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殷阳、蓼水

作者:贾学鸿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0人气:2791
 殷阳、蓼水之名同时见于《应帝王》,篇中写道: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对于殷阳和蓼水,古代的解释出现虚和实两派。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了如下古注:
李云:“殷,山名。阳,山之阳。”崔云:“殷阳,地名。……。蓼水,音了。”李云:“水名也。”⑩
陆德明所引晋人李颐和崔譔的注,都把殷阳、蓼水视为实有之地。对于殷阳,一曰山名,一曰地名;对于蓼水,都认为是水名,但他们并没有出示具体地域。成玄英疏基本是沿袭古注,他写道:“殷阳,殷山之阳。蓼水,在赵国境内。”和晋人古注相比,成玄英把蓼水所处的方位说得较为具体,认为是在赵地。到了北宋的吕惠卿,则对殷阳和蓼水从玄学角度作出了解释:
殷阳,则阳之盛而明者也,蓼水之上,则物之辛而滨于沉溺者也。有天之根而游乎殷阳,则非立乎不测也,此其所以集于蓼而滨于沉溺也。
在吕惠卿看来,殷阳、蓼水都是《庄子》中的虚拟地名,分别暗指阳盛和令人沉溺之地。古代解《庄子》的虚实两派,都没有真正指出殷阳、蓼水所处的确切方位。根据古人的认识习惯,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殷阳,可能是殷山之南,也可能是殷水之北。因此,从相关的山水名称入手加以考察,或许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检索古代的典籍,找不到殷山或殷水之名,然而,察看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战国分册,阳和水之名是存在的。水,则是历史上实有的河水名。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是颍水的源头河流之一。该书“水出强县南泽中,东入颖”条目下注解道:
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颍水。而乱流东南,迳临颖县西北,小水出焉。东迳临颖县故城北。水又东迳阳城北,又东迳强县故城南。……余按阳城在水南,然则此城正应为阴城而有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
对照《水经注》可知,水,一作氵隐,溵水。水源即今河南登封颍水三源的中源,颍水东至临颍县西别出为大水、小水。大水合汝水以上河段久已干涸,别汝东出一段即今沙河。小水在大水之北,东流至郾城东入大水,久湮。郦道元根据阳城这个名称,推测出水的分叉与断流情况,对水注入颍水的详细地貌特征进行了解析。水又称溵水,《庄子·应帝王》篇所说的殷阳,指的当是水之北的阳城。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战国分册,阳在今天河南省漯河东北方向约二十公里处,南有水,春秋时期,该地与蔡国相邻。《应帝王》中提到的殷阳,当是以水之北的阳城为原型。,殷读音相同,水有时又作溵水。因此可知,《应帝王》中的殷阳,并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实有其地,其地理背景当是蔡国附近的水流域。
《应帝王》中提到的另一处地域蓼水,与《水经注》中的漻水不无关联:
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隨,又注漻。漻水又南迳随县,注安陆也。
漻水发源于今河南、湖北交界桐柏山,流经今湖北的随州、安陆,注入涢水。漻、蓼读音相近,《应帝王》所说的蓼水,指的就是漻水。漻水支流赐水流域的厉山,相传是神农氏的发祥地,也是春秋时期赖国所在地。与之相关的传说和历史事件,成为《应帝王》作者表达人生态度的潜话语。
综上所述,《应帝王》篇所说的“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的问道历程,其中的殷阳,指今河南漯河一带的古溵水北岸的阳,蓼水则指今湖北北部的古漻水流域。天根是从北向南游历,先到水之阳,然后南下到漻水,两地南北相对,距离二百公里左右。天根和无名人这两个角色是虚拟的,但两个角色活动空间在古代上却是实有其地、实有其水,指的是从今天河南中部到湖北北部的古溵水、古漻水流域。从各方面情况进行考察,《庄子》作者对于上述与中州相关的地域应是很熟悉的,因此把它们作为寓言故事的活动场所加以设置,用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地理称谓中的思想蕴涵
通过上面的考证与分析可以发现,《庄子》寓言故事的发生地点,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背景作为潜话语,又与它所阐述的哲学理念密切关联。把曲辕、殷阳、蓼水三个地理名称与它们的原型称谓进行比照,可以触及到《庄子》作者独运的匠心。
(一)地名原型背景所体现的道家理念
曲辕与直辕:曲直齐一的齐物观念。《人间世》改直辕为曲辕,曲直相对,却相反相成,暗含了《庄子》“道通为一”的齐物观念。《庄子·齐物论》反复强调:“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也就是说,世间所有对立的概念,大小、寿夭、是非、曲直等等,都不必强行区分。“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从道的高度看,都只是“滑疑之耀”,就像扰乱人们视觉的光芒。
直辕、曲辕,只是观察视角不同。从道路的微观形态看,崎岖曲折,与古车辕的弯曲形貌相似,故称曲辕;从道路的总体指向看,关隘避免了绕道曲行,使道路得以向前直行,因而又可称为直辕。所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超越事物本身去认识事物,在《庄子》看来,就是得道。《人间世》称匠石所经之地为曲辕,是对现实地名直辕的改造,也是有意混淆曲直的界限,从而使这个看似虚幻的地名,成为“道通为一”理念的载体。
水地貌:若隐若现的道性表征。根据《水经注》记载,强县南是一片沼泽地,水在那里支流众多,形成乱流漫延之势,河流的主干,或潜入地下,形成断流;或汇入其他水流,自身消失;但一定条件下,又分离出来,现于地表。对此,郦道元《水经注》有详细的描述:
颖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历临颖亭西,东南入汾水,今无水也,疑是水之故渎矣。汝水于奇雒城西别东脉,时人谓之大水。东北流,枝渎右出,世之谓死汝也。别汝又东北迳召陵城北,练沟出焉。别汝又东,汾沟出焉。别汝又东迳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水自别汝东注而为此陂,水积征羌城北四十五里,方三十里许。渎左合小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巩水。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东迴又谓之小水,而南流注于大水。大水取称,蓋藉沿注而总受其目也。又东迳西华县故城南,又东迳汝阳县故城北,东注于颖水。
水在这片沼泽中,地貌形态异常复杂,河流称谓变化多端,除了大、小水外,还有死汝、练沟、汾沟、汾陂等名称。水流这种变化无常、时隐时现的地表形态,恰恰是道家对大道属性的描述。《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天下》篇有:“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应帝王》中天根游乎殷阳,目的是问道,而水这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地貌形态,它就是得道之地的象征。
在(溵)水流域,不仅水系形态与大道契合,在当地还有许多与得道之人相关的传说。善卷、许由、卞随,都是传说中因不受天下而逃隐的得道之人,为道家所推崇。这些人在此留下的踪迹,使水更具备了作为得道圣地的条件。
蓼水与厉山:得家之人的栖息之所。郦道元提到漻水支脉赐水流域是神农的发祥地,又称神农为烈山氏。《国语·鲁语下》写道:“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炎帝,又称神农,又称烈山氏,传说其子名柱,是种植庄稼蔬菜的能手,死后被封为五谷之神,享受祭祀。炎帝神农氏是先秦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发祥地就在漻水流域。而《庄子》中提到神农的篇目有七篇,都是把他作为至德之世得道之人来看待。
漻水流域还是春秋时期赖国所在地。《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武王令屈瑕伐罗,后来又担心屈瑕将要战败,“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令赖人追回屈瑕而没有追上。杨伯峻先生注解道:“赖,国名,今湖北随县东北有厉山店,当即其地。”赖国位于厉山氏遗址,赖、厉古音相通,二字可以通用。由此看来,赖国君主当是烈山氏后裔,出自炎帝神农氏,是漻水流域的土著居民。依《左传》记载,许国、赖国,都是炎帝的后裔。天根到蓼水问道,恐怕与这些传说不无关系。
(二)地名改造所昭示的美学理念
方城山的直辕关、水之阳和漻水,这三个客观存在的地域,由于它们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文化底蕴,被《庄子》作者选为背景地点,设置在寓言故事中。但文章作者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出示固有地名,而是作了调整,曲辕变为直辕,水之阳变为殷阳,漻水变为蓼水。这样一来,就使得上述地名变得亦虚亦实,难以分辨。
方城山的直辕关以险要著称,呈现的是曲折回环之状。然而,《人间世》篇的曲辕虽然以直辕关为原型,却没有渲染山势关口的险要,而是极力铺陈栎社树的高大及无用,山势道路的险要为栎社树的巨大和奇异所取代,高山只是作为衬托而出现,并且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于栎社树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使得直辕关的地理背景被遮蔽,很难被人发现。
《应帝王》的寓言是天根巧遇无名人,他们相遇的地点的殷阳和蓼水之上。这两个经过庄子改造的地名变得亦虚亦实,同样使人不易联想到作为它们历史原型的水和漻水。无名人作为体悟道性的角色出现,向天根传道。把他们相遇地点设置在虚实参半的空间地域,亦与道的恍惚窈冥的属性相一致,为作品染上奇异色彩。通过对上述三个地点称谓的改造,《庄子》文章蕴藉、含蓄、朦胧、恢诡的风格便彰显出来,同时,也透视出先秦时期的学者积极运用文学手段传播思想的自觉意识。
注释
①②⑤⑩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170、170、170、292页。
③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④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63页。⑥宣颖撰、曹础基校点:《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⑦⑧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92、1543、1062页。
[11]吕惠卿撰、汤君集校:《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年,第156—157页。
[12][13][14]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731、745、731页。
[15]《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