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风投企业家项目考察阶段的非理性决策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
作者:杨军战来源:原创日期:2013-07-30人气:971
所谓风险投资指的是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向增长潜力巨大的尚未上市新企业进行权益(资本)投资,在新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管理服务,待企业上市后转让权益资本,从而实现资本高速增值的特殊金融投资方式。从微观层面看,其运行机制由筹资、投入、投资后管理与退出四个循环过程构成。考虑到新兴风险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极高,且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风险投资机构和风投企业家之间,任何风险投资过程都无法预测到高科技风险企业未来事件以及管理冲突。所以,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投资后的管理过程,较之前期评估和契约设计重要的多。Stromberg和Kaplan(2001)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如果要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成本,需要对风险投资进行审慎调查、设计并签署相关协议以及后期管理。因此,任何的风险投资后期的管理机制特征和内涵,及其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极其重要。
风险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风险企业作为风险投资创造价值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失败率,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降低其失败率的措施对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我国高科技风险企业较之国外同行更依赖于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个人而并非管理团队,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高科技风投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品德及所投资项目都进行了严格的前期考察的基础上,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较国外同行失败几率更高,排除系统层面的因素,则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集中在“管理者”的决策行为。
近年来高科技风险投资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成为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高科技风险投资的扶持力度,涌现出很多成功的高科技风险企业。对高科技风险企业及其他高成长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对我国的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高科技风险企业的成功几率却较之国外要低很多。高科技风险企业除了行业环境与国外有差异外,更多表现为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团队中,表现为个人决策为主,团队决策为辅的现象,即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决策中更多地依赖其自身知识和水平而非团队集体决策。但是高科技风投企业家认知偏差带来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很有可能导致高科技风险投资失败。因此,研究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个人的投资决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研究我国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项目考察阶段的非理性决策与其人口统计特征的关系,为提高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考察阶段决策的非理性界定
项目获取阶段的“信息收集阶段”、“信息编辑阶段”和“信息评估阶段”分别对应于“项目考察”、“项目筛选”和“项目评估选择”。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项目考察阶段决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出可以吸引风险投资的项目,本文认为凡不利于吸引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决策行为均属非理性决策行为。本阶段寻找那些可以吸引风险投资的项目,根据以往研究,代表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比效应和晕轮效应等非理性行为均可导致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作出非理性决策。本阶段的目的在于从项目考察阶段寻找到的众多项目中,根据其投资战略和制定的项目筛选标准,选择出合适的风险投资项目。
(一)代表启发式非理性决策
所谓寻找项目时的代表启发式非理性决策,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倾向于简单地用类比方法去判断寻找那些已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国外成功的案例,并加以引进,但其可能忽略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消费习惯等,可能导致寻找的项目并不适用于国内,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二)易得性启发式非理性决策
寻找项目时的易得性启发式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需要做出判断时,往往会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最容易记得的信息,而不是去致力于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如项目考察时,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会尽可能多地考虑自己、身边人熟悉的项目,往往受情绪直觉影响忽略现实的经济环境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因素,导致寻找的项目与自身才能不匹配,无法成功吸引到风险投资。
(三)近因效应非理性决策
寻找项目阶段的近因效应非理性决策指考察项目时,当出现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原来信息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对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做决策的影响较大,导致最后一个接触的项目很有可能会入选,但其会模糊中间项目信息印象,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进而做出错误判断,可能导致寻找的项目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四)首因效应非理性决策
首因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考察项目时会受信息呈现顺序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策,即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会有更大的影响作用。高科技风投企业家自己第一个接触的项目很有可能入选,因为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致使其忽略其他信息,只偏向于第一个接触的项目,而导致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五)对比效应非理性决策
对比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更关注有鲜明特征的项目,并且会比较同时出现的其他项目,因而更可能选择最差项目的前一个项目或后一个项目,但往往不能发现其他项目的潜力,只关注所比较的项目优势,忽略其缺点,降低了项目成功率,从而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六)稀释效应非理性决策
稀释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考察项目时,未将可吸引风险投资作为考察项目时最应该关注的因素,而受到其他因素,如风险大小、研发的困难程度等因素影响,从而可能在考察阶段找到的项目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七)晕轮效应非理性决策
晕轮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考察项目时,非常信任成功人士或名人推荐的项目,片面地看到他们推荐的项目优点,从而更关注成功人士或名人推荐的项目,从而会产生认知偏差,未能充分了解其他人推荐的项目优势,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继而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风险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风险企业作为风险投资创造价值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失败率,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降低其失败率的措施对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我国高科技风险企业较之国外同行更依赖于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个人而并非管理团队,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高科技风投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品德及所投资项目都进行了严格的前期考察的基础上,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较国外同行失败几率更高,排除系统层面的因素,则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集中在“管理者”的决策行为。
近年来高科技风险投资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成为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高科技风险投资的扶持力度,涌现出很多成功的高科技风险企业。对高科技风险企业及其他高成长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对我国的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高科技风险企业的成功几率却较之国外要低很多。高科技风险企业除了行业环境与国外有差异外,更多表现为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团队中,表现为个人决策为主,团队决策为辅的现象,即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决策中更多地依赖其自身知识和水平而非团队集体决策。但是高科技风投企业家认知偏差带来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很有可能导致高科技风险投资失败。因此,研究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个人的投资决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研究我国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项目考察阶段的非理性决策与其人口统计特征的关系,为提高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考察阶段决策的非理性界定
项目获取阶段的“信息收集阶段”、“信息编辑阶段”和“信息评估阶段”分别对应于“项目考察”、“项目筛选”和“项目评估选择”。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项目考察阶段决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出可以吸引风险投资的项目,本文认为凡不利于吸引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决策行为均属非理性决策行为。本阶段寻找那些可以吸引风险投资的项目,根据以往研究,代表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比效应和晕轮效应等非理性行为均可导致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作出非理性决策。本阶段的目的在于从项目考察阶段寻找到的众多项目中,根据其投资战略和制定的项目筛选标准,选择出合适的风险投资项目。
(一)代表启发式非理性决策
所谓寻找项目时的代表启发式非理性决策,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倾向于简单地用类比方法去判断寻找那些已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国外成功的案例,并加以引进,但其可能忽略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消费习惯等,可能导致寻找的项目并不适用于国内,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二)易得性启发式非理性决策
寻找项目时的易得性启发式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需要做出判断时,往往会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最容易记得的信息,而不是去致力于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如项目考察时,高科技风投企业家会尽可能多地考虑自己、身边人熟悉的项目,往往受情绪直觉影响忽略现实的经济环境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因素,导致寻找的项目与自身才能不匹配,无法成功吸引到风险投资。
(三)近因效应非理性决策
寻找项目阶段的近因效应非理性决策指考察项目时,当出现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原来信息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对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做决策的影响较大,导致最后一个接触的项目很有可能会入选,但其会模糊中间项目信息印象,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进而做出错误判断,可能导致寻找的项目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四)首因效应非理性决策
首因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考察项目时会受信息呈现顺序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策,即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会有更大的影响作用。高科技风投企业家自己第一个接触的项目很有可能入选,因为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致使其忽略其他信息,只偏向于第一个接触的项目,而导致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五)对比效应非理性决策
对比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更关注有鲜明特征的项目,并且会比较同时出现的其他项目,因而更可能选择最差项目的前一个项目或后一个项目,但往往不能发现其他项目的潜力,只关注所比较的项目优势,忽略其缺点,降低了项目成功率,从而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六)稀释效应非理性决策
稀释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考察项目时,未将可吸引风险投资作为考察项目时最应该关注的因素,而受到其他因素,如风险大小、研发的困难程度等因素影响,从而可能在考察阶段找到的项目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七)晕轮效应非理性决策
晕轮效应非理性决策是指高科技风投企业家在考察项目时,非常信任成功人士或名人推荐的项目,片面地看到他们推荐的项目优点,从而更关注成功人士或名人推荐的项目,从而会产生认知偏差,未能充分了解其他人推荐的项目优势,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继而无法顺利吸引到风险投资。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