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的中国形象-艺术论文

作者:陈旭光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08-18人气:1670

 所谓“国家形象”指:“在物质本源基础之上,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某一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①西方媒体往往将这种感知以影像输出的方式进行传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他者视域下特殊的传播符号,在此过程中,中国也逐渐成为“比西方更好或者更坏的‘他者的空间’”②。

  一、“他者”与“他者视域”的概念

  关于“他者”概念的研究,起源于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依存的关系。法国哲学家萨特则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指出:“在他人的注视下,主体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为他’的存在。”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者”是一个与主体相对应的参照体,而“他者视域”即指在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体系之中,相对于“自我”的另一方看待事物的立场和角度。

  二、对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解读

  《中国人要来了》是BBC2011年播出的一部纪录片。BBC通过对特定人物场景的选择,运用娴熟的叙事和剪辑技巧,使中国形象在他者视域下折射出了特定的表征意义。

  (一)对影像内容的解读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的外在形式,如词语、表情等;‘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如从符号获得的经验等。”④具体到影像传播中,“能指”是影像中的人物、语言等视听元素,“所指”则是这些元素所体现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笔者选取该纪录片中与中国形象有关的几个重要场景,试分析其影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功能,从而揭示其主题。

  1.场景一:赞比亚卡富埃国家公园

  画面:记者与动物管理员交谈。远处,稀疏的象群警惕地行走,管理员手拿象牙制成的筷子、印章等物。同期声:“主要买家都来自于远东……这是一枚印章,中国人用它。”

  能指“稀疏的象群”“筷子”“印章”“买家”“中国人”。

  所指“稀疏的象群”所指的是非法象牙交易给非洲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筷子和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共同象征了中国;“买家”和“中国人”则表现出参与象牙交易的不法分子正是来自于中国,从而暗示了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破坏非洲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

  2.场景二:津巴布韦街头

  画面:记者采访当地居民。同期声:“中国政府一直为穆加比开脱责任,使他更加有恃无恐地践踏人权。”画外音:“中国政府的非洲盟友中,包括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

  能指“穆加比”“开脱责任”“中国政府”“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

  所指“穆加比”“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所指的是西方国家眼里独裁专制、与其利益相左的政治领导者;“中国政府”“开脱责任”是抨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暗示中国和该国的盟友关系影响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利益。

  3.场景三:巴西海湾比基尼公司

  画面:记者采访公司管理者。工厂里,少量的机器和工人。同期声:“现在客户减少了,因为中国的廉价产品,我也得放弃扩大规模这个梦想了。我想全球都应该对此有所警惕……”

  能指“少量机器和工人”“客户减少”“中国的廉价产品”“放弃梦想”“全球”“警惕”。

  所指“少量机器和工人”“客户减少”所指的是公司的经营陷入了危机;“中国的廉价产品”所指的是这种危机来自于中国的竞争者,他们导致本土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全球”“警惕”所指的是“中国制造”不仅仅对某一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而且其威胁面辐射到全球领域;“放弃梦想”所指的是来自于中国的威胁严重打击了本地中小企业主的生活信心,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4.场景四:美国洛杉矶希达连中学

  画面:中国老师正在教授美国中学生汉语,教室墙壁上挂满了书法、灯笼等物。教室外,汉语课程的推广者陈杰与当地抗议开设汉语课程的居民发生争执,抗议者情绪激动。同期声:“陈杰说:‘美国有超过60家孔子学院……你们用的大多数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抗议群众回应:“这是一种耻辱。”

  能指“中国老师”“美国中学生”“书法”“灯笼”“汉语课程推广者”“抗议者”“情绪激动”“60家孔子学院”“大多数产品”“中国制造”“耻辱”。

  所指“中国教师”“美国学生”“书法”“灯笼”共同所指中国文化已悄然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并受到重视;“汉语课程推广者”“60家孔子学院”所指的是有不少华人华侨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抗议者”“情绪激动”所指的是部分民众害怕中华文化的进入削弱了本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尤其担忧这种侵蚀影响到本国青少年的成长。“大多数产品”“中国制造”“耻辱”所指的是中国的商品已广泛成为他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这是许多当地人不愿看到却又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对以上场景进行符号化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中国政策、中国文化等多领域的特殊呈现,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国崛起已对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长期而值得警醒的。简单地说,纪录片隐性地表达出了一个主题,即中国威胁论。

  (二)对叙事手法的解读

  1.以类比和对比为表达形式

  从宏观上来看,创作者把中国对各国所带来的危害进行类比,集中地将中国打造成为一个强势的形象,从而服务于纪录片的主题。

  从微观上来看,对比手法贯穿于每一国的拍摄剪辑中。对比是“把事物形态和特征用鲜明的对照来表现,以求强烈反差的效果,从而突出主题”⑤。BBC的创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对比将主题进行隐性传达,如记者通过对赞比亚众鸡贩与对在该国做生意的中国鸡场主的采访,来产生画面冲突:当地人失业率高,中国人事业有成;当地人贫穷,中国人富裕。这从侧面宣传了中国威胁论。

  2.以典型人物为叙事主体

  纪录片的创作者常会选择若干典型人物作为叙事主体,通过他们的故事表现主题。在该片中,创作者对于中国人这一典型人物群的选择有:企业家朱伟华、鸡场主潘志伟、汉语教育推广者陈杰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大多是在外能站稳脚跟、已取得一定成功的华人华侨,但其显然不能代表众多含辛茹苦在外打拼的中国人,而BBC选择他们作为典型人物,是要通过这些人的成功映射出中国已崛起的事实,并告知受众中国人的威胁已无处不在。

  三、对他者视域下中国形象差异化表征的分析

  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似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真,而这种失真其实是他者视域下中国形象所呈现出的差异化表征,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一)受众的个性化解析

  解读中国形象,中国人采取的是本土视域,即祛除了文化想象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进行实时解读;而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大多是琐碎的,缺乏即时的更新。因此不同受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势必有所出入。就文化惯例而言,观者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图像进行解码分析,文化情境是特定的,这使不同视域下的文化景观势必会形态各异,也决定了中国形象映现形式的差异性。

  (二)创作者的双重性建构

  其实,创作者对于中国形象并未一味贬低,而是进行了双重性的建构。一方面,中国对于多国的经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表明世界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西方传统经济文化强国又恐惧中国的强大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因此要宣传中国威胁论。这使得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对中国形象进行建构时颇具矛盾性,从而使其表征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四、对我国影像传播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

  (一)转换视域,与西方受众无缝对接

  文学理论家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在西方对东方的霸权框架内,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对象。”⑥显然,处于这一话语体系内的西方受众是从自我视域出发来认知“东方”这一崭新对象的。这要求我国的影像传播者在为西方受众提供这种“认知材料”时,要及时转换视域,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塑造中国形象,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地迎合西方受众。这种迎合不是阿谀奉承,而是要从意识形态、文化价值、接受习惯等多方面深入了解对方,来缩短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鸿沟,从而与西方受众产生无缝对接。

  (二)消除隔阂,使本土文化迈向国际

  传播隔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授双方的认知错位而导致的。中国国情特殊,文化丰富,这加大了西方受众的认知难度,也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打开国门。近几年,面对“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地震”“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等突发事件,我国政府均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了信息,允许外国记者来华采访,这极大消除了猜忌,化解了传播隔阂。在这样利好的传播环境中,一方面,我们的影像传播者要抓住时机,将本土文化作为突破口,在不屈从于西方他者文化意识的同时,使中国的时代品格和历史风貌融于影像中;另一方面,在影像制作时,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成熟的叙事技巧,将主题信息进行恰当编码,将影像符号进行多元组合,使本土的影像作品在饱含文化内涵的同时,其被传播的水平也能达到国际一流。

  (三)全媒体出击,让影像传播与时俱进

  目前,我们正处于全媒体的传播背景下。所谓全媒体,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⑦。在这样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我们的影像传播业绝不能单打独斗,而要与其他传播平台有机结合,通过资讯共享、信息重组,衍生出不同形式的媒介产品和服务,使传播效果在互动中趋于最大化。近些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宋祖英海外独唱音乐会都成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这些传播形式成功消解了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认知不适,在西方受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我们的影像创作者要充分意识到这样的媒介发展态势,将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放置于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中,多方联动,与时俱进。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