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商业论文发表
内容摘要:本文采取了索洛余值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计,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小,其对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也很小。(2)资本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主要的推动力,其贡献占到整个经济增长的63.24%。波动较为明显,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来源。(3)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贡献占到整个经济增长的28%,但相对资本投入的贡献而言,仍显不足。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余值法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快的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率都在9%以上。但看到中国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心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可持续。在对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的分析中,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对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存在多种观点,跨度不同时期、微宏观不同层面,chow[1]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TFP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积累,而改革开放后TFP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郭庆旺、贾俊雪[2]分析了1979—200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动,认为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1993年以来 ,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直到 2000年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势头。涂正革、肖耿[3]其于企业生产率动态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分析,得出1995-2002年间两位数工业行业TFP的加权年均增长率为6.8%。而孙琳琳、任若恩[4]估计了1981-2002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TFP在改革后并没有保持较高增速。
可见众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存在较多分歧。归根结底,主要还是数据和方法的选择不同。因此,本文试图选取较为精确的指标,选择1979-2009年较为有代表性的时间区间,在方法上采取较广泛的索洛余值法来分析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也主要涉及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指标。在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之前,我们首先确定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指标。
(一) 要素投入指标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1.资本投入数据
产出的数量取决于资本存量,而当期资本存量又取决于上期的资本存量和当期的资本流量。因此,研究资本投入,既要分析流量,也要分析存量。下面我们将确定资本投入的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
(1) 资本投入的流量指标
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两个数据序列都是资本投入流量的重要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从货币投入角度反映各年度全社会的投资需求,资本形成总额是从最终使用角度反映各年度全社会的投资需求,显然资本形成总额更能准确反映资本投入的实际效果。
资本形成总额它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由短缺经济转变为局部过剩,造成了存货的大量增加,然而这些存货的增加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因此,我们将存货增加从资本形成总额中剔除,只保留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总额,并将其作为资本投入的流量指标。
(2)资本投入的存量指标
估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思想来自于“永续盘存法”。
(1-1)
(1-1)式为“永续盘存法”的基本公式,其中 表示第 年的资本存量, 表示第 年的资本存量, 表示第 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为固定资本折旧率。由(1-1)式可知,各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可由基期全社会资本存量加上可比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逐年汇总得到。具体而言:
第一,以1978年为基期,1978年的资本存量为8663.6亿元(1978年不变价)。这个数据是张军、章元[5]2003年估算出来的,他们指出1978年底我国固定资本存量为12361.96亿元(1952年不变价),根据以1952年为基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78年为0.700827,可以估算出以1978为基期的资本存量为8663.6亿元(12361.96×0.700827)。第二,各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数据。1978-2009年的数据均来自于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第三,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从1992年开始公布,此前的数据无法获得。1978-1991年的数据使用张军、章元2003年估算出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92-2009年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均经过处理,使其基期为1978年。第四,汇总资本存量。各年度资本存量应该等于上一年度的资本存量加上本年度的资本增量,但是这里还存在资本折旧问题。资本折旧率 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在郭庆旺和贾俊雪[6]、张军和章元[7]的研究中,均使用5%作为资本折旧率,因此本文将按照5%的资本折旧率来计算资本存量。
2.劳动力投入数据
劳动力投入指标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投入的数量,而且还与劳动力投入效率及质量等因素有关,因此劳动投入应该是指生产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本文采用国内学者的一般做法将全社会劳动者人数作为历年劳动投入量指标,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将劳动力投入的效率及质量提高等因素归入全要素生产率中。劳动力投入的具体数据来源:1978-1989年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90-2009自于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3.产出数据
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可以有两项指标,一是按可比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二是按可比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两项指标都可直接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产出的基本指标,并按1978年不变价进行换算。
(二)TFP的计算
1.TFP的含义及推导
最常用TFP的测度模型是建立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的索洛残差法。
(1-5)式是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数学模型。它的含义是:产出增长是由生产要素(其中包括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
上述模型中,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扣除了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以外其它所有能实现经济增长因素的贡献总和,这个总和包括了技术进步、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效益的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教育进步、企业家精神和随机因素等等。总之,全要素生产率反应了广义技术进步要素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需要指出的是,(1-5)式当且仅当 时成立。当 或 时,我们需要对 、 进行正则化处理,以便将规模效益增加或减少因素归入全要素生产率中。
表1-2 Chow-Breakpoint检验结果
Chow-Breakpoint Test:1992 | |||
F-statistic |
18.68952 |
Prob. F(3,26) |
0.000000 |
Log likelihood ratio |
36.78267 |
Prob. Chi-Square(3) |
0.000000 |
由表1-2可以看出,在置信水平为1%的条件下拒绝了1992年不是突变点的原假设,即1992年把不变价GDP时间序列划分成两段样本区间中,分别有明显不同的斜率。因此在估计要素投入产出弹性时,引入虚拟变量 。
因此,生产函数变为:
通过Eviews6.0对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的结果如下:
值 (-6.973776)*** (49.93631)*** (7.067855)*** (4.066659)***
(***、**、*分别表示1%、5%、10%水平下显著)
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系数的 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检验,方程总体上显著,且拟合度非常好。由于OLS回归中 值为0.81,表明模型存在自相关,这可能会导致计算出的系数标准差偏小,从而使系数的 检验失效。为了消除自相关,笔者试图将 项加入模型中进行回归估计,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变量 的系数为负值,且其系数 值不显著,这与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均不相符。
由于TFP计算只涉及 和 的系数,若模型的OLS估计是稳健的,即自相关对OLS估计的影响程度不足以改变变量系数的显著性,我们仍然可以放心地使用OLS估计出的 和 的系数。Newey-West提出一种方法,可以在同时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时对协方差矩阵进行一致估计[11],得到自相关或异方差的稳健标准误差。由自相关或异方差的稳健标准误差可以计算出有效而可靠的 检验值,根据 检验值可以检验OLS估计的稳健性,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3。
表1-3 OLS稳健性检验结果(Newey-West)
变量 |
系数 |
标准差 |
检验值 |
值 |
-4.904524 |
1.064845 |
-4.605856 |
0.0001 | |
0.822476 |
0.022953 |
35.83254 |
0.0000 | |
0.533008 |
0.116425 |
4.578115 |
0.0001 | |
0.088208 |
0.025894 |
3.406518 |
0.0020 |
从表1-3可以看出,经过Newey-West异方差和自相关修正后的稳健标准误差较修正前有了显著的提高,相应的,各变量系数 检验值也有了显著的降低,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由此可见,模型的OLS估计是稳健的,各变量系数值也是可靠的。 、 的系数分别为 , 。由于 ,我国经济可能存在规模效益增加的现象。为此,我们使用系数约束的Wald检验来验证规模效益不变的假设。结果拒绝了规模效益不变的假设,表明转型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规模效益增加的过程。为了将这种规模效益增加的因素归入全要素生产率中,我们对 和 进行正则化处理,最终得到:
,
因此,转型以来,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607,劳动产出弹性为0.393。
我们根据以上得出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试算,其趋势如下图1-1:
Estimat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ince <st1:country-region w:st="on">China</st1:country-region>’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ua Dongfang&Li Zhiyong
(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 214028)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a method of Solow's Residual Value Law to estimate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also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t shows that,(1) Labor input makes a low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ts fluctuating range is also very small,and what’s more, i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fluctuation of economic cycle;(2) Capital input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and its contribution to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ccounts for 63.24%.Besides,its fluctuation is very obvious,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economic cycle fluctuation;(3) TFP is an important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ccounts for 28%, but it is insufficent compared with the high contribution rate of capital input.
Key words: TFP Solow's Residual Method Economic Growth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