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话语权利分析——解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学论文发表
一直以来,人们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幽默和讽刺技巧,对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社会意义研究相对较少,而从“话语权”角度对儿童成长过程的解读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尝试运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来解读主人公哈克和黑奴吉姆的成长过程以及这部作品蕴含的社会意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独具特色的口语化语言的运用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作品中的主人公多采用土语方言,甚至是俚语,常常打破语法常规,却又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配合契合。更重要的是,作者正是通过符合儿童身份的口语化语言,刻画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话语”成为抗争旧秩序和向往新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二、成长与话语权
成长是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和重大转折点。语言是成长过程中用来表达自我意愿、展示自我个性、质疑社会权威和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方式和工具。他们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获得并行使“话语权利”,实现“话语权力”。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话语关系”。[1]福柯把实践中的“话语”分为两类,一是“话语权利(Discourse Right)”,即社会或经济主体创造、生产自身的知识并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确立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权利;二是“话语权力(Discourse Power)”,是指一定社会或经济主体通过其所承载的一定知识的话语体系,以制订、维持规则和秩序的手段或语言,使其生产或制造的知识获得统治地位,并对其他话语体系进行监督与筛选的权力。概括起来,‘话语’是权利的一种形式。[2]
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渴望独立和自由,希望能够进入社会的主流价值中心,通过获得话语权利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力。他们在不断地尝试靠近成人话语形成的权力系统时,也在不断地行使着自己的话语权利,虽然他们的话语难以“确立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也难以“为其他团体所认识”。但无论怎样,青少年单纯、乐观、善良和平等的美德会通过其独有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去质疑和颠覆着成人世界的冷漠、贪婪和残酷,话语权利,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对成人话语权利的颠覆与重建。当然,在颠覆和重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因此,逃跑和历险成为青少年消极行使他们话语权的方式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和吉姆正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对抗和颠覆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在逃亡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在不断地斗争中不断发展,他们的话语也日益成熟。哈克和吉姆正是两位在挑战成人话语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勇于向象征秩序的话语权利挑战的典型代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