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论文发表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负面影响,进而从提高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多方面提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化 少数民族 文化 保护 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当前形势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少数民族地区的原面貌逐渐被改变,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体民族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当前形势下,保护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二、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1、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面影响
一是语言方面:主流汉语的普及率远远超过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基于生活、工作等方面切身利益的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将日益重视汉语的学习与使用,进而促进各民族语言的趋同,方便各民族间的深入交流,共同发展。
二是思想行为方面:各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在与先进文化的长期交往中,受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日益向主流融合,继而促进各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
2、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是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现代化进程中,起初出于生活、工作需要学习主流汉语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上逐渐被同化,服饰、风俗习惯等也逐渐向着主流文化趋同。随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主流文化,有意或无意间不同程度地弃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载体,一旦失去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精魂也将不复存在。以此同时,少数民族普遍缺乏传承和弘扬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忧患意识,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很多表现民族历史文化的古墓葬、古遗址和古建筑等日益受到损毁,导致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流失。②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 内容和形式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流失情况更为严重,许多特色浓郁的民歌、古曲等民族文化日益被遗忘,尤其是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一些传统技艺日益面临消亡的危险。
二是民族文化的商业庸俗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比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这些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并有许多的辉煌;③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业是一项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并且有利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常常被当地作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民族文化往往更多地被不良商家当作赚取利益的幌子。例如很多报道上可以看到大理的“五朵金花”通过和游客合影来收取小费;泸沽湖的摩梭姑娘通过和游客“调情”表演,收取小费;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泼水节”,每天例行商演;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所谓的民族风味餐馆、茶室也往往都是外来商家按照自身理解以及市场需要而开设,空有外形没有内涵;而偶尔说几句民族语言的导游乃至表演民族歌舞的姑娘和小伙,也大多是汉族人员装上民族服装假扮的;民族文化过多地被用于商业用途,沦为商家揽客敛财的噱头,表现的大多是民族文化的表象,而非实质,有些甚至远离其民族文化的宗旨和内涵,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精髓,不但没有对民族文化进行起到弘扬的作用,反而还扭曲民族文化,误导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最终只会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变异、甚至消亡。
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1、提高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一是要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全国人民中普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正确引导整体国民真正理解并认可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伟大战略意义,力争创造全民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二是要加强培养少数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采取由少数民族在发展的目标设定、道路选择、资源调配等环节上自主发展的方式,引导与鼓励少数民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事业上。④毕竟,少数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是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得到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2、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管理
政策制度上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展,对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加强民族文化的市场管理, 把握民族文化消费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鼓励和倡导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 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⑤严厉约束民族文化的庸俗商业化行为,杜绝歪曲民族文化风貌的现象,防止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污染。
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是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滞后、地方公共财政力量不足的少数民族地区,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扩大转移支付规模, 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是要号召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进行对口支援, 建立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友好协作关系, 发达地区给予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民族地区向提供帮助的发达地区回报民族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推动对口双方互动、互利、互惠,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4、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智力保障。
一是要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培训力度,采取多种优惠措施,积极引进并留住教师人才。
三是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要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要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 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造就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更好地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兰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J],科教导刊,2011年5月(上)
[2]王秀英,《论现代化进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3 卷 第1期
[3]付一飞,《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J],法制与社会,2008.06
[4]李轶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满族研究,2010 年1期
[5]付 春,任勇,王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挑战及回应: 全球化的视野》[J],贵州社会科学,2 0 1 1年3 月第3 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