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中州学刊
作者:贾学鸿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0人气:1426
上古时代,夏王朝创始人大禹随山刊木,划定九州。豫州因位于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据《尚书·禹贡》记载:“荆河惟豫州。”《吕氏春秋》又说:“河汉之间为豫州。”说明中州南界是荆山、汉水,北界是黄河,即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南、湖北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隅和安徽省西北部。
庄子故里宋地,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这已成为当下学者的共识。宋地正处于中州境内,因此《庄子》中反复出现与中州地域密切相关的事象,其中《内篇》就有多处。例如:《逍遥游》中“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寓言、“宋人有为不龟手之药”的寓言,《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商丘见大木”和“宋荆氏植楸柏桑”的寓言,都是以宋国为背景。《逍遥游》中“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中的“魏王”、《养生主》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公文轩见右师”中的“公文轩”,都是宋国人。此外,《人间世》中“颜回将之卫”、“颜阖将傅卫太子”、“卫有恶人哀骀它”和“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四则寓言,是以卫国为背景;《人间世》中“申徒嘉与郑子产同师伯昏无人”和《应帝王》篇“壶子应对神巫季咸”两则寓言,是以郑国为背景。卫国是殷商故地,卫都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郑国都城新郑即今天河南的新郑县,都属于中州范围。上述这些与中州相关的事象,在《庄子·内篇》中很容易被识别,有的甚至一目了然。但是,《内篇》中有些与中州相关的地名,不是以原有的名称出现,而是经过了《庄子》作者的改造,变得虚实难辨。比如,《人间世》中出现的曲辕、《应帝王》篇提到的殷阳、蓼水,就属于这类地理名称,它们亦真亦幻,显得扑朔迷离。对这些地名加以考证、辨析,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对《庄子·内篇》进行历史还原,还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相关寓言的生成机制和风格特征。
一、曲辕
关于曲辕,《庄子·人间世》有这样的表述: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成玄英疏曰:“祀封土曰社。”①社,即土地庙。匠石所见的栎社树,是一棵生长在土地庙中的大栎树。
作者借助匠石与弟子讨论栎树奇大无比缘由的对话,阐述了全生于世的秘诀。文章简短的几句话,从树冠之大、树干之粗、树身之高三个维度刻画了栎树的奇异:树冠能为数千头牛遮荫,树干粗达百围(约十丈),树干高过山顶的部分就有十仞(约十八米),再算上山体,全树高度可想而知,就连树冠的分枝,能造木舟的都有几十枝。如此神奇之树,其生长之地也一定神奇,《庄子》作者把这个地方称为曲辕。
关于曲辕,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用司马彪的注:“曲辕,曲道也。”也就是说,曲辕指弯曲的道路。唐代成玄英疏曰:“曲辕,地名也。其道屈曲,犹如嵩山西有轘辕之道,即斯类也。”②成氏认为曲辕是地名,那里的道路呈屈曲之貌。这和司马彪的解释有一致之处,而成氏又以现实中的轘辕之道作比照。成氏所说的轘辕,指的是关口名,在嵩山西麓,即今天河南偃师东南,那里道路异常险要。成氏认为曲辕就是这类险关的名称,但关于曲辕的具体地域,他却没有说出。
自成玄英之后,注释《庄子》的学者基本都把曲辕理解为地名,只是在认定这一地名的真实性上存在分歧。陆永品先生称:“曲辕,虚构的地名。”③是说曲辕不是实有之地,只是《庄子》的虚构。而曹础基先生却说:“曲辕,地名。”④即认为曲辕是实有其地。
《庄子·人间世》在叙述“匠石之齐”的过程时提及曲辕,因此如果把匠石所属的地域确定下来,曲辕的具体方位也就有线索可寻了。成玄英疏中写道:
匠是工人之通称,石乃巧者之私名。其人自鲁适齐,途经曲道,覩兹异木,拥肿不材。欲明处涉人间,必须以无用为用也。⑤
成玄英断定匠石是由鲁国前往齐国,途中经过曲辕,见到这棵巨树。照此说法,曲辕位于齐鲁之间。可是,匠石是否居于鲁地,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成玄英的说法无法得到落实。成玄英把匠石说成鲁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工巧匠公输班是鲁人,又称鲁班。
关于匠石,《庄子·徐无鬼》也提到他: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则寓言中的匠石斫垩故事,是以楚国郢都为背景。宣颖称:“钟期死,伯牙不复弹。郢人死,匠石不复斫。”⑥匠石和郢人是一对默契合作的伙伴,匠石居住在郢地,至少是楚国人。文中又提到宋元君召匠石之事。宋元君即宋元王,约公元前299年为宋国之君。宋元君召匠石,当是把楚人召到宋国。从《徐无鬼》篇的记载可以推断,匠石是楚国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工匠,他的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有关他的传说应当流播很广,以至《庄子》一书两处提到他。这样看来,《庄子·人间世》所说的“匠石之齐”的传说,很可能发生在这位巧匠从楚国到齐国的途中。齐、楚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大诸侯国,文化交流、人员往来不会太少。《庄子·人间世》是以春秋时期的政治版图为基础,匠石前往齐国,途经曲辕见到大树而论道的寓言,就是在此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人间世》的另一则寓言“叶公子高将使于齐”,同样是以春秋时期齐、楚两国的交往为题材,可以与匠石之齐寓言相互印证。
春秋及战国前期楚国的郢都在今湖北江陵,楚国的北部屏障是方城山,楚国与中原的人员往来,一般来说都要取道方城山。《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大臣屈完面对齐桓公率领的伐楚联军,不卑不亢地陈辞应对,警告对方:“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关于方城山,姚鼐《补注》曰:“楚所指方城,据地甚远,居淮之南,江、汉之北,西踰桐柏,东越光、黄,止是一山,其间通南北道之大者,惟有羲阳三关,故定四年《传》之城口。”⑦姚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据《水经注》“潕水”条目的注解,方城南北绵绵数百里,又叫长城或长山。传说南阳叶邑方城西的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由此可知,今天的桐柏山、大别山,楚国统称方城。方城是楚国的北方屏障,其间有南北交通要道,那里地形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左传·定公四年》这样写道: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子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
鲁定公四年,吴国进犯楚国。楚将左司马戌计划先率领方城山以外的军队毁坏吴军停泊在淮河弯曲处的舟船,然后封锁方城山的三个险关,即大隧、直辕、冥阨,以使吴军进退无据,陷于困境。对于他提到的三个关口,杨伯峻先生有如下解释:
今豫鄂交界三关,东为九奎关,即古之大隧;中为武胜关,即直辕;西有平靖关,即冥阨。冥阨有大小石门凿山通道,极为险隘。冥阨亦名黾塞。⑧
方城山有三个主要关口,居中间者为直辕,与《庄子·人间世》提到的曲辕表现出一定的关联。二者都以辕命名,但有曲直之别。如前所述,匠石是楚人,他要前往齐地,方城山是必经之路,庄子所说的曲辕,其原型当是方城山的直辕,即武胜关。方城山的直辕作为关隘,两边山势险峻。《人间世》中没有对曲辕的地形加以描述,然而根据奇大无比的栎社树推断,那里绝非平常之地。栎社树“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说明栎社树临山而生,而且山势很高。方城山的关口称为直辕,匠石由楚之齐必须经过方城山;他途经的生长栎社树的曲辕,当是以方城山的直辕为原型而创造的特殊地标,具有典型意义。
直辕和曲辕,只有一字之差,看似含义相反,实则意蕴相通。辕,本指车辕。先秦时期的车均为独辕,一根曲木由车身中央伸向前方,是车身前进的关键所在。先秦时期的车辕是屈曲之形,因此,对于曲折险要的关口,其名称往往有辕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晋国栾盈流亡到洛阳被劫掠,向周王朝进行申诉。于是,周灵王下令:“时司徒禁掠栾氏者,归所取焉,使候出请轘辕。”杨伯峻先生注:“轘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三十里,又跨巩县西南,险道也。”⑨轘辕是中岳嵩山的关口名,那里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循环往复,故称轘辕,两字均表曲折之义。轘辕,有时还泛指险要的道路。《管子·地图》篇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这里的轘辕,指形同车辕般弯曲的险要之处。这样看来,方城山的险关以辕命名,是突出其在交通上的关键作用。或称曲辕,或称直辕,与道路的形貌有关,也透视出道家的某些理念。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庄子·人间世》中出现的曲辕之地,其现实原型是方城山的险关直辕,那里是匠石由楚入齐的必经关口。庄子是楚人,应当熟知方城山的关口名称,可是,他在选择这个地理原型时却变换了称谓,变直辕为曲辕,采用亦实亦虚的恍惚笔法,使后人难以追寻曲辕的地理方位。不过,他还是留下一丝线索,地名仍有辕字,再加上《徐无鬼》篇透露的匠石为楚人的信息,使得曲辕之谜得以破解。
庄子故里宋地,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这已成为当下学者的共识。宋地正处于中州境内,因此《庄子》中反复出现与中州地域密切相关的事象,其中《内篇》就有多处。例如:《逍遥游》中“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寓言、“宋人有为不龟手之药”的寓言,《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商丘见大木”和“宋荆氏植楸柏桑”的寓言,都是以宋国为背景。《逍遥游》中“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中的“魏王”、《养生主》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公文轩见右师”中的“公文轩”,都是宋国人。此外,《人间世》中“颜回将之卫”、“颜阖将傅卫太子”、“卫有恶人哀骀它”和“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四则寓言,是以卫国为背景;《人间世》中“申徒嘉与郑子产同师伯昏无人”和《应帝王》篇“壶子应对神巫季咸”两则寓言,是以郑国为背景。卫国是殷商故地,卫都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郑国都城新郑即今天河南的新郑县,都属于中州范围。上述这些与中州相关的事象,在《庄子·内篇》中很容易被识别,有的甚至一目了然。但是,《内篇》中有些与中州相关的地名,不是以原有的名称出现,而是经过了《庄子》作者的改造,变得虚实难辨。比如,《人间世》中出现的曲辕、《应帝王》篇提到的殷阳、蓼水,就属于这类地理名称,它们亦真亦幻,显得扑朔迷离。对这些地名加以考证、辨析,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对《庄子·内篇》进行历史还原,还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相关寓言的生成机制和风格特征。
一、曲辕
关于曲辕,《庄子·人间世》有这样的表述: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成玄英疏曰:“祀封土曰社。”①社,即土地庙。匠石所见的栎社树,是一棵生长在土地庙中的大栎树。
作者借助匠石与弟子讨论栎树奇大无比缘由的对话,阐述了全生于世的秘诀。文章简短的几句话,从树冠之大、树干之粗、树身之高三个维度刻画了栎树的奇异:树冠能为数千头牛遮荫,树干粗达百围(约十丈),树干高过山顶的部分就有十仞(约十八米),再算上山体,全树高度可想而知,就连树冠的分枝,能造木舟的都有几十枝。如此神奇之树,其生长之地也一定神奇,《庄子》作者把这个地方称为曲辕。
关于曲辕,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用司马彪的注:“曲辕,曲道也。”也就是说,曲辕指弯曲的道路。唐代成玄英疏曰:“曲辕,地名也。其道屈曲,犹如嵩山西有轘辕之道,即斯类也。”②成氏认为曲辕是地名,那里的道路呈屈曲之貌。这和司马彪的解释有一致之处,而成氏又以现实中的轘辕之道作比照。成氏所说的轘辕,指的是关口名,在嵩山西麓,即今天河南偃师东南,那里道路异常险要。成氏认为曲辕就是这类险关的名称,但关于曲辕的具体地域,他却没有说出。
自成玄英之后,注释《庄子》的学者基本都把曲辕理解为地名,只是在认定这一地名的真实性上存在分歧。陆永品先生称:“曲辕,虚构的地名。”③是说曲辕不是实有之地,只是《庄子》的虚构。而曹础基先生却说:“曲辕,地名。”④即认为曲辕是实有其地。
《庄子·人间世》在叙述“匠石之齐”的过程时提及曲辕,因此如果把匠石所属的地域确定下来,曲辕的具体方位也就有线索可寻了。成玄英疏中写道:
匠是工人之通称,石乃巧者之私名。其人自鲁适齐,途经曲道,覩兹异木,拥肿不材。欲明处涉人间,必须以无用为用也。⑤
成玄英断定匠石是由鲁国前往齐国,途中经过曲辕,见到这棵巨树。照此说法,曲辕位于齐鲁之间。可是,匠石是否居于鲁地,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成玄英的说法无法得到落实。成玄英把匠石说成鲁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工巧匠公输班是鲁人,又称鲁班。
关于匠石,《庄子·徐无鬼》也提到他: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则寓言中的匠石斫垩故事,是以楚国郢都为背景。宣颖称:“钟期死,伯牙不复弹。郢人死,匠石不复斫。”⑥匠石和郢人是一对默契合作的伙伴,匠石居住在郢地,至少是楚国人。文中又提到宋元君召匠石之事。宋元君即宋元王,约公元前299年为宋国之君。宋元君召匠石,当是把楚人召到宋国。从《徐无鬼》篇的记载可以推断,匠石是楚国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工匠,他的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有关他的传说应当流播很广,以至《庄子》一书两处提到他。这样看来,《庄子·人间世》所说的“匠石之齐”的传说,很可能发生在这位巧匠从楚国到齐国的途中。齐、楚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大诸侯国,文化交流、人员往来不会太少。《庄子·人间世》是以春秋时期的政治版图为基础,匠石前往齐国,途经曲辕见到大树而论道的寓言,就是在此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人间世》的另一则寓言“叶公子高将使于齐”,同样是以春秋时期齐、楚两国的交往为题材,可以与匠石之齐寓言相互印证。
春秋及战国前期楚国的郢都在今湖北江陵,楚国的北部屏障是方城山,楚国与中原的人员往来,一般来说都要取道方城山。《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大臣屈完面对齐桓公率领的伐楚联军,不卑不亢地陈辞应对,警告对方:“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关于方城山,姚鼐《补注》曰:“楚所指方城,据地甚远,居淮之南,江、汉之北,西踰桐柏,东越光、黄,止是一山,其间通南北道之大者,惟有羲阳三关,故定四年《传》之城口。”⑦姚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据《水经注》“潕水”条目的注解,方城南北绵绵数百里,又叫长城或长山。传说南阳叶邑方城西的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由此可知,今天的桐柏山、大别山,楚国统称方城。方城是楚国的北方屏障,其间有南北交通要道,那里地形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左传·定公四年》这样写道: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子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
鲁定公四年,吴国进犯楚国。楚将左司马戌计划先率领方城山以外的军队毁坏吴军停泊在淮河弯曲处的舟船,然后封锁方城山的三个险关,即大隧、直辕、冥阨,以使吴军进退无据,陷于困境。对于他提到的三个关口,杨伯峻先生有如下解释:
今豫鄂交界三关,东为九奎关,即古之大隧;中为武胜关,即直辕;西有平靖关,即冥阨。冥阨有大小石门凿山通道,极为险隘。冥阨亦名黾塞。⑧
方城山有三个主要关口,居中间者为直辕,与《庄子·人间世》提到的曲辕表现出一定的关联。二者都以辕命名,但有曲直之别。如前所述,匠石是楚人,他要前往齐地,方城山是必经之路,庄子所说的曲辕,其原型当是方城山的直辕,即武胜关。方城山的直辕作为关隘,两边山势险峻。《人间世》中没有对曲辕的地形加以描述,然而根据奇大无比的栎社树推断,那里绝非平常之地。栎社树“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说明栎社树临山而生,而且山势很高。方城山的关口称为直辕,匠石由楚之齐必须经过方城山;他途经的生长栎社树的曲辕,当是以方城山的直辕为原型而创造的特殊地标,具有典型意义。
直辕和曲辕,只有一字之差,看似含义相反,实则意蕴相通。辕,本指车辕。先秦时期的车均为独辕,一根曲木由车身中央伸向前方,是车身前进的关键所在。先秦时期的车辕是屈曲之形,因此,对于曲折险要的关口,其名称往往有辕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晋国栾盈流亡到洛阳被劫掠,向周王朝进行申诉。于是,周灵王下令:“时司徒禁掠栾氏者,归所取焉,使候出请轘辕。”杨伯峻先生注:“轘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三十里,又跨巩县西南,险道也。”⑨轘辕是中岳嵩山的关口名,那里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循环往复,故称轘辕,两字均表曲折之义。轘辕,有时还泛指险要的道路。《管子·地图》篇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这里的轘辕,指形同车辕般弯曲的险要之处。这样看来,方城山的险关以辕命名,是突出其在交通上的关键作用。或称曲辕,或称直辕,与道路的形貌有关,也透视出道家的某些理念。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庄子·人间世》中出现的曲辕之地,其现实原型是方城山的险关直辕,那里是匠石由楚入齐的必经关口。庄子是楚人,应当熟知方城山的关口名称,可是,他在选择这个地理原型时却变换了称谓,变直辕为曲辕,采用亦实亦虚的恍惚笔法,使后人难以追寻曲辕的地理方位。不过,他还是留下一丝线索,地名仍有辕字,再加上《徐无鬼》篇透露的匠石为楚人的信息,使得曲辕之谜得以破解。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