位信仰[8]。伊势神道也援引了道教的理论,认为外宫的主神属阳,内宫的主神属阴,用阴阳调和的道理来协调两宫之间孰高孰低的矛盾。
二、道教与天皇及其朝廷
1、“天皇”一词的由来。“天皇”一词本是中国道教的用语,在汉魏时已很流行[9]。道教崇奉的神灵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中,其雷神就叫“上宫天皇大帝”。天皇一词首次出现于日本则是607年法隆寺金堂所造的药师像铭文「池辺大宮治天下天皇」。其后“天皇”一词才作为代替“大王”的称呼被陆续采用,及至8世纪被载入日本肇国神话《日本书纪》之中。
2、“八色之姓”。成立于3世纪末的大和朝廷,属于氏族分治的联合政权。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朝廷给各氏族首领赐姓以区分其政治地位——氏姓代表身份、等级及官位的高低。大化革新之前所赐姓氏有“臣”“连”“君”“直”“首”等。大化革新之后特别是经过壬申之乱,各氏族的势力此消彼长,原来的氏姓已与其实力不相符合,若按原氏姓分派官位无法令人臣服。于是,天武天皇于684年下令依据实力改编氏姓。新编氏姓共有八种,即八色姓。按其地位高低依次为「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稲置」。天武天皇自号“瀛真人”。地位最高的「真人」和置于「臣」「連」之上的「道師」都是道教用语。
3、阴阳寮。阴阳师所隶属的官方机构“阴阳寮”(おんみょうりょう)成立于天武天皇时代。阴阳寮设长官“阴阳头”一人,阴阳博士、天文博士、历法博士各一人,漏刻博士两人及阴阳师六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天文、历法的制订(新历于大年初一呈献天皇,并判断祥瑞灾异,勘定地相、风水,举行祭仪等。701年发布的《大宝律令》更是将阴阳寮制度化。自此,阴阳道成为天皇的御用之学。
2、道教的神仙思想与神道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神道的核心内容。日本的祖先崇拜个性鲜明——先人离世后经过一定年月的供养(分别为33年、49年和50年)即可完成人格化向神格化的转换。考古史料证明,日本在进入农耕社会(前3世纪)之前,尚没有出现祖先崇拜[4]。换言之,祖先崇拜是伴随农耕社会中私有财产的现象出现的。大陆移民的涌进与水稻栽培技术的传入,使神道的祖先崇拜打上了外来宗教思想的烙印。这种外来宗教中,道教因其多神信仰的性格而更容易为神道所接收。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真人和仙人”一系即包含了祖先崇拜的因素。凡人尚可羽化成仙,亡灵在得以净化之后位列神班也就合情合理了。这种亡灵的神格化思想显然接受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3、道教的礼乐文明与神道的社殿文化。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场所称做道宫或道观。道观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已近1900座。而3世纪的弥生时代,神道尚处于原始时期,尚未出现社殿之类的祭祀场所。代替社殿的是平时指定的一块感觉神圣的地方,用石头将它围起来结成「磐境」,形成圣域不让人靠近。临近祭祀时,在「磐境」中立一株叫做「神蘺」的常绿树供神灵暂栖,祭祀就在「神蘺」前进行。后来,随着大陆文明的传播,圣域的标志演变成了形状与我国儒教牌坊建筑相类似的开字形「鳥居」。牌坊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至唐代已有宫观寺庙用作山门。社殿文化的诞生固然与儒教有直接关系(与佛教有间接关系),与道教宫、观思想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其次,由阴阳师主持或以阴阳师为主角的泰山府君祭、天祖祭、追傩祭、每年两次的大祓以及在京都的四周举行防止鬼怪入侵的道飨祭和四角四境祭等诸种神道仪式,均参照、吸收了道教的道术或仪礼。在大尝祭中,阴阳头所作步行巫术——禹步法等,亦可看出道教的影响[5]。据说神道祭祀用的五色币是根据道教的五行说发明的,神社占卜用的神签也参考了道教的符祝之术[6]。
4、道教与神道教义的形成。神道是作为共同体的祭祀而产生的民族宗教,因此,并没有可称做教义的思想体系[7]。神道完成可称做教义的思想体系,是与外来宗教的融合分不开的。神道教义的形成,无论是学派神道还是民间神道,都吸收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如道教供奉的神灵转化为神社的祭神——吉田神道认为宇宙的本源之神国常立尊即是道教的元始天尊;真言神道认为天神七代即是道教的北斗七星君;流行至今的山伏宗教亦糅合了道教的方位信仰[8]。伊势神道也援引了道教的理论,认为外宫的主神属阳,内宫的主神属阴,用阴阳调和的道理来协调两宫之间孰高孰低的矛盾。
二、道教与天皇及其朝廷
1、“天皇”一词的由来。“天皇”一词本是中国道教的用语,在汉魏时已很流行[9]。道教崇奉的神灵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中,其雷神就叫“上宫天皇大帝”。天皇一词首次出现于日本则是607年法隆寺金堂所造的药师像铭文「池辺大宮治天下天皇」。其后“天皇”一词才作为代替“大王”的称呼被陆续采用,及至8世纪被载入日本肇国神话《日本书纪》之中。
2、“八色之姓”。成立于3世纪末的大和朝廷,属于氏族分治的联合政权。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朝廷给各氏族首领赐姓以区分其政治地位——氏姓代表身份、等级及官位的高低。大化革新之前所赐姓氏有“臣”“连”“君”“直”“首”等。大化革新之后特别是经过壬申之乱,各氏族的势力此消彼长,原来的氏姓已与其实力不相符合,若按原氏姓分派官位无法令人臣服。于是,天武天皇于684年下令依据实力改编氏姓。新编氏姓共有八种,即八色姓。按其地位高低依次为「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稲置」。天武天皇自号“瀛真人”。地位最高的「真人」和置于「臣」「連」之上的「道師」都是道教用语。
3、阴阳寮。阴阳师所隶属的官方机构“阴阳寮”(おんみょうりょう)成立于天武天皇时代。阴阳寮设长官“阴阳头”一人,阴阳博士、天文博士、历法博士各一人,漏刻博士两人及阴阳师六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天文、历法的制订(新历于大年初一呈献天皇,并判断祥瑞灾异,勘定地相、风水,举行祭仪等。701年发布的《大宝律令》更是将阴阳寮制度化。自此,阴阳道成为天皇的御用之学。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