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水墨综合表现因素探讨——艺术教育
作者:方立业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8人气:1325
一、水墨画的材料
在实验水墨中,重要的是情感体验,把自己的记忆表现出来。“我们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忆而不是感知。”这样可以使材料从表现的媒介和手段变成绘画的内容,不仅拓宽了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更突出了材料深层内涵特质,突破了传统绘画工具与材料及表现手法的局限,扩大了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与表现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1.是创新与变革的需要。为探索各种材料的新特性和表现新形式的最佳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揉擦、拓印、拼贴和染色等综合技法,努力探索宣纸和水墨相结合所体现出的材质美及丰富的表现力。
2.材质的不同感受。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创作中发现和开拓材料运用的新领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达到不同的材质在绘画构成与表现中的最佳效果,包括纸上实验课题、布上实验课题、板上实验课题等。
3.是综合材料的运用与表现。源于生活体验的发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是指选择那些最能自由发挥艺术想象和表现自我情感的形式和技巧,从艺术表现的需要和个性语言的表达出发而采用。
4.是作品文化内涵的思考。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艺术眼光,扩大个人的视野。
在实验水墨中,特别强调水墨与综合材料的运用。如果用水墨在不具备渗化特点的卡纸、铅画纸、铜版纸上作画,那么墨色痕迹的趣味会因为纸质纤维组织的不同和吸水性能的差异,在画面上显露出不同于宣纸的特殊趣味。水墨还可以在在板上、布上,甚至塑料泡沫板上借助不同的工具和不同材料获得新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某些材质本身能对人的感受产生某种感染力,可以给人以物质感的冲击和精神性含义的体现。在创作中,所有材料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组合。实验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肌理,这是其与众不同的根本突出点。我们可以根据作品主题表现的需要,在画面上运用性质相似或不相似的材料的结合,使画面形成不同的肌理语言,达到我们需要的艺术效果。
二、水墨画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观念。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不同花卉象征着不同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不同的精神取向。水墨画中“画品如人品”,追求所谓的“士气”和“书卷气”的艺术文化品格,也就是重“质”、重“素”、重“朴”,体现出中国人朴素无华、气轻意逸的美学境界。
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画。清代画家朱耷出身明代宗室,他把对清朝统治阶级的不满,将画风一变精细为疏放冷逸,把内心的愤恨之情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在他画笔下所呈现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形态几乎都是变态的、畸形的,他画鱼、写鸟,喜欢在眼睛上作夸张的表现,把眼睛画得特别大,眼睛顶在眼圈的上角,像是“白眼对人”,显得傲骨倔强。这种“白眼对人”表现了作画者对当朝的愤与恨,落脚点在“情”字上,“白眼对人”所形成的风格特点,使朱耷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代画家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徐悲鸿喜欢运动的马,所以他的马画得生动简练,大有风驰电掣之感;贾又福喜欢画太行山,曾10多次登上太行山,每次去他都很感动,并有新的感觉,这都是有“情”的一种表现。当代人也如此,谷文达喜欢哲理表现,他的作品《正反的字》用正与反的字形建构画面,字形是画的主题形象,与画里面的意象怪物交织在一起。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品”是丰富而复杂的,它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从本质上讲,人品属于道德范畴的一个问题,主要讲个人的行为、处事的准则。一个人的人品怎样,主要通过其行为、处事的方式和价值取向来看。主要看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道德的认可。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是情感表现,和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传统水墨画的“画品”使我们多在“人品”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表现。“功夫在画外”,我们更重视一个人的画外的修养,而修养高的人的“画品”不一定很好。
实验水墨画的自由恰恰可以表现这一点,它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更为多元。当然它的自由表现也就更能体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画品”及“人品”。“画品”和“人品”虽然的确有联系,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唯一对应的标准。
三、水墨画的个性
中国画中的笔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画种,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构成的语言,也是一种精神外显的载体,本身具有极深刻的内涵。而现代的实验笔墨同西方绘画比较,从本质意义上说,“笔”就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个性化的。打破材料使用的局限可以更好地表现情感,丰富表现的内容。
俗话说“画如其人”。画家的绘画风格来源于他们长期生活中的积累沉淀,形成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方式。从画家的各幅画中展现出画家的个性、心理状态及个人修养。个人的观念是绘画的灵魂,手法则是躯体。
每个人从小接触的人类文明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人情等的教育与熏陶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因此,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总是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一幅作品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关键在于其作品是否运用了个性化的、鲜明的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个性化绘画语言无所不在,它像溶于水中的盐,渗透到了创作实践的每一个细微层面。一方面,个性化绘画语言决定了画家题材的选择旨趣,反映的是画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画家独特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也必然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渗透入艺术构思中,从而获得更为突出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个性化绘画语言又成为画家张扬艺术表现力,对其作品实现人格魅力的符号载体。
现当代,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西方绘画原理被融入到水墨画中。
试问,能否创造出一种属于自我审美理想的语言图式和笔墨符号?当然。本文仅仅是设想了一种思路,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理念为“我”所用。
四、水墨画的时代性
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就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反思。对此问题不同的看法,促进了当代艺术家对“笔墨”这一概念新的理解和运用,也推动水墨画的当代探索。
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系任教的高名潞曾在国内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争论的文章——《当代中国画的穷途末路是因为缺乏方法论的创新》,在高名潞看来,今天的中国水墨画处于一种“没办法”的困惑,只有让关于水墨观念的不同声音聚合在一起,才能在碰撞中得到新启示。高名潞对当代水墨的状况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当代水墨画界存在着两个迷信:一是过于相信笔墨或笔墨的表现力;另一是自以为是地相信一些画面形象的意义,如混沌意象的宇宙感、方与圆的阴阳哲学,或者矫揉造作、变形后得到的所谓的深刻性等。当代中国画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
不难看出,传统水墨画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精神性,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象征含义,属于精神因素中的意趣、情绪等;二是体现在笔墨中的观念与修养,它们也是物化了的精神;三是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
作为当代艺术,绘画和设计的传统界限变得日渐模糊,除了彼此互相促进、创造智慧、提升艺术的品位,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现形式,它将为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增加一个崭新的想象空间,同时,它也将为当代的设计艺术拓展更宽广的视野。强调时代性,尝试以新的视角反映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使水墨画出现新的景象。
笔者认为,当代实验水墨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在材料技法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还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更要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就绘画题材而言,要反映自我、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而反映社会的当代性题材,突出个性、强化情感,表现人类复杂而丰富的时代精神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当代世界孤立思考,必须了解民族绘画的传统和现状,了解西方绘画的历史和当代艺术的现状,学习并研究西方的造型原理和表现观念,关注社会、直击生活,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形成兼容互补,由此来开辟一条新的艺术之路。可见,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许多条道路还等待着我们开拓。当代画家,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又要给读者不断提供新的画面,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强调对当代社会现状与人生存状态等社会现实等问题的思考,尝试以新角度、新方法使水墨画有一个新的发展和超越。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在实验水墨中,重要的是情感体验,把自己的记忆表现出来。“我们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忆而不是感知。”这样可以使材料从表现的媒介和手段变成绘画的内容,不仅拓宽了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更突出了材料深层内涵特质,突破了传统绘画工具与材料及表现手法的局限,扩大了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与表现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1.是创新与变革的需要。为探索各种材料的新特性和表现新形式的最佳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揉擦、拓印、拼贴和染色等综合技法,努力探索宣纸和水墨相结合所体现出的材质美及丰富的表现力。
2.材质的不同感受。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创作中发现和开拓材料运用的新领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达到不同的材质在绘画构成与表现中的最佳效果,包括纸上实验课题、布上实验课题、板上实验课题等。
3.是综合材料的运用与表现。源于生活体验的发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是指选择那些最能自由发挥艺术想象和表现自我情感的形式和技巧,从艺术表现的需要和个性语言的表达出发而采用。
4.是作品文化内涵的思考。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艺术眼光,扩大个人的视野。
在实验水墨中,特别强调水墨与综合材料的运用。如果用水墨在不具备渗化特点的卡纸、铅画纸、铜版纸上作画,那么墨色痕迹的趣味会因为纸质纤维组织的不同和吸水性能的差异,在画面上显露出不同于宣纸的特殊趣味。水墨还可以在在板上、布上,甚至塑料泡沫板上借助不同的工具和不同材料获得新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某些材质本身能对人的感受产生某种感染力,可以给人以物质感的冲击和精神性含义的体现。在创作中,所有材料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组合。实验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肌理,这是其与众不同的根本突出点。我们可以根据作品主题表现的需要,在画面上运用性质相似或不相似的材料的结合,使画面形成不同的肌理语言,达到我们需要的艺术效果。
二、水墨画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观念。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不同花卉象征着不同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不同的精神取向。水墨画中“画品如人品”,追求所谓的“士气”和“书卷气”的艺术文化品格,也就是重“质”、重“素”、重“朴”,体现出中国人朴素无华、气轻意逸的美学境界。
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画。清代画家朱耷出身明代宗室,他把对清朝统治阶级的不满,将画风一变精细为疏放冷逸,把内心的愤恨之情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在他画笔下所呈现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形态几乎都是变态的、畸形的,他画鱼、写鸟,喜欢在眼睛上作夸张的表现,把眼睛画得特别大,眼睛顶在眼圈的上角,像是“白眼对人”,显得傲骨倔强。这种“白眼对人”表现了作画者对当朝的愤与恨,落脚点在“情”字上,“白眼对人”所形成的风格特点,使朱耷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代画家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徐悲鸿喜欢运动的马,所以他的马画得生动简练,大有风驰电掣之感;贾又福喜欢画太行山,曾10多次登上太行山,每次去他都很感动,并有新的感觉,这都是有“情”的一种表现。当代人也如此,谷文达喜欢哲理表现,他的作品《正反的字》用正与反的字形建构画面,字形是画的主题形象,与画里面的意象怪物交织在一起。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品”是丰富而复杂的,它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从本质上讲,人品属于道德范畴的一个问题,主要讲个人的行为、处事的准则。一个人的人品怎样,主要通过其行为、处事的方式和价值取向来看。主要看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道德的认可。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是情感表现,和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传统水墨画的“画品”使我们多在“人品”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表现。“功夫在画外”,我们更重视一个人的画外的修养,而修养高的人的“画品”不一定很好。
实验水墨画的自由恰恰可以表现这一点,它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更为多元。当然它的自由表现也就更能体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画品”及“人品”。“画品”和“人品”虽然的确有联系,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唯一对应的标准。
三、水墨画的个性
中国画中的笔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画种,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构成的语言,也是一种精神外显的载体,本身具有极深刻的内涵。而现代的实验笔墨同西方绘画比较,从本质意义上说,“笔”就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个性化的。打破材料使用的局限可以更好地表现情感,丰富表现的内容。
俗话说“画如其人”。画家的绘画风格来源于他们长期生活中的积累沉淀,形成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方式。从画家的各幅画中展现出画家的个性、心理状态及个人修养。个人的观念是绘画的灵魂,手法则是躯体。
每个人从小接触的人类文明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人情等的教育与熏陶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因此,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总是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一幅作品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关键在于其作品是否运用了个性化的、鲜明的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个性化绘画语言无所不在,它像溶于水中的盐,渗透到了创作实践的每一个细微层面。一方面,个性化绘画语言决定了画家题材的选择旨趣,反映的是画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画家独特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也必然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渗透入艺术构思中,从而获得更为突出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个性化绘画语言又成为画家张扬艺术表现力,对其作品实现人格魅力的符号载体。
现当代,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西方绘画原理被融入到水墨画中。
试问,能否创造出一种属于自我审美理想的语言图式和笔墨符号?当然。本文仅仅是设想了一种思路,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理念为“我”所用。
四、水墨画的时代性
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就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反思。对此问题不同的看法,促进了当代艺术家对“笔墨”这一概念新的理解和运用,也推动水墨画的当代探索。
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系任教的高名潞曾在国内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争论的文章——《当代中国画的穷途末路是因为缺乏方法论的创新》,在高名潞看来,今天的中国水墨画处于一种“没办法”的困惑,只有让关于水墨观念的不同声音聚合在一起,才能在碰撞中得到新启示。高名潞对当代水墨的状况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当代水墨画界存在着两个迷信:一是过于相信笔墨或笔墨的表现力;另一是自以为是地相信一些画面形象的意义,如混沌意象的宇宙感、方与圆的阴阳哲学,或者矫揉造作、变形后得到的所谓的深刻性等。当代中国画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
不难看出,传统水墨画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精神性,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象征含义,属于精神因素中的意趣、情绪等;二是体现在笔墨中的观念与修养,它们也是物化了的精神;三是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
作为当代艺术,绘画和设计的传统界限变得日渐模糊,除了彼此互相促进、创造智慧、提升艺术的品位,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现形式,它将为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增加一个崭新的想象空间,同时,它也将为当代的设计艺术拓展更宽广的视野。强调时代性,尝试以新的视角反映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使水墨画出现新的景象。
笔者认为,当代实验水墨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在材料技法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还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更要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就绘画题材而言,要反映自我、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而反映社会的当代性题材,突出个性、强化情感,表现人类复杂而丰富的时代精神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当代世界孤立思考,必须了解民族绘画的传统和现状,了解西方绘画的历史和当代艺术的现状,学习并研究西方的造型原理和表现观念,关注社会、直击生活,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形成兼容互补,由此来开辟一条新的艺术之路。可见,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许多条道路还等待着我们开拓。当代画家,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又要给读者不断提供新的画面,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强调对当代社会现状与人生存状态等社会现实等问题的思考,尝试以新角度、新方法使水墨画有一个新的发展和超越。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