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缪斯与死神:《钢琴家》音符的重量——电影文学

作者:王涌来源:原创日期:2013-09-12人气:976
 《钢琴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导演用直白的方式原状呈现了一位二战中的钢琴师悲惨的求生经历以及纳粹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屠戮,让我们的视听感官飞跃历史对那场浩劫获得新的感悟和体验。
一、真实苦难的呈现
在1939年,当德国入侵华沙时,波兰著名的钢琴家兼作曲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正在录制广播节目,当时现场直播的《C小调小夜曲》便悲剧性地成为波兰的自由之声。录音室被炸开后,电台现场的工作人员纷纷逃走,就剩下不愿离开的斯皮尔曼,轰炸持续不断,录音室的隔音玻璃全部被炸碎后,他才不得不逃走。此时的街道满是死尸,建筑被炸得面目全非,人们四散奔逃,空前绝后的二战在欧洲爆发了。
德国人对波兰的闪电战给犹太人带来了灭顶之灾。首先是经济上的打压,禁止犹太人使用2 000元以上的钞票。然后是行动受到管制。要求犹太人必须佩戴大卫星标志,对犹太人进出公共场所进行限制,并且只能居住在制定的集中区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犹太人斯皮尔曼和大提琴家朵罗塔在四处颠沛流离中相遇了,两个人当时的痛苦、无奈和无助是我们过着正常生活的人无法理解的,可以说这样的苦难对于不幸的犹太人来说还刚刚是个开始。
这部电影的导演波兰斯基遭遇了同样的厄运,他和家人一起被赶进了可怕的克拉科夫集中营,幸运的是他在父亲的帮助下悄悄逃出了集中营,过上了在乡村流浪的生活,要是没有那么多的好心人收养,他早就死了。他的童年生活就是不断逃亡,这样的经历表现在电影中就是不把大屠杀场面的描述作为重点,不着力去歌颂战斗英雄,而是把主人公所遭遇的悲惨经历直接呈现给了观众,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无助。
电影中的斯皮尓曼置身于战争的残酷中,目睹了周围犹太人的不幸遭遇,他们被驱逐,被剥夺一切权利、被屠杀,人间一切能够想象出的惨剧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电影的镜头是细致入微的,慢慢地、清晰地展现出钢琴家充满忧伤的脸,他的目光冷静地凝视着街上的死尸,无奈地审视着眨眼间便破碎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在战争中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影片中的许多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离死别的场面更是让人心酸。斯皮尔曼的父亲为人善良,却因为没有向高傲的德国兵致敬而被痛打耳光;在德国兵的淫威逼迫下,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还被要求唱歌跳舞,欢快的乐曲中伴着泪水;一个给集中营里偷送食物的孩子被活活打死了;因身体不便无法起身向德国兵敬礼的老人被从轮椅上拽起来活活摔死了;一位女士因为问了一句“带我去哪里啊”的话就被一枪打死了;一位怕孩子的哭声会招来德国人的母亲活活把孩子给闷死了……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场景连续不断出现在影片中,生命成为随意践踏的玩物,生命在战争中变得一文不值,尊严更是无从谈起。观众不忍再去看一幕幕凄惨的场景,同时也对导演的这种客观的写实手法感到吃惊,但是这样的效果完全和波兰斯基预想的一样——中性、低调、直白,单纯呈现事实,靠重构童年的记忆来客观反映那段不堪的历史,这样的手法更能抓住观众的心。
二、音乐的分量在生命的悲悯中获得无穷的感染力
如果电影只有死板的历史事实,那么《钢琴家》就只能算是一本惨痛历史的流水账了。但是导演波兰斯基的构思不可能仅仅是那么简单,他对《钢琴家》给予了厚望,他宣称要拍一部“生命中最重要的电影”。他的想法是用这部电影来使自己童年的痛苦回忆再现,并希望在二战题材的电影中,使自己的表现模式有所突破,用自己的电影向大家展示一个被忽略的主题:用希望取代仇恨,用音乐来唤起人们生存的力量。
当直面残酷的战争时,钢琴家斯皮尓曼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被迫无端承受着寒冷和饥饿。但是幸运的是他懂音乐,他受到许多人的尊重。人们可以冒着生命危险来全力地帮助他。这就是人性的光芒,也是对艺术的敬仰和喜爱。当他和家人置身于开往死亡营的火车时,一位以前完全瞧不起犹太人的警察把他推出了火车,于是他开始在华沙各处为求生而逃亡。期间,有许多善良的人给他食物,为他提供住所。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爱戴钢琴家,他们视钢琴家为波兰的宝贵财富,尽管当时他是一个无法给人表演的钢琴家。
斯皮尔曼在从一个栖身之地到另一个栖身之地转移的时候,他都能看到身边的死亡事件,他内心往往会出现无处可逃的感觉。是一个藏身处隔壁的德国女人的拙劣琴技,才让他想起了世界上还有音乐的存在。而他痴迷音乐又只能躲起来窥视对面的钢琴,这样的经历着实让人心酸不已。艺术和生命一样,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变得苍白无力,人们的生活中不再需要音乐了。当电影进行到只剩下20分钟时,出现了一个酷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这在那样的情节中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但是,就有这样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出现了,此时,艺术跨越了两个国家或是两个民族直接的仇恨的墙。当看到久未谋面的钢琴时,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钢琴家斯皮尓曼,急切地搓着手指。他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演奏当中,开头的陌生犹豫甚至是怀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激情四射,情感的激流奔放地流淌,琴声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憎恶和对自己痛苦经历的不堪回首。那个德国军官在仔细地倾听,他的象征战争权力的纳粹军帽就放在钢琴盖子上,音乐让他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思考和怀疑,但是他的困惑只能埋在心底。人们难以想象出,作为凶残的侵略者的一位纳粹军官,同样有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种在战争中被隐藏起来的良知一旦被启发,便会在心底酝酿出无穷的惶恐和不安。但是,当时的城市是充满废墟的战场,他和钢琴家一起在硝烟弥漫、人性错乱的废墟中沉醉了。两个敌对的民族用音乐建起了彼此了解对方的桥梁;音乐让两颗隔膜的心相通;音乐涤荡着波兰、德国以及全世界,所有一切在音乐里归于平静,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音乐的力量胜过了枪炮,战胜了霸道和强权。
三、活 着
在电影的开头,有这样的叙述:音乐是他生命之火的来源,生存则是他用音乐天赋创作出的乐曲。斯皮尓曼把音乐当作对抗战争的武器,当作进行征服和反征服的工具,可是活下去才是所有这一切的根本。波兰斯基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在极度残酷和压抑下出现的生存态度。求生的希望始终强烈地存在于生命中,表现出恶劣环境中的人面对死亡时,迸发出的惊人的潜力和不灭的意志,此时的音乐家依然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犹太民族在面临灭亡时的最后反击,是全人类对这次非正义战争的愤怒谴责。
对于生存和死亡,诗人布莱希特有过这样的描述:“生存成为意外/无常中的生命纯属侥幸,我能够生存至今/是因为有那么多死去的人——那么多的毁灭烘托着我这活着的幸运”,“惟最强者始能生存”。显然波兰斯基也同样感同身受,他懂得如何在炮火纷飞的战争中保存自己。所以他电影中的主人公斯皮尓曼在面对危险时,冷静、克制,悄悄地躲在藏身处的布帘后面,能够面对满目疮痍而克制内心的愤怒;能面对日夜思念的情人而压抑内心的强烈情感;波兰斯基让钢琴家孤独地在黑夜中穿行,身披黑夜行走在充满死亡的城市中;主人公除了默默窥探,就是默默忍受,虽然好像全世界仅剩下他一个活人,即使孤立在无边的废墟中,他依然选择坚强地活下去。他心中有个伟大的信念,那就是:坚强地活下去。残酷的现实让这位受人敬仰的艺术家沦落为衣食无依的流浪者和乞讨者。为了活命,他只能喝医院里无法饮用的脏水,吃一切能可以被吃的东西。他身体极度虚弱,时刻徘徊在死亡线上,由于营养不良,他瘦得可怕,眼睛深陷,面无血色。当他有机会可以洗澡的时候,便躺在浴缸里面不想出来,如此简单的画面能给观众带来深深的安慰,庆幸他在战乱中找到了难得的平静;战争结束了,他因为身穿德国兵的军大衣而差点丢了性命,人们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穿敌人的衣服时,他的回答是“我冷”,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足以让观众潸然落泪。
但是影片中的人物没有流泪,没有怨恨,甚至难以在他们身上看到愤怒,他们所想的只是要继续活着。犹太人做出的挣扎和反抗仅仅是为了生存,结果往往是因此而丧命。这样的环境中没有浪漫的言行,只能被迫选择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保证继续生存。新年到了,被残酷迫害的犹太苦力们一起唱起新年颂歌,虽然遭受了非人的压抑和折磨,他们的歌声依然高亢激昂,悲伤中带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当钟爱音乐的斯皮尓曼见到心爱的钢琴家,他内心的激动是难以控制的,但是他又不敢弄出任何的声音,他的手在键盘上跳动着,全心全意地演奏着一首无声的乐曲,肖邦的音乐在他的头脑里随着战争中的逃亡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但此时仍能够在纷乱中给他带入一个纯净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迎接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时,父亲用身上仅有的钱买来糖,分成六份给全家人吃,面对无法逃避的厄运,仍然不忘体验一下生命的快乐。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秘密和人类面临死亡时的宣誓。
战争结束后,1945年波兰在华沙的电台重新开始播音,斯皮尓曼终于又回到直播室工作了,他再次弹奏起心爱的钢琴,他的手指再次激情地去碰触被战争隔断了6年的琴键,弹奏起《C小调小夜曲》。琴声像涓涓的流水跨越了过去的所有,冲刷着满是伤痕的历史,让所有的伤痛得到平复,一切又重新开始。虽然战争中失去了许多,虽然好多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们仍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为了幸存的人们,也为了逝去的人们,他们多么希望残酷历史不再重演。
公刘的《沉思录》充满了深沉的回忆,里面这样说:“如果历史在这里沉思,我们又怎么能不沉思这段历史?”七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我们再次审视二战这段历史,我们仍然会惊诧不已。战争中的人是可怜的,人仅仅是一个柔弱的个体,个体无法对抗历史的巨轮,只能被这种巨大的力量带动着旋转,重大的历史事件无情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下,隐藏着许多的危机,《钢琴家》让我们对这些危机去思考,思考我们生活中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这部电影让我们不得不去对生存、死亡和战争等重大话题进行反复思考。同时,这样的思考也会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刘倩.从死亡的废墟中寻找人性的光芒——影片《钢琴家》的叙事模式分析 [J].青年作家,2010(11).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