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作者:毛晋华来源:原创日期:2013-09-05人气:11644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大传播载体,好莱坞电影既是现代文明和生活的一部分,又是美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好莱坞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无论是《虎胆龙威》中的纽约警察,还是《勇敢的心》中的爱尔兰斗士,再到《角斗士》中的罗马将军,都是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经典角色。
一、个人英雄主义
根据字典的解释,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需的巨大努力而成为个别人的性格本质,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一般来说,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1]
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原因
(一)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原因
美国最早是由一批因在英国受到宗教、政治及阶级迫害而逃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所建立。英国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及贵族阶层的特权压迫,使得美国的开拓者们立意追求平等及个人自由。在他们所建立的这个“理想国度”中,他们坚信“上帝面前,人人受造而平等”。人们追求一种完美的、纯粹化的自由。这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正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萌芽的土壤。加上新移民对未知环境的不确定性的防卫心理,对于英雄出现的期待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理诉求。后来的“西进运动”为个人自由提供了更深更广袤的土壤,人们体会到了个人自由的可贵与价值,继而更加坚定了这一信仰。
(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原因
作为整个西方价值观的两大来源之一,古希腊文化对美国核心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被美国文化认为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化身,是当个人自由被束缚、个人利益遭到损害,对权威、灾难的抗争。加上美国的开拓者们坚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因此有能力、有责任来救赎世界。当形势需要英雄时,英雄便应运而生。
(三)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原因
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一向将自己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的绝对力量。因此在诸多国际事务上,美国也以一副孤胆英雄的姿态出现。由于经济优势及跟随而来的政治优势,美国往往能取得诸多事物的控制权,这也反之强化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同时,许多国家对美国多方面的模仿,也进一步将美国推上了“世界英雄”的位置。在这一国际环境下,美国正努力在各个方面推行它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三、好莱坞电影对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好莱坞英雄电影是对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西方普世价值观认为,家庭是男人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领地。这点从英文单词woman即可看出。wo-词缀意味着“从……中来”,因此woman意味着女人是从男人中来。这也印证了《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记载。因此,英雄往往最初只是个平凡人,但在家庭受到毁灭性打击后,愤而反抗,在为家人而战的同时,完成自身社会价值与人性胜利的实现。这一英雄模式在好莱坞英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1988年——《虎胆龙威1》
影片描写纽约警察约翰·麦卡伦到加州陪妻子过圣诞节,不巧妻子所在的大楼被一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有一位精明首领的匪徒控制,妻子亦被劫持。为了救出妻子,约翰在向当地警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孤身与匪徒周旋于封闭的大楼中,并最终大获全胜。影片为了塑造孤胆英雄的形象,刻意设计了一群自高自大、无能且愚蠢的当地警察和联邦特工。由于他们无法提供援助,男主角不得不只身犯险,以寡敌众。最终靠着一只无线电对讲机和自身的机智勇敢,男主角不仅救出了妻子,和妻子重归于好,还将匪徒尽数消灭。影片情节线索的设计颇值得玩味。首先,事发地不是男主角的工作职责范围,其次,男主角是在向当地警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挺身而出,因此没有任何作秀的嫌疑。一个男人竭尽全力救助自己的家人,这在西方价值观中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约翰救自己的妻子可以看作是实现自身的“小我”。但对面的这群匪徒不仅威胁到妻子的人身安全,更是威胁到整幢大楼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可谓是“社会公敌”,因此约翰将匪徒杀死也是实现了作为一名公民、一名警察的“大我”。一名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由于个人原因消灭了“国家的敌人”,正是将“小我”与“大我”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此时,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二)1994年——《真实的谎言》
影片描写向妻子隐瞒身份的特工哈里和妻子一起陷入了名叫“赤色圣战”的恐怖组织的挟持。身份暴露后,妻子大感意外,同时对平淡的生活重新燃起激情。而恐怖分子则逼迫哈里为他们作证,证明他们已经拥有足以摧毁城市的核弹头。哈里带妻子炸毁了匪徒的基地并奋力外逃,无奈妻子被重新抓回。哈里在同事的帮助下,救出妻子的同时破坏了恐怖分子的作战计划。行将结束时又出现意外:哈里的女儿被匪徒绑架。这次哈里只身前往,凭借不甚娴熟的飞机驾驶技术,救回女儿的同时,消灭了匪首。原本叛逆的女儿、出轨的妻子,在意识到哈里的真实身份和能力与魅力后,又恢复了温暖的家庭生活。影片中,哈里救出妻子、女儿的这一“小我”与消灭威胁国家安全的恐怖分子这一“大我”实现了高度统一,体现了崇尚个人魅力与能力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三)1995年——《勇敢的心》
影片描写一心想过安宁的家庭生活的爱尔兰青年华莱士,在新婚妻子被英军逼奸不成、继而杀害后,毅然走上反抗英军之路,并在战斗中凭借杰出的指挥能力与头脑,成为爱尔兰军队的首领。正是华莱士的个人能力使爱尔兰军队取得节节胜利。但由于同盟军的背叛,华莱士最终被英军俘获并杀害。而影片末尾的那一句“Freedom!”让这位英雄虽死犹荣。影片情节的铺陈刻意安排了巨大的转折,即华莱士新婚妻子的死亡。在西方价值体系中,妻子和孩子是一个男人的最后底线。虽然女权主义运动已开展多年,但由来已久的主流思想还是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安于小生活的男人,在家庭被剥夺后,就已经丧失了一切。所以华莱士的义无反顾、拼死奋战就显得既震撼人心,又理所当然。影片末尾华莱士临死之际看到妻子的那份幻觉,意味着他又可以回归家庭,与妻子相守。表面看来华莱士不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因为他并没有实现爱尔兰的独立,但他至死也不更改的那一句“Freedom!”实则已经在精神上使他成为一位无上的英雄。正是他的这一句“Freedom!”,鼓励了其他爱尔兰人继续斗争,直至胜利。
(四)1997年——《空军一号》
影片描写美国总统詹姆斯·马歇尔在莫斯科发表反恐演说后,所乘坐的专机“空军一号”被恐怖分子劫持,以定期杀害人质为手段,要挟美国副总统释放哈萨克斯坦总统。军人出身的总统放弃独自逃生的机会,依然留在飞机上与匪徒殊死搏斗,力图解救被挟持的妻子、女儿和幕僚,继而夺回飞机。最终,总统取得胜利。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诠释最为完美的一部。詹姆斯·马歇尔总统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同时具有四重身份:军人、总统、丈夫和父亲。无论从哪个身份角度出发,他都需要孤身犯险,力挫群敌。最终的胜利使他同时拥有了国家和个人双重价值的实现,既维持了国际和平,保全了美国的大国形象,又挽救了家人的性命。总统的胜利满足了美国人民对于英雄的渴望,即当危机出现时,就会有英雄出现在身边。
(五)2000年——《角斗士》
影片讲述罗马帝国的老皇帝对外宣称他希望立罗马军队里最有威望的将军马克西姆斯为自己皇位的继承人,以带领罗马帝国走上共和道路。这一表态立即引起了王子卡默多斯的强烈不满。权欲熏心的王子竟然弑父篡位,并下令杀死马克西姆斯。马克西姆斯潜逃埋名,却发现妻子和儿子已被新国王杀死并将尸体烧焦。愤怒的马克西姆被迫成为竞技场里用性命的搏杀来娱乐观众的角斗士。他本身丰富的作战经验使他逐步成为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角斗士之一。为了向剥夺自己自由和家庭幸福的邪恶的卡默多斯复仇,马克西姆斯开始用自己的声名和角斗技术引导罗马的人民起来推翻暴君。卡默多斯终于发觉了马克西姆斯向他发起的挑战,决定与马克西姆斯展开一场一对一的生死角斗。虽然最终马克西姆受伤而亡,但他已在公众面前揭穿国王伪善的面具,使国王丧失了民心。
影片的几处情节高度体现了美国乃至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1)战斗胜利后,老皇帝问马克西姆要什么赏赐时,马克西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准许他回家。家庭是西方男人最后的回归。在完成为国尽忠的职责后,马克西姆所求的只是家庭的完满与幸福;(2)妻儿的悲惨遭遇是马克西姆誓死反抗新皇的根本原因,因为剥夺了他的家庭就是剥夺了他的全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使马克西姆支撑到了最后一刻;(3)马克西姆在罗马斗兽场与新皇一对一的决斗,既是为了报一己之私仇,也是为被儿子所杀的老皇帝报仇,更是为了在公众面前揭下新皇伪善的面具,以促使罗马更快地走入共和体制;(4)马克西姆临死前出现幻觉,又回到了家乡,摸到了田地里成熟的麦穗,看到妻子和儿子站在家门口等他,面带笑容。在美国主流价值观中,一个男人功成名就后最终的回归,依然是家庭和田地。这点也可以从美国历任总统卸任后的生活看出来。
四、结 语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产生既有其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其经济政治原因。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承载了宣传这一价值观的任务。好莱坞英雄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很高,也反映了受众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其核心在于将个人理想与英雄主义完美重合。好莱坞英雄电影就是要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重合的两者,在电影中实现完美结合,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实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影响。
〖HJ1.6mm〗[参考文献]
[1] 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01).
[2] 胡立新,方拥军.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文艺争鸣,2006(04).
[3] 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学院学报,2009(01).
[4] 张在钊.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传统[J].山花,2010(02).
[5] 刘莉.试论中美传统文化对影视文化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一、个人英雄主义
根据字典的解释,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需的巨大努力而成为个别人的性格本质,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一般来说,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1]
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原因
(一)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原因
美国最早是由一批因在英国受到宗教、政治及阶级迫害而逃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所建立。英国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及贵族阶层的特权压迫,使得美国的开拓者们立意追求平等及个人自由。在他们所建立的这个“理想国度”中,他们坚信“上帝面前,人人受造而平等”。人们追求一种完美的、纯粹化的自由。这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正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萌芽的土壤。加上新移民对未知环境的不确定性的防卫心理,对于英雄出现的期待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理诉求。后来的“西进运动”为个人自由提供了更深更广袤的土壤,人们体会到了个人自由的可贵与价值,继而更加坚定了这一信仰。
(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原因
作为整个西方价值观的两大来源之一,古希腊文化对美国核心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被美国文化认为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化身,是当个人自由被束缚、个人利益遭到损害,对权威、灾难的抗争。加上美国的开拓者们坚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因此有能力、有责任来救赎世界。当形势需要英雄时,英雄便应运而生。
(三)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原因
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一向将自己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的绝对力量。因此在诸多国际事务上,美国也以一副孤胆英雄的姿态出现。由于经济优势及跟随而来的政治优势,美国往往能取得诸多事物的控制权,这也反之强化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同时,许多国家对美国多方面的模仿,也进一步将美国推上了“世界英雄”的位置。在这一国际环境下,美国正努力在各个方面推行它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三、好莱坞电影对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好莱坞英雄电影是对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西方普世价值观认为,家庭是男人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领地。这点从英文单词woman即可看出。wo-词缀意味着“从……中来”,因此woman意味着女人是从男人中来。这也印证了《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记载。因此,英雄往往最初只是个平凡人,但在家庭受到毁灭性打击后,愤而反抗,在为家人而战的同时,完成自身社会价值与人性胜利的实现。这一英雄模式在好莱坞英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1988年——《虎胆龙威1》
影片描写纽约警察约翰·麦卡伦到加州陪妻子过圣诞节,不巧妻子所在的大楼被一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有一位精明首领的匪徒控制,妻子亦被劫持。为了救出妻子,约翰在向当地警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孤身与匪徒周旋于封闭的大楼中,并最终大获全胜。影片为了塑造孤胆英雄的形象,刻意设计了一群自高自大、无能且愚蠢的当地警察和联邦特工。由于他们无法提供援助,男主角不得不只身犯险,以寡敌众。最终靠着一只无线电对讲机和自身的机智勇敢,男主角不仅救出了妻子,和妻子重归于好,还将匪徒尽数消灭。影片情节线索的设计颇值得玩味。首先,事发地不是男主角的工作职责范围,其次,男主角是在向当地警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挺身而出,因此没有任何作秀的嫌疑。一个男人竭尽全力救助自己的家人,这在西方价值观中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约翰救自己的妻子可以看作是实现自身的“小我”。但对面的这群匪徒不仅威胁到妻子的人身安全,更是威胁到整幢大楼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可谓是“社会公敌”,因此约翰将匪徒杀死也是实现了作为一名公民、一名警察的“大我”。一名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由于个人原因消灭了“国家的敌人”,正是将“小我”与“大我”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此时,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二)1994年——《真实的谎言》
影片描写向妻子隐瞒身份的特工哈里和妻子一起陷入了名叫“赤色圣战”的恐怖组织的挟持。身份暴露后,妻子大感意外,同时对平淡的生活重新燃起激情。而恐怖分子则逼迫哈里为他们作证,证明他们已经拥有足以摧毁城市的核弹头。哈里带妻子炸毁了匪徒的基地并奋力外逃,无奈妻子被重新抓回。哈里在同事的帮助下,救出妻子的同时破坏了恐怖分子的作战计划。行将结束时又出现意外:哈里的女儿被匪徒绑架。这次哈里只身前往,凭借不甚娴熟的飞机驾驶技术,救回女儿的同时,消灭了匪首。原本叛逆的女儿、出轨的妻子,在意识到哈里的真实身份和能力与魅力后,又恢复了温暖的家庭生活。影片中,哈里救出妻子、女儿的这一“小我”与消灭威胁国家安全的恐怖分子这一“大我”实现了高度统一,体现了崇尚个人魅力与能力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三)1995年——《勇敢的心》
影片描写一心想过安宁的家庭生活的爱尔兰青年华莱士,在新婚妻子被英军逼奸不成、继而杀害后,毅然走上反抗英军之路,并在战斗中凭借杰出的指挥能力与头脑,成为爱尔兰军队的首领。正是华莱士的个人能力使爱尔兰军队取得节节胜利。但由于同盟军的背叛,华莱士最终被英军俘获并杀害。而影片末尾的那一句“Freedom!”让这位英雄虽死犹荣。影片情节的铺陈刻意安排了巨大的转折,即华莱士新婚妻子的死亡。在西方价值体系中,妻子和孩子是一个男人的最后底线。虽然女权主义运动已开展多年,但由来已久的主流思想还是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安于小生活的男人,在家庭被剥夺后,就已经丧失了一切。所以华莱士的义无反顾、拼死奋战就显得既震撼人心,又理所当然。影片末尾华莱士临死之际看到妻子的那份幻觉,意味着他又可以回归家庭,与妻子相守。表面看来华莱士不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因为他并没有实现爱尔兰的独立,但他至死也不更改的那一句“Freedom!”实则已经在精神上使他成为一位无上的英雄。正是他的这一句“Freedom!”,鼓励了其他爱尔兰人继续斗争,直至胜利。
(四)1997年——《空军一号》
影片描写美国总统詹姆斯·马歇尔在莫斯科发表反恐演说后,所乘坐的专机“空军一号”被恐怖分子劫持,以定期杀害人质为手段,要挟美国副总统释放哈萨克斯坦总统。军人出身的总统放弃独自逃生的机会,依然留在飞机上与匪徒殊死搏斗,力图解救被挟持的妻子、女儿和幕僚,继而夺回飞机。最终,总统取得胜利。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诠释最为完美的一部。詹姆斯·马歇尔总统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同时具有四重身份:军人、总统、丈夫和父亲。无论从哪个身份角度出发,他都需要孤身犯险,力挫群敌。最终的胜利使他同时拥有了国家和个人双重价值的实现,既维持了国际和平,保全了美国的大国形象,又挽救了家人的性命。总统的胜利满足了美国人民对于英雄的渴望,即当危机出现时,就会有英雄出现在身边。
(五)2000年——《角斗士》
影片讲述罗马帝国的老皇帝对外宣称他希望立罗马军队里最有威望的将军马克西姆斯为自己皇位的继承人,以带领罗马帝国走上共和道路。这一表态立即引起了王子卡默多斯的强烈不满。权欲熏心的王子竟然弑父篡位,并下令杀死马克西姆斯。马克西姆斯潜逃埋名,却发现妻子和儿子已被新国王杀死并将尸体烧焦。愤怒的马克西姆被迫成为竞技场里用性命的搏杀来娱乐观众的角斗士。他本身丰富的作战经验使他逐步成为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角斗士之一。为了向剥夺自己自由和家庭幸福的邪恶的卡默多斯复仇,马克西姆斯开始用自己的声名和角斗技术引导罗马的人民起来推翻暴君。卡默多斯终于发觉了马克西姆斯向他发起的挑战,决定与马克西姆斯展开一场一对一的生死角斗。虽然最终马克西姆受伤而亡,但他已在公众面前揭穿国王伪善的面具,使国王丧失了民心。
影片的几处情节高度体现了美国乃至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1)战斗胜利后,老皇帝问马克西姆要什么赏赐时,马克西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准许他回家。家庭是西方男人最后的回归。在完成为国尽忠的职责后,马克西姆所求的只是家庭的完满与幸福;(2)妻儿的悲惨遭遇是马克西姆誓死反抗新皇的根本原因,因为剥夺了他的家庭就是剥夺了他的全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使马克西姆支撑到了最后一刻;(3)马克西姆在罗马斗兽场与新皇一对一的决斗,既是为了报一己之私仇,也是为被儿子所杀的老皇帝报仇,更是为了在公众面前揭下新皇伪善的面具,以促使罗马更快地走入共和体制;(4)马克西姆临死前出现幻觉,又回到了家乡,摸到了田地里成熟的麦穗,看到妻子和儿子站在家门口等他,面带笑容。在美国主流价值观中,一个男人功成名就后最终的回归,依然是家庭和田地。这点也可以从美国历任总统卸任后的生活看出来。
四、结 语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产生既有其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其经济政治原因。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承载了宣传这一价值观的任务。好莱坞英雄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很高,也反映了受众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其核心在于将个人理想与英雄主义完美重合。好莱坞英雄电影就是要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重合的两者,在电影中实现完美结合,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实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影响。
〖HJ1.6mm〗[参考文献]
[1] 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01).
[2] 胡立新,方拥军.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文艺争鸣,2006(04).
[3] 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学院学报,2009(01).
[4] 张在钊.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传统[J].山花,2010(02).
[5] 刘莉.试论中美传统文化对影视文化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