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二胡音乐雅俗互补论
作者:乔建中来源:原创日期:2013-09-29人气:880
在中国,对文学、艺术的判别鉴定向来有雅-俗,雅乐-俗乐,雅文学-俗文学的传统。雅,即“正”,有合乎规范,典雅、高雅、文雅等意义。雅乐,即宫廷贵族所用的音乐(祭礼、出行、宴飨等),封建时代上层的音乐;俗,即风俗、习惯、习俗、民俗;俗乐,庶民大众之乐、民间音乐、社会下层的音乐。雅俗之乐,原本是指在两种环境、两种社会阶层之下,所形成的功能、场合、规模等不同的音乐,但由于受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雅乐被尊为正统、高级、庄严的音乐,俗乐被贬为非正统、不入流甚至低下的音乐。于是在审美判断上就形成了雅是高尚的,俗是平庸的。而事实是,自古至今都是俗文化养育、影响了所谓“雅文化”,俗文学为“雅文学”提供了清新、质朴的作风和多样的形式。诚如胡适所说:“我们的韵文史上,一切的花样都是从民间来的,三百篇中的国风、二南、小雅都是从民间来的。楚辞中的《九歌》,也是从民间来的,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都是从民间来的,词与曲子也都是从民间来的。这些都是文学上划时代的文学范本。……我们深信,民间歌唱最优美的作品往往有很灵巧的技术,很美丽的音节,很流畅漂亮的语言。可供近日新诗人的学习师法”(《歌谣周刊发刊词》,1936)。在他看来,没有国风、九歌、曲子词、变文讲唱等俗文学,就没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雅文学。同样,所有历代宫廷雅乐,无论宫廷乐工,还是宫廷乐曲,同样都是来自民间大众的俗乐。只不过得到宫廷乐师的加工改编而已。
因此,并非一切俗乐都低、都坏,一切雅乐都高、都好。它们从来就是相互吸收,特别是雅乐、雅文学对俗乐、俗文学的吸收、利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故,我们不能因二者的场合、功能不同,就贬俗捧雅、崇雅排俗。
本质上讲,某些被归为俗乐者,自有其非常典雅的品格。例如,阿炳的三首作品,谁可以说他不雅?谁能生硬地将它划为俗乐?又如大量吸收民间素材的独奏曲《一枝花》、《迷胡调》、《蓝花花叙事曲》、《江河水》、《赶集》、《河南小曲》、《湘江乐》等,是不是因为它们来自“俗乐”,就非要说它们是“俗乐”?
正是由于以上理由,在艺术审美准则上大家“约定俗成”地抬出了“雅俗共赏”这个普遍性审美标准。
我们曾在许多场合听到刘文金说,他要让自己的作品(当然包括二胡)雅俗共赏。要是自己的作品被称听众誉为“雅俗共赏”,他将深感欣慰。我赞赏他的这种随口而出但实际上是神圣庄严的创作追求。也许有人会说,这反映了刘文金的一种平民主义音乐思想而已,也可以说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表达。也许吧,但我有另外的理解。
首先,我以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作曲家,严肃的作曲家,他要面对广大听众,同时他也一定会面对历史。大众和历史并不矛盾,大众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历史包含的更广的社会内容。优秀的作品,不但会被当代听众接受、喜爱,它同样希望能被未来的听众接受、喜爱。这早已被大量事实证明,这里没必要举例。反面的例子却有很多,一时被当代听众接受、喜爱的音乐,等到那个时代一过,它就自然被淘汰,这样的例子也不用再举了。
那么,优秀之作为什么会超越时代,被历史保留?原因可能很多,但“雅俗共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一定是产生深远影响的基本因素。“雅俗共赏”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它能把深刻的思想、不破的真理、精湛的技艺、优美的形象、动听的旋律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文字、画面、音调、体态展现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一听一看就能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历久难忘。以此来判断我们前面所列举的刘文金的二胡作品,我认为他的很多作品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在处理主题思想与音乐逻辑结构的平衡,音乐语汇与音乐形象的平衡,技巧创新与音乐风格平衡上都达到高度融合的程度。而唯有这时候,“雅俗共赏”的追求才会自然进入听众的耳际和心灵的深处。
雅俗共赏,说出来容易,做到很难,它涉及创作,也关乎表演。古往今来,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表演艺术家,明确提出也好,默默实践也好,其实都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表演的终极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着。但,艺无止境,大家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这个目标!
祝愿刘文金,不断写出“下一部”“雅俗共赏”的新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更上层楼。
因此,并非一切俗乐都低、都坏,一切雅乐都高、都好。它们从来就是相互吸收,特别是雅乐、雅文学对俗乐、俗文学的吸收、利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故,我们不能因二者的场合、功能不同,就贬俗捧雅、崇雅排俗。
本质上讲,某些被归为俗乐者,自有其非常典雅的品格。例如,阿炳的三首作品,谁可以说他不雅?谁能生硬地将它划为俗乐?又如大量吸收民间素材的独奏曲《一枝花》、《迷胡调》、《蓝花花叙事曲》、《江河水》、《赶集》、《河南小曲》、《湘江乐》等,是不是因为它们来自“俗乐”,就非要说它们是“俗乐”?
正是由于以上理由,在艺术审美准则上大家“约定俗成”地抬出了“雅俗共赏”这个普遍性审美标准。
我们曾在许多场合听到刘文金说,他要让自己的作品(当然包括二胡)雅俗共赏。要是自己的作品被称听众誉为“雅俗共赏”,他将深感欣慰。我赞赏他的这种随口而出但实际上是神圣庄严的创作追求。也许有人会说,这反映了刘文金的一种平民主义音乐思想而已,也可以说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表达。也许吧,但我有另外的理解。
首先,我以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作曲家,严肃的作曲家,他要面对广大听众,同时他也一定会面对历史。大众和历史并不矛盾,大众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历史包含的更广的社会内容。优秀的作品,不但会被当代听众接受、喜爱,它同样希望能被未来的听众接受、喜爱。这早已被大量事实证明,这里没必要举例。反面的例子却有很多,一时被当代听众接受、喜爱的音乐,等到那个时代一过,它就自然被淘汰,这样的例子也不用再举了。
那么,优秀之作为什么会超越时代,被历史保留?原因可能很多,但“雅俗共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一定是产生深远影响的基本因素。“雅俗共赏”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它能把深刻的思想、不破的真理、精湛的技艺、优美的形象、动听的旋律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文字、画面、音调、体态展现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一听一看就能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历久难忘。以此来判断我们前面所列举的刘文金的二胡作品,我认为他的很多作品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在处理主题思想与音乐逻辑结构的平衡,音乐语汇与音乐形象的平衡,技巧创新与音乐风格平衡上都达到高度融合的程度。而唯有这时候,“雅俗共赏”的追求才会自然进入听众的耳际和心灵的深处。
雅俗共赏,说出来容易,做到很难,它涉及创作,也关乎表演。古往今来,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表演艺术家,明确提出也好,默默实践也好,其实都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表演的终极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着。但,艺无止境,大家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这个目标!
祝愿刘文金,不断写出“下一部”“雅俗共赏”的新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更上层楼。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