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漫画改编电影的策略——电影文学
作者:田龙过、常文静来源:原创日期:2013-09-07人气:1820
漫画公司 美国漫画传奇巨头MARVEL(神奇)漫画公司始建于1939年。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旗下已经聚集了蜘蛛侠、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等5 000多名漫画英雄。不同于其他漫画公司旗下英雄形象的“高大全”(如DC公司的超人、蝙蝠侠),神奇漫画公司笔下的各位英雄无论从生活经历还是性格上都更趋近于我们普通人,钢铁侠的桀骜不驯,蜘蛛侠的邻家男孩形象,绿巨人的“纠结”心路,每一位人前显赫的超级英雄私底下都有属于自己的缺陷和问题。这种“特殊”的形象设计让神奇公司的漫画“品牌”们更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从而这种“人性化”的品牌形象优势被神奇公司顺理成章地利用到了其电影改编中。所以,虽然《绿巨人》系列、《钢铁侠》系列、《神奇四侠》系列的上档时间都晚于其他竞争公司(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上映的《超人》和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映的《蝙蝠侠》系列),但是神奇公司的每一部漫画被改编成电影后基本都在票房和口碑上实现了“双丰收”。时至2012年5月,随着引起“全球疯狂”的《复仇者联盟》火爆上映,更是让业界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神奇漫画公司。
一、神奇公司与其独具特色的“人性化”英雄形象品牌 “超级英雄”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产物,对于美国人来说,超级英雄的象征意义就如同白头雕和星条旗,与爵士乐和钢管舞一样,都是处于苦难之中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1]所以才有了二战时期“美国队长”等英雄漫画形象的应运而生和在北美大陆的火爆追捧。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漫画书还是大银幕上,地球人民,尤其是美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遭受着各种水深火热,一代又一代的被超级英雄们拯救。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超级英雄情结。就像中国人在20世纪迷恋“高大全”的“李向阳”和“杨子荣”等完美的革命英雄形象一样,20世纪的美国人民同样对超人和蝙蝠侠等能力超群、性格完美的英雄形象无限痴迷,这也让超人和蝙蝠侠的摇篮——向来以“生产”完美超级英雄的DC公司,坐稳了20世纪美国动漫市场的霸主地位。但是随着无数完美英雄的大批量出现,受众逐渐对“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形象感到了“审美疲劳”,力大无穷、跑过光速、家财万贯这些元素除了让漫画迷们感到刺激之外,也令人渐渐感到一丝虚假和不切实际。这时,对于“更真实”的英雄形象的渴求,成为众多漫画迷们的心声。而此时,神奇公司的各位超级英雄,逐渐进入了北美人民的视线。
神奇公司和DC公司作为百年美国漫画市场两个最主要的供应商,都建立了自己庞大的“英雄帝国”。神奇公司在早期发展中,与传统美漫一样以塑造正义的超能力英雄为故事主角,然而又与竞争对手DC公司所不一样的便是其对英雄形象的“平民化”塑造。神奇公司的英雄人物们基本各个一生都致力于对自己拥有超能力的无奈又肯定之中;不同于DC公司旗下英雄人物都完美的几乎诸神的存在,每一位英雄大都恪守着道德信条,堪为“少年楷模”;神奇公司里的每个英雄人物几乎都不完美,并有性格问题,都在因为各种原因和自己作斗争:得到超能力反而背负无尽压力甚至负罪感(如蜘蛛侠、神奇四侠等),拥有超能力却无法得到认同(如美国队长),被动获得超能力造成生存困扰(如绿巨人);神奇公司里除了钢铁侠这个才貌双全的富家公子之外,几乎每一位当家英雄都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他们是地球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英雄,而在内心却都渴望做最平常的一个普通人。这种“纠结”的英雄性格设计立刻让神奇公司的英雄人物们更加的立体和丰满,让神奇公司的每个角色更扎根于现实,他们在逆境中仍坚持不懈,赢得了读者的欣赏,从而在商业上的优势快速体现出来,神奇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销量大增,坐稳了与DC公司平分美漫市场的地位。
二、神奇公司在品牌营销上的策略——成功的电影改编策略 神奇公司在漫画行业业绩始终略逊于全美惟一的竞争对手DC公司,无论是传统的英雄诞生模式还是“英雄联盟”的故事模式,DC公司都早于神奇公司。尽管多年来《复仇者联盟》始终在人气上不敌《正义联盟》,但是在漫画改编电影方面,神奇公司却完胜了DC公司。主要得益于其出色的几项漫画改编电影策略,才使得当下神奇公司在电影界的蒸蒸日上。
(一)系统的各个超级英雄电影制作时间编排
DC漫画改编成电影的一系列作品中,最具代表的当属《蝙蝠侠前传》系列,但与其说是漫画改编电影,不如说是洋溢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版的反超级英雄大片。反观神奇公司,尽管没有超人、蝙蝠侠这种长期占据着全美最喜爱漫画人物头名的角色,却按部就班,细致而大踏步地运作着《复仇者联盟》。2005年启动制作计划,2008年开始针对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单个人物进行创作。2008年在神奇漫画人气榜都排不到前五的《钢铁侠》一飞冲天,为《复仇者联盟》的诞生打好了地基,之后伴随着《绿巨人》《雷神》《美国队长》的先后亮相,“线索式人物”——“独眼侠”尼克·弗瑞和科尔森特工将整个单个故事连接,终于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纵观影史百年,从来没有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为了一部商业大片,可以耐心而细致的放如此长线。反观DC公司,从08年才启动“正义联盟”制作计划,然后又急功近利地打算找一群新人直接拍摄,如此的仓促和草率,终于导致了该片的制作流产。所以说,系统化的各个超级英雄电影时间安排,除了让我们看到了神奇公司试图改变整个超级英雄电影格局的野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严谨而缜密的思想策略和对待影迷认真专业的态度。
(二)史诗般的人物间角色关系构造
如果说通过系统的时间线将各位英雄完美打造,并逐个粉墨登场,这是神奇公司漫画改编电影这棵大树的表皮主干的话,那么搭建在叙事内部史诗般的人物间角色关系构造,则称得上是将整个神奇公司的漫画从人物出身到故事背景全面交融以致整体盘活的内部经脉了。将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超级英雄的人生在时间纵向的发展或者时空横向的蔓延下延伸,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构成着观众意想不到的因果关系。如早在二战时期便已成名立万的美国队长,竟然就是新世纪富家公子钢铁侠的父亲与另一位著名教授的“血清实验作品”;美国队长手中的标志性武器盾牌也是钢铁侠的父亲当年为他制作的。史上最著名的变种人——“金刚狼”竟曾经是美国队长二战时期的战友。这种深层次的人物关系设置不仅让影迷时常“碰巧”在某一部超级英雄的个人电影里看到另一位超级英雄的“友情客串”,更重要的是令神奇公司的5 000多位超级英雄的出身更像一部完整的史诗神话。
(三)“冲突化”的英雄联盟团队形象
团队精神永远是美国人强调的处事原则之一。因此DC公司将各位拥有完美人格的超级英雄们聚集在一起,便促成了和谐的“正义联盟”。而神奇公司的“复仇者联盟”,听其名字就知道未必是个规范的组织。各个自我内心纠结的英雄们聚集在了一起,汇聚的不只是超能力还有与之而来的各种矛盾。在《复仇者联盟》漫画中,因为意见不同,联盟里的超级英雄们还曾爆发过内战,不但英雄死伤无数,还毁了大半个纽约城。这种“冲突化”的英雄联盟或许一点也不会让漫画中的美国政府省心,但是这种充满冲突的故事结构,却让现实中的神奇公司大获其利。作为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漫画迷们,观看“关公战秦琼”的乐趣将远远大于各位英雄齐心合力老老实实地打怪兽。因此,这种心理攻势成为神奇公司漫画改编电影策略的改编优势:《复仇者联盟》导演乔斯·韦登深知电影的核心是冲突,“复仇者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失调的团队,每个英雄都以自己的方式与队伍有着隔离,韦登正是抓住了这个缺口,延展影片真正的冲突核心,从而形成前所未有的角色大乱斗,冲突构成了戏剧的张力,冲突也成为电影《复》最具诱惑力的关键词。
三、《复仇者联盟》和神奇公司品牌营销策略对电影工业的影响
在《复仇者联盟》上映之前,业内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模式始终是从其获得能力的起源讲起,然后当事人面对全新身份的适应过程,到最终接受身份完成自我牺牲,例如《蜘蛛侠》系列。但是伴随着《复仇者联盟》的上映,神奇公司和它的《复仇者联盟》,却完全可以开始为电影界建立一个全新的盈利制作模式:即将几部独立的卖座商业大片组合成一部“巨无霸”式大片,需要的元素也只是几个线索式人物与几个片尾彩蛋。神奇公司打造的《复仇者联盟》在保留了原漫画简单快乐的属性基础上,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构成了对超级英雄漫画和电影本身的一种回归:最常规的任务要求(保护地球,保护人类)、最鲜明的独立角色,最简单而粗暴的聚众斗殴——就像金庸武侠小说笔下的“华山论剑”,所有武林高手齐聚一堂,奉献一场大招尽施的生死决斗。简单明快,豪华奢侈。这种简单却新颖的电影制作模式,为电影工业提供了另一种盈利可能。所以说,《复仇者联盟》成功的品牌营销效应,不仅成就了神奇公司,更为电影工业开启了漫画改编电影的一种全新而简单的工业模式。
四、结 语
很多人将电影《复仇者联盟》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意外”成功归结于其强大的“影星聚集效应”和“3D视觉特效”两方面。但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人性化”的英雄形象设置及成功的电影改编策略使神奇公司从2002年《绿巨人》的上映开始,便一步步地运筹着关于《复仇者联盟》的诞生。《复仇者联盟》的成功,其制作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国人借鉴和学习的方面:首先打造出成功的个体形象品牌,然后将几个成功的个体品牌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品牌再度推出,只要运作得当,其优势和影响力都是翻倍增长的。2012年的夏天,《复仇者联盟》和神奇漫画公司为美国同僚上了一节“1+1大于2”的课,而这门课,同样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从业者们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一、神奇公司与其独具特色的“人性化”英雄形象品牌 “超级英雄”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产物,对于美国人来说,超级英雄的象征意义就如同白头雕和星条旗,与爵士乐和钢管舞一样,都是处于苦难之中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1]所以才有了二战时期“美国队长”等英雄漫画形象的应运而生和在北美大陆的火爆追捧。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漫画书还是大银幕上,地球人民,尤其是美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遭受着各种水深火热,一代又一代的被超级英雄们拯救。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超级英雄情结。就像中国人在20世纪迷恋“高大全”的“李向阳”和“杨子荣”等完美的革命英雄形象一样,20世纪的美国人民同样对超人和蝙蝠侠等能力超群、性格完美的英雄形象无限痴迷,这也让超人和蝙蝠侠的摇篮——向来以“生产”完美超级英雄的DC公司,坐稳了20世纪美国动漫市场的霸主地位。但是随着无数完美英雄的大批量出现,受众逐渐对“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形象感到了“审美疲劳”,力大无穷、跑过光速、家财万贯这些元素除了让漫画迷们感到刺激之外,也令人渐渐感到一丝虚假和不切实际。这时,对于“更真实”的英雄形象的渴求,成为众多漫画迷们的心声。而此时,神奇公司的各位超级英雄,逐渐进入了北美人民的视线。
神奇公司和DC公司作为百年美国漫画市场两个最主要的供应商,都建立了自己庞大的“英雄帝国”。神奇公司在早期发展中,与传统美漫一样以塑造正义的超能力英雄为故事主角,然而又与竞争对手DC公司所不一样的便是其对英雄形象的“平民化”塑造。神奇公司的英雄人物们基本各个一生都致力于对自己拥有超能力的无奈又肯定之中;不同于DC公司旗下英雄人物都完美的几乎诸神的存在,每一位英雄大都恪守着道德信条,堪为“少年楷模”;神奇公司里的每个英雄人物几乎都不完美,并有性格问题,都在因为各种原因和自己作斗争:得到超能力反而背负无尽压力甚至负罪感(如蜘蛛侠、神奇四侠等),拥有超能力却无法得到认同(如美国队长),被动获得超能力造成生存困扰(如绿巨人);神奇公司里除了钢铁侠这个才貌双全的富家公子之外,几乎每一位当家英雄都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他们是地球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英雄,而在内心却都渴望做最平常的一个普通人。这种“纠结”的英雄性格设计立刻让神奇公司的英雄人物们更加的立体和丰满,让神奇公司的每个角色更扎根于现实,他们在逆境中仍坚持不懈,赢得了读者的欣赏,从而在商业上的优势快速体现出来,神奇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销量大增,坐稳了与DC公司平分美漫市场的地位。
二、神奇公司在品牌营销上的策略——成功的电影改编策略 神奇公司在漫画行业业绩始终略逊于全美惟一的竞争对手DC公司,无论是传统的英雄诞生模式还是“英雄联盟”的故事模式,DC公司都早于神奇公司。尽管多年来《复仇者联盟》始终在人气上不敌《正义联盟》,但是在漫画改编电影方面,神奇公司却完胜了DC公司。主要得益于其出色的几项漫画改编电影策略,才使得当下神奇公司在电影界的蒸蒸日上。
(一)系统的各个超级英雄电影制作时间编排
DC漫画改编成电影的一系列作品中,最具代表的当属《蝙蝠侠前传》系列,但与其说是漫画改编电影,不如说是洋溢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版的反超级英雄大片。反观神奇公司,尽管没有超人、蝙蝠侠这种长期占据着全美最喜爱漫画人物头名的角色,却按部就班,细致而大踏步地运作着《复仇者联盟》。2005年启动制作计划,2008年开始针对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单个人物进行创作。2008年在神奇漫画人气榜都排不到前五的《钢铁侠》一飞冲天,为《复仇者联盟》的诞生打好了地基,之后伴随着《绿巨人》《雷神》《美国队长》的先后亮相,“线索式人物”——“独眼侠”尼克·弗瑞和科尔森特工将整个单个故事连接,终于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纵观影史百年,从来没有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为了一部商业大片,可以耐心而细致的放如此长线。反观DC公司,从08年才启动“正义联盟”制作计划,然后又急功近利地打算找一群新人直接拍摄,如此的仓促和草率,终于导致了该片的制作流产。所以说,系统化的各个超级英雄电影时间安排,除了让我们看到了神奇公司试图改变整个超级英雄电影格局的野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严谨而缜密的思想策略和对待影迷认真专业的态度。
(二)史诗般的人物间角色关系构造
如果说通过系统的时间线将各位英雄完美打造,并逐个粉墨登场,这是神奇公司漫画改编电影这棵大树的表皮主干的话,那么搭建在叙事内部史诗般的人物间角色关系构造,则称得上是将整个神奇公司的漫画从人物出身到故事背景全面交融以致整体盘活的内部经脉了。将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超级英雄的人生在时间纵向的发展或者时空横向的蔓延下延伸,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构成着观众意想不到的因果关系。如早在二战时期便已成名立万的美国队长,竟然就是新世纪富家公子钢铁侠的父亲与另一位著名教授的“血清实验作品”;美国队长手中的标志性武器盾牌也是钢铁侠的父亲当年为他制作的。史上最著名的变种人——“金刚狼”竟曾经是美国队长二战时期的战友。这种深层次的人物关系设置不仅让影迷时常“碰巧”在某一部超级英雄的个人电影里看到另一位超级英雄的“友情客串”,更重要的是令神奇公司的5 000多位超级英雄的出身更像一部完整的史诗神话。
(三)“冲突化”的英雄联盟团队形象
团队精神永远是美国人强调的处事原则之一。因此DC公司将各位拥有完美人格的超级英雄们聚集在一起,便促成了和谐的“正义联盟”。而神奇公司的“复仇者联盟”,听其名字就知道未必是个规范的组织。各个自我内心纠结的英雄们聚集在了一起,汇聚的不只是超能力还有与之而来的各种矛盾。在《复仇者联盟》漫画中,因为意见不同,联盟里的超级英雄们还曾爆发过内战,不但英雄死伤无数,还毁了大半个纽约城。这种“冲突化”的英雄联盟或许一点也不会让漫画中的美国政府省心,但是这种充满冲突的故事结构,却让现实中的神奇公司大获其利。作为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漫画迷们,观看“关公战秦琼”的乐趣将远远大于各位英雄齐心合力老老实实地打怪兽。因此,这种心理攻势成为神奇公司漫画改编电影策略的改编优势:《复仇者联盟》导演乔斯·韦登深知电影的核心是冲突,“复仇者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失调的团队,每个英雄都以自己的方式与队伍有着隔离,韦登正是抓住了这个缺口,延展影片真正的冲突核心,从而形成前所未有的角色大乱斗,冲突构成了戏剧的张力,冲突也成为电影《复》最具诱惑力的关键词。
三、《复仇者联盟》和神奇公司品牌营销策略对电影工业的影响
在《复仇者联盟》上映之前,业内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模式始终是从其获得能力的起源讲起,然后当事人面对全新身份的适应过程,到最终接受身份完成自我牺牲,例如《蜘蛛侠》系列。但是伴随着《复仇者联盟》的上映,神奇公司和它的《复仇者联盟》,却完全可以开始为电影界建立一个全新的盈利制作模式:即将几部独立的卖座商业大片组合成一部“巨无霸”式大片,需要的元素也只是几个线索式人物与几个片尾彩蛋。神奇公司打造的《复仇者联盟》在保留了原漫画简单快乐的属性基础上,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构成了对超级英雄漫画和电影本身的一种回归:最常规的任务要求(保护地球,保护人类)、最鲜明的独立角色,最简单而粗暴的聚众斗殴——就像金庸武侠小说笔下的“华山论剑”,所有武林高手齐聚一堂,奉献一场大招尽施的生死决斗。简单明快,豪华奢侈。这种简单却新颖的电影制作模式,为电影工业提供了另一种盈利可能。所以说,《复仇者联盟》成功的品牌营销效应,不仅成就了神奇公司,更为电影工业开启了漫画改编电影的一种全新而简单的工业模式。
四、结 语
很多人将电影《复仇者联盟》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意外”成功归结于其强大的“影星聚集效应”和“3D视觉特效”两方面。但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人性化”的英雄形象设置及成功的电影改编策略使神奇公司从2002年《绿巨人》的上映开始,便一步步地运筹着关于《复仇者联盟》的诞生。《复仇者联盟》的成功,其制作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国人借鉴和学习的方面:首先打造出成功的个体形象品牌,然后将几个成功的个体品牌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品牌再度推出,只要运作得当,其优势和影响力都是翻倍增长的。2012年的夏天,《复仇者联盟》和神奇漫画公司为美国同僚上了一节“1+1大于2”的课,而这门课,同样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从业者们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