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社科纵横
作者:雷琳、胡燕来源:原创日期:2013-03-16人气:1355
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20世纪20至4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初步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由于中国社会性质复杂,革命任务艰巨,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增强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要求,将党的理想信念与党员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当前任务相统一,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和信仰的革命者。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出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和推进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双发展模式。在理论学习方面,1941—1944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也为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积累了经验。在革命实践方面,则是以革命的武装反抗武装的反革命,锤炼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革命的最终顺利。正如邓小平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
2.20世纪50至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曲折发展
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政党转变为执政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入建设期。在目标上就是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引导全国人民树立起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建设者,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寻找适合中国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建设和改革道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深刻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此时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党的号召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凝聚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高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偏差。从1966年开始,政治觉悟与阶级意识被强化,革命接班人被过度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马克思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认识一起偏离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常轨道。
3.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胜利前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实践回归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也随之回归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层层推进的特征。一是着手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员队伍的状况,二是着手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四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向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培养出大批高学历的专业学者,其中相当部分充实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种子的中坚力量。五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并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也从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维发展,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位一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乘风破浪发展时期。
1.20世纪20至4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初步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由于中国社会性质复杂,革命任务艰巨,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增强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要求,将党的理想信念与党员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当前任务相统一,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和信仰的革命者。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出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和推进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双发展模式。在理论学习方面,1941—1944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也为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积累了经验。在革命实践方面,则是以革命的武装反抗武装的反革命,锤炼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革命的最终顺利。正如邓小平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
2.20世纪50至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曲折发展
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政党转变为执政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入建设期。在目标上就是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引导全国人民树立起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建设者,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寻找适合中国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建设和改革道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深刻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此时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党的号召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凝聚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高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偏差。从1966年开始,政治觉悟与阶级意识被强化,革命接班人被过度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马克思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认识一起偏离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常轨道。
3.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胜利前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实践回归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也随之回归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层层推进的特征。一是着手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员队伍的状况,二是着手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四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向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培养出大批高学历的专业学者,其中相当部分充实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种子的中坚力量。五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并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也从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维发展,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位一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乘风破浪发展时期。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