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研讨会综述-文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新走向,形成了新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当新世纪来临之际,在反观过去十年文学发展历程的时候,文学人物形象,尤其小说的人物形象问题,引起了岳阳师范学院从事文学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有的学者从反贪小说研究入手,从中发现,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虽然出现了可观的表现反腐败斗争一一社会变革时期极其重要的社会矛盾―题材的作品,但是逐一检视、分析起来就会看到,还没有哪部作品塑造出血肉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贪官形象,更多的则是些侧面、表层描写的单薄、肤浅的形象,或者是过于漫画化的形象。因此研究者指出,缺少鲜活的贪官形象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不足丨参见余三定《当代文学缺少鲜活的贪官典型》,《文艺报》2001年3月10日第2版;《作家文摘》2001年3月27日;《新华文摘》问题的提出引起了文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4月初,《文艺报》有关负责同志亲赴岳阳,同岳阳师范学院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初步座谈。座谈中,不少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尤其小说,从总体上说,不仅缺乏鲜活的贪官形象,而且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较,鲜明深刻、具有巨大社会生活含量和独特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普遍缺乏,即是说,文学人物形象出现了整体弱化的趋势;对此文艺界和学术界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为了深入解读文艺现象,把握文艺动向,揭示文艺规律,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文艺报》与岳阳师范学院日前在岳阳联合举办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研讨会’’包括《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作家出版社的著名文艺批评家在内的北京、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作家参加了学术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围绕“世纪之交文学人物形象”这一中心议题,就文学人物形象内涵的新变化,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现实主义、典型化与文学人物形象的关系,读者接受与文学形象塑造的互动关系,21世纪中国小说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呼唤鲜活的文学人物形象,呼唤新时代的文学精神成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旋律。
研讨会上,有的学者指出,文学人物形象问题应该放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西方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一文学的殖民主义侵袭必然在我们的文学观念、文学形态、文学的价值取向以及文学人物的塑造上反映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迅速边缘化,某些文学成了附庸风雅的点缀品。中国文学要不要同世界对话?怎样同世界对话?一一我们必须倡导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我们的文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文学就无法同世界,尤其同西方对话。强调文学人物形象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状况,表明文学对时代生活、时代精神把握的准确程度和成熟程度。研究文学人物形象离不开社会时代,离不开对丰富、复杂、严峻的现实生活的把握。研究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当代文学研究正处于深化和突破阶段,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文学观念都应该首先有所突破,文学人物形象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文学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的是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人物形象是进入文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审美文化转型期的文学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何对待这些现象,文学人物形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具体分析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时,与会者有一种比较一致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鲜活的艺术典型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意味着文坛喧嚣和躁动中的苍白与贫困;从20世纪80年代“三无小说”提倡起,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就开始不被注重,当前的文学创作缺少“精品”同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是有关系的。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正在拉大。基于此,与会者意识到,面对社会转型,文学必须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
研讨会从各个角度探究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弱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从大的经济环境来分析,认为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泡沫经济产生了泡沫文学,社会的浮躁必然带来文学的浮躁,创作的私人化、商业化与文学“经典”的缺席和文学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的消解具有因果关系。有的学者从文学精神上来论证,指出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首先在于文学精神的弱化,突出地表现在文化上对西方的过分认同,产生了对西方过分崇拜的心理;其次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学流露出许多不健康的东西、低谷的东西。因此,面向新世纪,民族精神、民族力量可能是中国文学唯一值得倡导的东西,只有获此,中国文学才能同世界对话,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因此,我们的文学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倡刻画展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鲜活人物,刻画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淡化的一个结果。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现。
实主义精神明显淡化,这既表现为商业化的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更表现为对社会深层现实关心的缺乏和对社会主关怀热情的减退。我们在文学中几乎看不到底层“小人物”活生生的、个性化的、具有较强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少学者从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弱化的原因。有人认为,在审美文化转型过程中,读者接受方式随着传播方式的大众化而日趋世俗化,作家迎合读者世俗化的“需求”必然相当程度放弃文学形象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和批评标准的变化,文艺理论的新探索丨如20世纪90年代文艺理论文化化成为一种“热"〕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忽略或排斥,都构成了“弱化’的原因。有的学者还从“典型”的意义上论述了“弱化”的根源。论者认为,从外在层面看,政治失语和主流话语消解,文学价值的多元化和理论的多元化,都是造成典型缺失的重要原因。从文学的内在层面看,在后现代语境中作家追求新的写作模式,塑造典型成为一种多余;在此语境下,生活变成了无序化、平面化、零碎的“断片’,作家放弃了对人生和生命的典型表现,人的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被消解,丰满、独特、鲜明的典型形象的塑造都属多余;商业化冲击下文学边缘化,作家责任感暗淡,放弃了应承担的艺术使命。因此,我们也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文学典型的缺乏也就意味着文学创作中理想的缺失,批判性的缺失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缺失。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学人物形象在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地位的确立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中不乏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所缺的是我们的发现和甄别;其次衡量成功的文学人物形象的标准也值得商讨;再次,在文学出现多元共生局面的今天,衡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应单一定位于人物是否突出,情节是否动人等,以此去批评另一脉情境化的作品势必导致跨元批评。与会者还从创作和批评两个层面对文学形象问题进行了研讨。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我们相当一些作家还是关注现实、关注历史的,并奉献出了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作品。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很多作家的创作还缺乏对所表现的人物的讯息驿站,长期观察、分析和研究,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把握以及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对作品也不再精雕细刻。作家为什么而写,怎样去写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文学的低谷是与批评有关的,批评的空洞和炒作无法正确阐释文学事实,常常却歪曲或掩盖了许多东西。有的学者还提出,应当倡导政治经济学、美学批评,否则文学仍会处于一种粗糙、浮躁的状态。
此外,有的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有的专家还指出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自然”形象的崛起也值得注意,并期望写“自然”的大师出现。
在学术研讨的过程中,与会者更清醒地认识到,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的文学必须面对、必须消化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大家一致认为,中国21世纪的文学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
在研讨会即将结束时,有的学者再次着重指出,我们的文学应该同人民的命运,同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文学的最深的根是在工人、农民、士兵那里;我们也应当大声疾呼:拯救中国的文学精神.=,这些意见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共。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