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和“古今”思维范式的得失——中州学刊
作者:李永富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8人气:991
在中西文化互动中,很多知识分子曾经采用中学西学、古代现代和体用等范畴作为指导理念。“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西体中用”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提法。这些思想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文化交流,但它们也都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下面笔者对其予以简要分析。
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之后,晚清知识分子就开始了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在历史上,中华文化表现出以“华夷之辨”为代表的浓厚的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为了克服守旧人士对于西方文化的排斥,开明知识分子就用“中体西用”作为接受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郑观应和张之洞等就是秉持这一观念的知识分子的代表。郑观应提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⑥张之洞也明确指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⑦他们都认为,西方文化胜在器物层面,中华文化在精神层面独步天下。因而,清朝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例如科学技术。至于制度层面,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可以保留满清的专制统治。何为“中体”呢?不同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解读。张之洞先生把三纲四维视作“中体”⑧,而郑观应先生则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看作“中体”,认为学习西方必须“守经固本”⑨。从总体来看,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大都认同中华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价值预设。
后来,“全盘西化”成了很多知识分子推崇的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针。胡适先生和陈序经先生等就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胡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中国人既要承认百事不如人,又要死心塌地去学习西方。⑩陈先生认为:“至于我们个人相信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按照这类知识分子的设想,中国不但要在制度、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且在精神层面也要全盘西化。
而以李泽厚先生、黄仁宇先生等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则主张“西体中用”。李泽厚先生把唯物史观、科学、民主和市场经济等因素都纳入“西体”的范畴,提出要以逐步改良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黄仁宇先生则认为,“体”是组织结构,包括政府行政系统、修宪与选举、军备与预算等。在当代中国,“西体”已成现实。我们应该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精神,来维护自身安全和服务全人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李先生和黄先生的提法实质上都是全盘西化思潮的变种。区别在于,李先生的提法充分考虑了现代性的一元性和多元性,意在避免中国走向全盘西化。而黄先生的提法则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正面作用,也是在努力避免全盘西化。
上述三类提法都是前辈学者精神生命的体现,都曾经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可是,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奉行“中体西用”的知识分子片面强调了文化的特殊性,忽视了文化的世界性,容易导致中国文化游离于现代化的浪潮之外。如果被“中体西用”的观念所束缚,我们就会重复洋务派当年犯过的错误,就无法超越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还会给文化复兴带来周期性的劫难。在中国历史上,专制和战乱都曾经给文化造成多重打击。相反,文化繁荣往往出现在社会政治氛围宽松的时代,例如春秋战国和两宋时期。所以,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对于促进文化复兴具有正面价值。
主张“全盘西化”的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过于推崇,忽视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和局限,漠视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容易犯“泼洗澡水连小孩一起泼掉”的危险。在文化进化论、文化整体主义和文化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西化论者片面强调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普适性,认为文化的发展是非西方文化实现西方化的单线演进过程,忽视了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性。如果我们按照这一模式来复兴民族文化,就会把中华文化带入歧途,可能会把中国人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还会把中国变成脱离传统的无所适从的国家。同时,如果我们固守中国文化代表过时的死物、西方文化代表光明的未来的观念,就会抹杀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陷入文化替代主义的泥潭。所以,我们要反对全盘西化的做法,不然就会犯“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的错误。
三、中华文化复兴的标志
现代性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民主、平等和自由等理念为现代性的内涵。对于非西方文化而言,如果以现代性为标准进行梳理,我们就会在其中发现反现代性要素、非现代性要素和类现代性要素三类内容。所谓反现代性要素,指的是非西方文化中和现代性相背离、起冲突的要素。而非现代性要素是指非西方文化中和现代性无关的要素。至于类现代性要素,是指非西方文化中和现代性类似的、可以促进现代性在传入国生根发展的要素。虽然非西方国家无法从自身中发展出现代性要素,但它们却可以吸收现代性要素来实现现代化,并将自己变成现代化国家。可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西化意味着西方化,会导致现代和传统的割裂。现代化则是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完美结合。韩国、日本的现代化转型就是韩日民族性和来自西方的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生命的体现,也是具有自身发展方向、能够不断演进和转型的有机生命体。而中国传统也并非静止的死物,而是能够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的活物。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为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保持民族特性也是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文化复兴的问题上,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超越“中西”、“古今”和“体用”的自我束缚,积极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努力实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并非必然要接受其中的非现代性要素。在建设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以现代性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三类要素:一是反现代性要素。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现代性中的平等、人权等观念相冲突,属于反现代性要素。对于反现代性要素,我们要采取抛弃、转化和更新等措施。二是非现代性要素。例如,祖宗信仰、岁时习俗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现代性关系不大,都属于这一类要素。对于非现代性要素,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三是类现代性要素。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和佛教的“众生平等”等思想和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理念上有相通之处。对于类现代性要素,我们要善加利用。而类现代性要素和非现代性要素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精华。因此,在复兴民族文化时,西方文化固然是我们需要倚重的文化材料,中华文化更是不应忘却的文化宝藏。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必须抛弃过时的思维范式,积极呼应现实世界的需求,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四、中华文化复兴的策略
当前,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面临发展中国家中常见的后发劣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贫富悬殊、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文化建设入手。牟宗三先生指出:“文化建设就是要配合这政治、经济现代化而使我们在生活中、意识中头脑现代化,而这现代化再反过来稳固(justify,confirm)我们的政治的、经济的现代化。”牟先生的观点彰显了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复兴。
在全球化时代,要保存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复兴民族文化。在当今世界,抱残守缺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只有结合时代需要,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和繁荣。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我们需要在文化的四个层面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
在物质层面,我们必须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又可能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保持警醒。在这方面,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发挥反思现代性的作用。
在制度层面,我们有必要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帝制时代,我们一直未能处理好君主、士人和民众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果,君主权力独大,士人和民众的义务过大,而个人权利却无法保障。古代中国人重视个体对于家庭、家族和国家的义务,却漠视个人权利。由于缺乏对君权的有效制衡,古代中国被迫在太平和乱世之间循环,国家、社会和民众也都蒙受了很多损失。在建设现代化的当下,我们可以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政道的核心理念,将西方文化中的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和正义等观念吸纳进来,采取民主选举、宪政法治等治理措施,来妥善处理政府、社会和资本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超越治乱循环的历史魔咒,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众安居乐业。在这一层面,传统文化也可以发挥作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措施等思想资源,可以为民众认同民主思想发挥促进作用。
至于风俗习惯层面,我们需要以现代性为标准对传统风俗习惯加以梳理和转化。由于这一层面的文化大都属于非现代性要素,我们在梳理时需要立足民族文化本位。以婚礼为例,传统婚礼有“六礼”的讲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当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六礼”的环节都要认真完成。到了当今社会,婚姻大都来自于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婚前都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对方。所以,“六礼”也实现了更新。在今天,问名、纳吉环节也濒临消失,纳采和纳征则表现为送彩礼,而请期和亲迎的环节也都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化。这说明婚礼习俗也需要进行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调整和更新。与此相类似,很多传统习俗也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在思想价值层面,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儒、释、道、墨等学术流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综合体。中华文化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一些共性,例如讲求中庸、适度,推崇天人合一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当下语境中,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例如,讲求中庸和适度,可以指导国人安身立命。因此,在这一层面,我们应该坚定文化主体信念,努力弘扬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要复兴中华文化,还要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文化间对话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共性,而指导原则应该是文化宽容主义。文化宽容主义反对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文化独断主义,主张“成人达己”和“反求诸己”的尊重、容忍和宽容。颜炳罡教授指出:“对话、交流、同情地了解对方的教义、教理和双方的差异,是一切文明化解冲突的前提,也是一切文明实现有限会通的前提。”中华文化历来讲求“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表现。例如《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周易·系辞下》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讲求“自然无为”等。所以,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和“成人达己”等思想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我们就要打破“体用”和“古今”的妄执,熔铸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还要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
五、中华文化复兴的前景
中国应该以现代化来超越“中西”、“古今”之类的时空因素的局限,来到达现代化的彼岸。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复兴,而是包括经济富裕、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和文化复兴等范畴在内的统一体。只有经济复兴的民族复兴是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是经不起内外危机考验的。
民族文化复兴需要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采取适当的实践策略,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积极回应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民族文化复兴并不是复古,不是原教旨主义;而是要呼应时代要求,积极吸收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开放等现代性价值,为现代化建设发挥敦民化俗、重建道德信仰等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的中枢,儒学在历史上发挥了主体和中枢的作用。儒学复兴自然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主体部分。但是,民族文化复兴和儒学复兴并不是同一范畴。民族文化复兴既要成就多元一体、生机盎然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还要积极促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复兴应秉持“民胞物与”的悲悯心和同理心,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超越“治乱交替”的循环和历史魔咒,实现民众的平安富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努力实现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
注释
①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51、24—26页。
②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④⑤[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99、298页。⑥⑨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夏东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6、244页。
⑦⑧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苑书义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40、9749页。
⑩胡适:《胡适文集4》,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11]陈序经:《陈序经文集》,余定邦等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12]李泽厚:《漫说“西体中用”》,《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
[13][14]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52页。
[15]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
[16]颜炳罡:《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之后,晚清知识分子就开始了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在历史上,中华文化表现出以“华夷之辨”为代表的浓厚的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为了克服守旧人士对于西方文化的排斥,开明知识分子就用“中体西用”作为接受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郑观应和张之洞等就是秉持这一观念的知识分子的代表。郑观应提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⑥张之洞也明确指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⑦他们都认为,西方文化胜在器物层面,中华文化在精神层面独步天下。因而,清朝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例如科学技术。至于制度层面,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可以保留满清的专制统治。何为“中体”呢?不同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解读。张之洞先生把三纲四维视作“中体”⑧,而郑观应先生则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看作“中体”,认为学习西方必须“守经固本”⑨。从总体来看,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大都认同中华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价值预设。
后来,“全盘西化”成了很多知识分子推崇的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针。胡适先生和陈序经先生等就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胡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中国人既要承认百事不如人,又要死心塌地去学习西方。⑩陈先生认为:“至于我们个人相信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按照这类知识分子的设想,中国不但要在制度、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且在精神层面也要全盘西化。
而以李泽厚先生、黄仁宇先生等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则主张“西体中用”。李泽厚先生把唯物史观、科学、民主和市场经济等因素都纳入“西体”的范畴,提出要以逐步改良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黄仁宇先生则认为,“体”是组织结构,包括政府行政系统、修宪与选举、军备与预算等。在当代中国,“西体”已成现实。我们应该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精神,来维护自身安全和服务全人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李先生和黄先生的提法实质上都是全盘西化思潮的变种。区别在于,李先生的提法充分考虑了现代性的一元性和多元性,意在避免中国走向全盘西化。而黄先生的提法则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正面作用,也是在努力避免全盘西化。
上述三类提法都是前辈学者精神生命的体现,都曾经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可是,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奉行“中体西用”的知识分子片面强调了文化的特殊性,忽视了文化的世界性,容易导致中国文化游离于现代化的浪潮之外。如果被“中体西用”的观念所束缚,我们就会重复洋务派当年犯过的错误,就无法超越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还会给文化复兴带来周期性的劫难。在中国历史上,专制和战乱都曾经给文化造成多重打击。相反,文化繁荣往往出现在社会政治氛围宽松的时代,例如春秋战国和两宋时期。所以,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对于促进文化复兴具有正面价值。
主张“全盘西化”的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过于推崇,忽视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和局限,漠视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容易犯“泼洗澡水连小孩一起泼掉”的危险。在文化进化论、文化整体主义和文化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西化论者片面强调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普适性,认为文化的发展是非西方文化实现西方化的单线演进过程,忽视了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性。如果我们按照这一模式来复兴民族文化,就会把中华文化带入歧途,可能会把中国人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还会把中国变成脱离传统的无所适从的国家。同时,如果我们固守中国文化代表过时的死物、西方文化代表光明的未来的观念,就会抹杀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陷入文化替代主义的泥潭。所以,我们要反对全盘西化的做法,不然就会犯“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的错误。
三、中华文化复兴的标志
现代性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民主、平等和自由等理念为现代性的内涵。对于非西方文化而言,如果以现代性为标准进行梳理,我们就会在其中发现反现代性要素、非现代性要素和类现代性要素三类内容。所谓反现代性要素,指的是非西方文化中和现代性相背离、起冲突的要素。而非现代性要素是指非西方文化中和现代性无关的要素。至于类现代性要素,是指非西方文化中和现代性类似的、可以促进现代性在传入国生根发展的要素。虽然非西方国家无法从自身中发展出现代性要素,但它们却可以吸收现代性要素来实现现代化,并将自己变成现代化国家。可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西化意味着西方化,会导致现代和传统的割裂。现代化则是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完美结合。韩国、日本的现代化转型就是韩日民族性和来自西方的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生命的体现,也是具有自身发展方向、能够不断演进和转型的有机生命体。而中国传统也并非静止的死物,而是能够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的活物。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为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保持民族特性也是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文化复兴的问题上,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超越“中西”、“古今”和“体用”的自我束缚,积极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努力实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并非必然要接受其中的非现代性要素。在建设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以现代性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三类要素:一是反现代性要素。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现代性中的平等、人权等观念相冲突,属于反现代性要素。对于反现代性要素,我们要采取抛弃、转化和更新等措施。二是非现代性要素。例如,祖宗信仰、岁时习俗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现代性关系不大,都属于这一类要素。对于非现代性要素,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三是类现代性要素。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和佛教的“众生平等”等思想和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理念上有相通之处。对于类现代性要素,我们要善加利用。而类现代性要素和非现代性要素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精华。因此,在复兴民族文化时,西方文化固然是我们需要倚重的文化材料,中华文化更是不应忘却的文化宝藏。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必须抛弃过时的思维范式,积极呼应现实世界的需求,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四、中华文化复兴的策略
当前,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面临发展中国家中常见的后发劣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贫富悬殊、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文化建设入手。牟宗三先生指出:“文化建设就是要配合这政治、经济现代化而使我们在生活中、意识中头脑现代化,而这现代化再反过来稳固(justify,confirm)我们的政治的、经济的现代化。”牟先生的观点彰显了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复兴。
在全球化时代,要保存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复兴民族文化。在当今世界,抱残守缺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只有结合时代需要,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和繁荣。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我们需要在文化的四个层面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
在物质层面,我们必须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又可能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保持警醒。在这方面,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发挥反思现代性的作用。
在制度层面,我们有必要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帝制时代,我们一直未能处理好君主、士人和民众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果,君主权力独大,士人和民众的义务过大,而个人权利却无法保障。古代中国人重视个体对于家庭、家族和国家的义务,却漠视个人权利。由于缺乏对君权的有效制衡,古代中国被迫在太平和乱世之间循环,国家、社会和民众也都蒙受了很多损失。在建设现代化的当下,我们可以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政道的核心理念,将西方文化中的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和正义等观念吸纳进来,采取民主选举、宪政法治等治理措施,来妥善处理政府、社会和资本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超越治乱循环的历史魔咒,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众安居乐业。在这一层面,传统文化也可以发挥作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措施等思想资源,可以为民众认同民主思想发挥促进作用。
至于风俗习惯层面,我们需要以现代性为标准对传统风俗习惯加以梳理和转化。由于这一层面的文化大都属于非现代性要素,我们在梳理时需要立足民族文化本位。以婚礼为例,传统婚礼有“六礼”的讲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当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六礼”的环节都要认真完成。到了当今社会,婚姻大都来自于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婚前都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对方。所以,“六礼”也实现了更新。在今天,问名、纳吉环节也濒临消失,纳采和纳征则表现为送彩礼,而请期和亲迎的环节也都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化。这说明婚礼习俗也需要进行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调整和更新。与此相类似,很多传统习俗也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在思想价值层面,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儒、释、道、墨等学术流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综合体。中华文化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一些共性,例如讲求中庸、适度,推崇天人合一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当下语境中,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例如,讲求中庸和适度,可以指导国人安身立命。因此,在这一层面,我们应该坚定文化主体信念,努力弘扬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要复兴中华文化,还要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文化间对话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共性,而指导原则应该是文化宽容主义。文化宽容主义反对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文化独断主义,主张“成人达己”和“反求诸己”的尊重、容忍和宽容。颜炳罡教授指出:“对话、交流、同情地了解对方的教义、教理和双方的差异,是一切文明化解冲突的前提,也是一切文明实现有限会通的前提。”中华文化历来讲求“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表现。例如《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周易·系辞下》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讲求“自然无为”等。所以,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和“成人达己”等思想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我们就要打破“体用”和“古今”的妄执,熔铸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还要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
五、中华文化复兴的前景
中国应该以现代化来超越“中西”、“古今”之类的时空因素的局限,来到达现代化的彼岸。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复兴,而是包括经济富裕、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和文化复兴等范畴在内的统一体。只有经济复兴的民族复兴是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是经不起内外危机考验的。
民族文化复兴需要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采取适当的实践策略,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积极回应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民族文化复兴并不是复古,不是原教旨主义;而是要呼应时代要求,积极吸收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开放等现代性价值,为现代化建设发挥敦民化俗、重建道德信仰等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的中枢,儒学在历史上发挥了主体和中枢的作用。儒学复兴自然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主体部分。但是,民族文化复兴和儒学复兴并不是同一范畴。民族文化复兴既要成就多元一体、生机盎然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还要积极促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复兴应秉持“民胞物与”的悲悯心和同理心,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超越“治乱交替”的循环和历史魔咒,实现民众的平安富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努力实现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
注释
①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51、24—26页。
②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④⑤[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99、298页。⑥⑨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夏东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6、244页。
⑦⑧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苑书义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40、9749页。
⑩胡适:《胡适文集4》,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11]陈序经:《陈序经文集》,余定邦等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12]李泽厚:《漫说“西体中用”》,《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
[13][14]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52页。
[15]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
[16]颜炳罡:《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