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呼唤中国经典绘画的回归
作者:孙龙超来源:原创日期:2013-10-23人气:756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会在学科定位上将本国最优秀的传统学科推到重要位置,以突出和宣扬其文化的民族性。有些国家对本国的传统优势学科,出台了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保护性政策。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不但很好地将本土的优秀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下来,同时也把其推荐和奉献给了全人类。
客观地说,“世界文化”应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二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二者缺一不可。目前的一些国际美展或美术教学活动中,西方美术作品仍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画作品仅是陪衬而已,更难有获得奖项的机会。西方国家文化在国际文化这一大舞台上大力运作,形成定式,使得东方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东方文化的边缘化弱化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919年以来,我国一些美术教育家借着新文化运动喊出了“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口号,对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这种影响的不断发展,不少人开始怀疑我国的传统经典绘画,甚至主张以西方写实来替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把中国画的衰弱归结于文人画的“逸气”和“抒情写意”,这无疑是极端的。文人画的逸气之风是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一种至高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这一精神才使得中国画笔墨与画家的内心产生了直接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不可被轻易否定和替代。
当今美术院校的专业美术考试科目均以西画(素描、色彩)为主,鲜有中国传统技法科目的测试。因此招收进来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极大增加了中国画教学难度,影响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审视目前我国美术院校的教学及考试,会产生很多疑问,当今世界文化大一统的环境下究竟是谁统一了谁?为何西方艺术生考试不考中文,而我国各级各类人才选拔考试(当然也包括艺术类考试)都必须考外语?著名画家陈丹青因反对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而辞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导师职务,其不能认同有才华的考生仅因外语和政治成绩差一些,而与光明的艺术前途失之交臂。这种西化的教学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上的缺失,已使中国画教学偏离了方向。笔者认为,中国画教学要坚持原有的艺术精神内涵,引入传统的中国经典教学内容,弘扬中国经典教学技法,把我国传统经典绘画艺术继承、发展、弘扬下去。这是我国艺术高校的历史使命。一位国学大师、国画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等)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我们的共识。
由于中西文化在观念上的不同,造成中西绘画表现方法和追求意趣上的差异。西方注重观察上的科学性,表现上的写实性;中国传统绘画在观察上侧重于主观感受,表现方法上侧重于写意。中国画中“写生”,不同于西画教学中对物(景)的“描摹”,画家根据所观察到的物象,按照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规律和方式加以解读,然后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皴、擦、点、染)。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高雅的精神追求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不要急于否定自己、迷失自我,要建立自信,学习好本国优秀经典文化艺术,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如果不注重对中国经典绘画的学习和研究,即便是看遍山川,亦不得“法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告诉我们,丢掉中国传统优秀的绘画语言法式,而一味去学习西方的“对景写生”,是难以画成中国画的,即便画,也会缺乏中国画所独有的神韵。
当今,中国画坛都在呼吁创新,怎样创新,如何创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中国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创新和改造,而是要对我国优秀传统经典绘画加以整理、继承和传播。有些中国画学生(也包括国画教师)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知之甚少,缺乏传统功力的积淀,把传统经典束之高阁,而急于追求个性的建立。个性不是一时灵感的标新立异,是必须要被大众认可的。真正好的个性语言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没有“笔笔是古人”,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和延展,“笔笔是自己”就没有了根基,别人无法认可,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创作中,只有一笔古人,才会有一笔自己,“笔笔是古人”才会“笔笔是自己”。
一、目前各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课过于重视外语,轻视国学
一些艺术考生文化素质差,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书法课程不够重视,在作画时不懂得书法用笔、以书入画,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很多高校学生学习外语积极性高于学习专业课,入校后首先关注的是外语能否过关,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拿到学位证、能否考上研究生,而把中国经典文化的学习放到了次要位置。于是出现了一个怪象,那就是艺术院校的研究生相比之下可称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低素质的中国画专业人才。而另一景象是:一些没有艺术天赋,但外语成绩好的学生考上了艺术类研究生,而真正有艺术天赋的学子却被拒之门外。有人曾悲观地说:“当今社会再也出现不了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中国画艺术大师了。”笔者每每想到此,心中总有一种深深的不安。
(二)书法教学的缺失,造成中国经典绘画教学难得其法
1919年以来,美术的革新浪潮造成了学生在中国画学习上对经典绘画临摹的忽视。由于其不懂以书入画的精髓,因此,在临摹中国经典绘画时不得要领,难摹到位。其实,临摹经典不仅是临摹经典的形式,更是临摹经典的用笔用墨。这种经典的用笔用墨是离不开书法的,毛笔是我们特有的书画工具,中国传统绘画是“书写”出来的,并非仅仅是“画”出来的,是“写意”而非“画意”。
(三)过分强调西化教学法,弱化了中式教法
西化教学固然有其优点,是对中国画教学的补充和启发。但过分强调西化教学,甚至以此来否定中化教学是不可取的。19世纪西方很多艺术大师(如梵高、马蒂斯等)对东方艺术经典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吸取了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之法,追求“意象造型”,从而成就了印象派绘画的一大特色。但是,其在吸收东方绘画经典之法的同时并没有丢弃西方绘画之风尚。所以说,绘画中的中西结合应相互交融、取长补短,要把握好分寸,不可迷失自我。陈绶祥在《国画讲义》中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中国的。”同样,越是国画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国画的。
(四)高校中国画教学内容中中国经典绘画理论严重缺失
中国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实践性教学及笔墨技法的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艺术是人类美术史上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并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从艺术行为到艺术形式再到技法表现,涉及艺术形式美学和视觉心理学的多方面,有着高层次的、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很早就已形成,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精华,更是经典内容。如果中国画教学中只注重实践性教学,既使技法再娴熟,也只能算学到皮毛,最多也就称得上一个“手艺人”,而绝非艺术家。由此可见,中国经典绘画理论的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几点建议
(一)把好招生关
从源头上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可考虑加试中国画经典理论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
(二)加强理论教学
在文化课教学上,加大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经典绘画理论的教学。国学知识不仅是艺术生必学的内容,也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加大教学力度
在专业课安排中,适度减少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时间,加大中国经典绘画作品临摹的学习力度,让学生能够长时间地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精品“亲密接触”,提高其对中国经典绘画的认知度和鉴赏力。加大书法教学力度,注重以书入画。中国讲究书画同源,国画教师应先懂得书法,才能在创作实践中正确“书写”中国画,这也是一大经典特色。
综上所述,当今的中国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改革发展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唯有不断努力、正本清源,才能把中国经典艺术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才能还中国经典绘画在中国画教学中一个正确的定位。
客观地说,“世界文化”应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二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二者缺一不可。目前的一些国际美展或美术教学活动中,西方美术作品仍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画作品仅是陪衬而已,更难有获得奖项的机会。西方国家文化在国际文化这一大舞台上大力运作,形成定式,使得东方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东方文化的边缘化弱化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919年以来,我国一些美术教育家借着新文化运动喊出了“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口号,对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这种影响的不断发展,不少人开始怀疑我国的传统经典绘画,甚至主张以西方写实来替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把中国画的衰弱归结于文人画的“逸气”和“抒情写意”,这无疑是极端的。文人画的逸气之风是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一种至高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这一精神才使得中国画笔墨与画家的内心产生了直接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不可被轻易否定和替代。
当今美术院校的专业美术考试科目均以西画(素描、色彩)为主,鲜有中国传统技法科目的测试。因此招收进来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极大增加了中国画教学难度,影响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审视目前我国美术院校的教学及考试,会产生很多疑问,当今世界文化大一统的环境下究竟是谁统一了谁?为何西方艺术生考试不考中文,而我国各级各类人才选拔考试(当然也包括艺术类考试)都必须考外语?著名画家陈丹青因反对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而辞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导师职务,其不能认同有才华的考生仅因外语和政治成绩差一些,而与光明的艺术前途失之交臂。这种西化的教学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上的缺失,已使中国画教学偏离了方向。笔者认为,中国画教学要坚持原有的艺术精神内涵,引入传统的中国经典教学内容,弘扬中国经典教学技法,把我国传统经典绘画艺术继承、发展、弘扬下去。这是我国艺术高校的历史使命。一位国学大师、国画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等)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我们的共识。
由于中西文化在观念上的不同,造成中西绘画表现方法和追求意趣上的差异。西方注重观察上的科学性,表现上的写实性;中国传统绘画在观察上侧重于主观感受,表现方法上侧重于写意。中国画中“写生”,不同于西画教学中对物(景)的“描摹”,画家根据所观察到的物象,按照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规律和方式加以解读,然后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皴、擦、点、染)。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高雅的精神追求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不要急于否定自己、迷失自我,要建立自信,学习好本国优秀经典文化艺术,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如果不注重对中国经典绘画的学习和研究,即便是看遍山川,亦不得“法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告诉我们,丢掉中国传统优秀的绘画语言法式,而一味去学习西方的“对景写生”,是难以画成中国画的,即便画,也会缺乏中国画所独有的神韵。
当今,中国画坛都在呼吁创新,怎样创新,如何创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中国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创新和改造,而是要对我国优秀传统经典绘画加以整理、继承和传播。有些中国画学生(也包括国画教师)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知之甚少,缺乏传统功力的积淀,把传统经典束之高阁,而急于追求个性的建立。个性不是一时灵感的标新立异,是必须要被大众认可的。真正好的个性语言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没有“笔笔是古人”,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和延展,“笔笔是自己”就没有了根基,别人无法认可,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创作中,只有一笔古人,才会有一笔自己,“笔笔是古人”才会“笔笔是自己”。
一、目前各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课过于重视外语,轻视国学
一些艺术考生文化素质差,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书法课程不够重视,在作画时不懂得书法用笔、以书入画,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很多高校学生学习外语积极性高于学习专业课,入校后首先关注的是外语能否过关,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拿到学位证、能否考上研究生,而把中国经典文化的学习放到了次要位置。于是出现了一个怪象,那就是艺术院校的研究生相比之下可称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低素质的中国画专业人才。而另一景象是:一些没有艺术天赋,但外语成绩好的学生考上了艺术类研究生,而真正有艺术天赋的学子却被拒之门外。有人曾悲观地说:“当今社会再也出现不了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中国画艺术大师了。”笔者每每想到此,心中总有一种深深的不安。
(二)书法教学的缺失,造成中国经典绘画教学难得其法
1919年以来,美术的革新浪潮造成了学生在中国画学习上对经典绘画临摹的忽视。由于其不懂以书入画的精髓,因此,在临摹中国经典绘画时不得要领,难摹到位。其实,临摹经典不仅是临摹经典的形式,更是临摹经典的用笔用墨。这种经典的用笔用墨是离不开书法的,毛笔是我们特有的书画工具,中国传统绘画是“书写”出来的,并非仅仅是“画”出来的,是“写意”而非“画意”。
(三)过分强调西化教学法,弱化了中式教法
西化教学固然有其优点,是对中国画教学的补充和启发。但过分强调西化教学,甚至以此来否定中化教学是不可取的。19世纪西方很多艺术大师(如梵高、马蒂斯等)对东方艺术经典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吸取了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之法,追求“意象造型”,从而成就了印象派绘画的一大特色。但是,其在吸收东方绘画经典之法的同时并没有丢弃西方绘画之风尚。所以说,绘画中的中西结合应相互交融、取长补短,要把握好分寸,不可迷失自我。陈绶祥在《国画讲义》中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中国的。”同样,越是国画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国画的。
(四)高校中国画教学内容中中国经典绘画理论严重缺失
中国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实践性教学及笔墨技法的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艺术是人类美术史上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并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从艺术行为到艺术形式再到技法表现,涉及艺术形式美学和视觉心理学的多方面,有着高层次的、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很早就已形成,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精华,更是经典内容。如果中国画教学中只注重实践性教学,既使技法再娴熟,也只能算学到皮毛,最多也就称得上一个“手艺人”,而绝非艺术家。由此可见,中国经典绘画理论的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几点建议
(一)把好招生关
从源头上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可考虑加试中国画经典理论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
(二)加强理论教学
在文化课教学上,加大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经典绘画理论的教学。国学知识不仅是艺术生必学的内容,也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加大教学力度
在专业课安排中,适度减少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时间,加大中国经典绘画作品临摹的学习力度,让学生能够长时间地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精品“亲密接触”,提高其对中国经典绘画的认知度和鉴赏力。加大书法教学力度,注重以书入画。中国讲究书画同源,国画教师应先懂得书法,才能在创作实践中正确“书写”中国画,这也是一大经典特色。
综上所述,当今的中国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改革发展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唯有不断努力、正本清源,才能把中国经典艺术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才能还中国经典绘画在中国画教学中一个正确的定位。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