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意象话语”三元谱系结构之文化渊源、嬗变轨迹及其规律特性

作者:徐扬尚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0人气:832
(一)文化渊源。严羽的妙悟三分植根于“意象话语”及其相关概念赋比兴说、意象说、意境说等体现的“言—不言—言不言”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而后者又植根《易传》圣人伏羲立象尽意作八卦与仓颉象形会意造书契的“神话原型”、道家老子的“无为无不为”之辩、儒家孔子的“天不言”之教。
《易传·系辞上》所谓言不尽意,圣人伏羲作八卦立象尽意,显然不是说不言说,而是说不直说,人们谓之“不言”。如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所说,言以立象,象以尽意,从而使立象尽意成为不言之言,言而不言。那么,如何立象尽意,建构不言之言?体现在诗歌创作手法上,那就是叙物言情、索物托情、触物起情的赋比兴。
“赋比兴说”意象建构的“言—不言—言不言”言说方式,首先得到老子思辨哲学的印证。《老子》中明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显然,《老子》中的无为并非不作为;绝圣去智,清心寡欲,同样属于作为。原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自然之道,乃圣人、社会、自然的最高境界。《老子》中讲:“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由此形成《老子》思辨哲学话语建构的“言(世人立言)—不言(老子去言)—言不言(天与圣人不言而有言)”三元谱系结构。其次得到孔子行为哲学的印证。孔子认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有德者必有言”;“《志》有之:‘言以足志,志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由此形成孔子行为哲学话语的“言(有德者必有言)—不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言不言(天不言而以四时与百物为言)”三元谱系结构。孔子有关做人的文胜质则史(文)、质胜文则野(不文)、文质彬彬(文不文/文质相生,文在质中)可为君子之说,有关乐章的尽美未尽善(美)、尽善未尽美(不美)、既尽美又尽美(美不美/美善相生,美在善中)的分别,莫不体现人物形象建构、艺术意象建构与言说方式的“言—不言—言不言”三元谱系结构。
(二)嬗变轨迹及其规律特性。伏羲立象尽意作八卦,仓颉象形会意造书契,孔子解读《易经》作《易传》,总结立象尽意的话语模式的神话传说原型,将意象论的意义生成植根于《周易》及其“太极”、“阴阳”、“八卦”的结果,在赋予意象及其相关概念以“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的同时,又赋予意象及其相关概念以“正—对—合/变—对—合/变”的嬗变轨迹及其规律特性。《周易正义》:“易者,谓生生之德,有易简之义;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周易》所谓生生之道,即作为“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的万事万物乃由阴阳相合化生,阴阳和谐使事物进入完美状态。而阴阳相合所构成的完美,又必然被打破,或说走向终结,并向其相对或相反的方向变化。世界及其事物的嬗变总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正奇反成、性质不断深化的奇出,例如人鬼神之间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五岳并峙、类型不断转换的并出,例如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之间的变化。具体到意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生成与嬗变来看,意象概念的完善并非意味必然的死亡或过时,而世界及其事物的生生不息之道,又注定其不能也不会停止发展。发展的途径有二:一是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与解读;二是生生不息,自身意义与解读被不断拓展与深化,由此形成新的概念。显然,“意象话语”谱系的生成属于第二种途径。就意象论三大标志性概念而言,先是先秦托意于象,立象尽意的意象概念的提出(立),随后是六朝情以物兴与物以情观相反相成的意象观念的形成(对立反成),使意象认识得以深化。自此以后,对符采相胜的意象美的追求(合),最终确立了意象概念的“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基于中国文化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方式,唐宋学人在遵从六朝意象观念的同时,一方面对可大可小的意象加以的定格,另一方面又赋予空间意义上的意象以深度与层次,进而提出意境与妙悟概念与范畴(变/立)。王昌龄与严羽标举意境与妙悟,同时作了两件事:一是两分意境为情境与物境,两分妙悟为一知半解之悟与分限之悟,使之构成对立反成(对);二是强调意境乃心入于境而神会于物(合),强调妙悟乃透彻之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不过,立足言理关系与创作主体的妙悟及其书写的“妙悟说”,还是对立足情物关系与作品文本的意境建构及其书写的“意境说”,构成深化与创新(变/立)。王国维又在认可至今为中国学者所遵从的唐人意境概念的同时,引入并化用西方哲学与文论的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现象与本质二分,将其纳入传统的“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从而实现对前人与意境混用的境界概念的重构(变/立)。王国维重构境界,也是同时作了两件事:一是两分境界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使之构成对立反成(对);二是强调境界乃意境两浑(合)。若说意境对意象的深化与境界对意境的深化属于性质深化的“奇出”,那么,乐象对意象、滋味对乐象、妙悟对滋味、神韵对妙悟的深化,便属于类型转化的“并出”。意象立足于视觉的形象(物象),乐象立足于听觉的声象(音象),滋味立足味觉的味象,妙悟与神韵立足视觉、听觉、味觉的通感。其相互间的嬗变,由上述意象、意境、境界之间的嬗变举一反三,“意象话语”谱系“正—对—合/变”的嬗变轨迹、规律与特性,由此可见。基于此,外来形象论的形象、典型、真实概念,才被学者们自觉与不自觉见纳入“意象话语”谱系,作为“意象话语”的变异,加以解读与应用,只不过是许多学者“日用而不知”,尚未认识到其中的变异而已。
注释
①⑥⑦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2、131、131页。
②⑤⑧[1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3、423、424、88—89页。
③相关概念的“情”或作“意”、或作“心”、或作“人”、或作“我”,“物”或作“象”、或作“形”、或作“境”,其说不一,道理相同。
④徐扬尚:《“扑朔迷离”看古文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兼论现代古代解读方式的“西化”》,《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
⑨(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271页。
⑩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3页。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第131页。
[13](清)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91页。
[14]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08页。
[15]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42—43页。
[16][20](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82、7页。[17]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591页。
[18](魏)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3册,中华书局,1954年,第43—45页。
[19][2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1册,中华书局,1954年,第379、301页。
[2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1985页。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