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重述
作者:周胜南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1人气:938
一、现状:课本剧创作的繁荣与重要性
2013年6月,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共有14所中小学的22个剧目参赛,报名的学校分布在上海市区和郊县,演员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赛剧目分课本剧和校园剧两类,其中的课本剧大多改编自经典语文课文,如《麦克白》《仲夏夜之梦》《药》《项链》《一碗阳春面》《孔雀东南飞》等,而英语剧目同样出自课文,如《Evening News》等。所有作品都由学生和老师自编自演,演出效果良好,演员们表现沉稳。据了解,上海很多中小学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市三女中、市二中学都已经开设了戏剧课程,聘请专业戏剧老师授课和编排课本剧。对于课本剧,学生们纷纷表示其形式新颖生动,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有趣;而老师们则认为课本剧演出既很好地贯彻了语文和英语的教学思路,又能挖掘一些有潜力的戏剧新苗。师生们对于课本剧的喜爱大致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丰富教学形式。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程式固定:朗读课文、讲解词语、划分段落、归纳主题,课时的限制往往让教师忽略了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赏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距离感,进而丧失对于浩瀚的文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课本剧通过短短一二十分钟的演出,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寓艺术欣赏于语文教学的方法,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自然受到欢迎。
其次,培养综合素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10年的功夫和心血涵盖了表演、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让表演尤其是现场生成的舞台表演成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借戏剧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动手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高,这与中国教育界一向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再次,引导人格培育。编演课本剧还能引导学生学会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并对其进行人格培育的过程。戏剧注重情感的抒发,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强化他们感受生命和生活的能力——除了分数,还有更精彩的生命体验需要被关注和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大有益处。
二、误区:课本剧创作的盲点与局限性
虽然课本剧创作在上海中小学教育中呈现繁荣的面貌,但师生们对于编演课本剧的追求依然还是培训戏剧技巧和呈现完整的戏剧作品。课本剧并不只是课本文字的立体化,从教育戏剧的视角来看,课本剧所能承担的教育功能远大于此。认识的局限,让课本剧陷入了创作的局限。
(一)涉及学科单一
目前,课本剧涉及学科绝大部分都为语文和英语,选择教材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通过戏剧技巧让学生借助演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然而,教育戏剧认为,戏剧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模仿扮演,更在于如何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主题的情景中。所以,课本剧应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利用各种戏剧元素如角色扮演、旁白对话、道具音效等手段,变平面书本为立体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可见,如果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建立数理化的学习情境,就能突破枯燥语言和公式实验的瓶颈,让理科学习也变得生活化、大众化。
以化学学科的课本剧创作为例。设计一个各种化学元素竞相争功的故事:它们彼此挤兑,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最重要。争吵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各元素的作用;而争吵的结论,则帮助学生记忆相关化学公式:周期表上的各个化学元素相互合成,生成了新元素。同理,课本剧创作还能应用于物理、数学等学科。如以年轻的科学家牛顿为主角,设计一系列故事阐释相关的力学定律,这应该也比反复背诵那几条公式要生动得多。
(二)即兴互动缺失
传统的课本剧搬演是以最终的舞台呈现为目的,而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更加重视的是排演的过程。因为它倡导一种即兴式的、反省式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的戏剧情境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但这个故事是开放的,并没有完整的、严格的剧本。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即兴发挥,教师再即兴回复,激发良性的互动。整个课本剧情境中,场面的主导是学生群体。对于故事的走向,师生要通过协商来进行下去,通过反复的即兴讨论和呈现,增进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例如,笔者曾经在安徽泾县的迎客松希望小学做过相关的戏剧实验,目的是辅助心理指导。笔者事先设计了开场:小峰的爸爸在上海务工,已经整整三年没回家了,小峰非常想念他,所以决定去找他……由于该希望小学地处偏远,很多孩子的父母都离家务工,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回家看看儿女。在这种戏剧情境中,留守儿童们做出了各种反应:有一开始就提出疑问的,爸爸在赚钱,赚了钱才能过年回家给自己买好多好多礼物,不用去找他;也有的孩子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找爸爸,可是路费从哪里来?还有的孩子则很快找到了同伴,开始一起商量出远门的计划。基于这些即兴反应,笔者也顺势回应,最终让孩子们在表演时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帮助心理老师成功地进行了介入疏导。
(三)创作想象力的匮乏
我国香港教育戏剧家黄婉萍这样谈论教育戏剧:它是借“戏剧”艺术的特点,激发参与者对自身、别人和环境的认识,从而达到个人成长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②从这句话可发现,教育戏剧是应用戏剧,它不训练戏剧技巧,也不表演娱人,而是教学之间的新关系。③所以,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不是单纯地把课本文字用肢体模仿加以形象化,而是在排练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群体参与讨论,以表演的形式来凸现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允许争论,允许和教材唱反调,允许没有标准答案。
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上,上海实验学校的《药》最终获得特等奖。此剧改编自鲁迅先生的《药》,运用的是肢体剧的形式。肢体剧是以肢体表现规定情境,人物交流仅用少量台词,舞台上的道具布景甚至环境音效都由演员形体代以表现。服装和道具的精简,使得演员必须拥有更强的表现力,同时对于剧情和角色的认识也必须更准确和深刻。排练过程中,小演员们在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以小品表演的方式深入研究了剧情,对于无法理解的情节及其内涵都提出问题并将其演示出来。剧中增加了个小片段:小顺吃了人血馒头后,老栓夫妇美好的想象——儿子痊愈了,娶亲生子,老两口笑得嘴都合不拢。戏剧对于情感的渲染为这个悲情的故事增添了短暂的光亮,却又立刻戛然而止,小顺还是死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这一幕重新讲述了情节走向更清晰、人物情感描绘更加丰富的《药》,不仅有助于剧情高潮的展现,也可看出演员们无疑是明白了鲁迅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
三、启示:课本剧创作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教育戏剧的理念就是“以戏剧施教”,这种理念注入课本剧的创作中,能让课本剧承担起更重要的教学功能。从教育戏剧的视野对课本剧创作的发展建议大致如下:
(一)拓宽课本剧的运用领域
目前,课本剧大多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育尤其是语文、英语的教学中,但它其实适合所有的社会人群,具有普适性。把课本剧创作的领域拓宽到理工科教学、大学专业学科和各类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尝试以戏剧为手段,形象地传达专业知识并以此来引导教学,会使课本剧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强化参与排练的过程
课本剧是一种施教的手段,排练课本剧的课堂,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教育场所。它对于学科本身的知识讲授探讨、身体语言、审美、群体协作意识和人的道德品质、思考力、创新等各方面都会有一个综合的展现。
(三)重视“戏剧导师”的培养
任何戏剧作品的排演都需要专业导演。教育戏剧中的“导演”是教师、艺术家、组织者和研究者多种身份的组合。现在的课本剧导演大多由任课老师或戏剧老师担任,能够承担“戏剧导师”这一综合职责的专业人士尚不多。戏剧导师和传统导演不同,应注重在戏剧性互动过程中取得教学收获,要敢于在很多教学环境中和学生进行即兴交流和调整,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戏剧导师才能在完成充足的教学准备的同时,选择最能贯彻教学目标的创作方法。
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改变了从“课本文字+戏剧技巧=舞台形象”的模仿式创作,试图凸现排练过程中的教学关系,用即兴的、互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重述。这种“重述”鼓励学生创新、想象和勇于表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兼顾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量。从模仿到重述,让课本剧的创作理念更科学健康,其教育功能也被更大地拓宽了。
2013年6月,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共有14所中小学的22个剧目参赛,报名的学校分布在上海市区和郊县,演员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赛剧目分课本剧和校园剧两类,其中的课本剧大多改编自经典语文课文,如《麦克白》《仲夏夜之梦》《药》《项链》《一碗阳春面》《孔雀东南飞》等,而英语剧目同样出自课文,如《Evening News》等。所有作品都由学生和老师自编自演,演出效果良好,演员们表现沉稳。据了解,上海很多中小学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市三女中、市二中学都已经开设了戏剧课程,聘请专业戏剧老师授课和编排课本剧。对于课本剧,学生们纷纷表示其形式新颖生动,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有趣;而老师们则认为课本剧演出既很好地贯彻了语文和英语的教学思路,又能挖掘一些有潜力的戏剧新苗。师生们对于课本剧的喜爱大致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丰富教学形式。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程式固定:朗读课文、讲解词语、划分段落、归纳主题,课时的限制往往让教师忽略了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赏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距离感,进而丧失对于浩瀚的文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课本剧通过短短一二十分钟的演出,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寓艺术欣赏于语文教学的方法,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自然受到欢迎。
其次,培养综合素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10年的功夫和心血涵盖了表演、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让表演尤其是现场生成的舞台表演成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借戏剧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动手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高,这与中国教育界一向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再次,引导人格培育。编演课本剧还能引导学生学会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并对其进行人格培育的过程。戏剧注重情感的抒发,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强化他们感受生命和生活的能力——除了分数,还有更精彩的生命体验需要被关注和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大有益处。
二、误区:课本剧创作的盲点与局限性
虽然课本剧创作在上海中小学教育中呈现繁荣的面貌,但师生们对于编演课本剧的追求依然还是培训戏剧技巧和呈现完整的戏剧作品。课本剧并不只是课本文字的立体化,从教育戏剧的视角来看,课本剧所能承担的教育功能远大于此。认识的局限,让课本剧陷入了创作的局限。
(一)涉及学科单一
目前,课本剧涉及学科绝大部分都为语文和英语,选择教材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通过戏剧技巧让学生借助演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然而,教育戏剧认为,戏剧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模仿扮演,更在于如何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主题的情景中。所以,课本剧应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利用各种戏剧元素如角色扮演、旁白对话、道具音效等手段,变平面书本为立体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可见,如果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建立数理化的学习情境,就能突破枯燥语言和公式实验的瓶颈,让理科学习也变得生活化、大众化。
以化学学科的课本剧创作为例。设计一个各种化学元素竞相争功的故事:它们彼此挤兑,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最重要。争吵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各元素的作用;而争吵的结论,则帮助学生记忆相关化学公式:周期表上的各个化学元素相互合成,生成了新元素。同理,课本剧创作还能应用于物理、数学等学科。如以年轻的科学家牛顿为主角,设计一系列故事阐释相关的力学定律,这应该也比反复背诵那几条公式要生动得多。
(二)即兴互动缺失
传统的课本剧搬演是以最终的舞台呈现为目的,而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更加重视的是排演的过程。因为它倡导一种即兴式的、反省式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的戏剧情境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但这个故事是开放的,并没有完整的、严格的剧本。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即兴发挥,教师再即兴回复,激发良性的互动。整个课本剧情境中,场面的主导是学生群体。对于故事的走向,师生要通过协商来进行下去,通过反复的即兴讨论和呈现,增进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例如,笔者曾经在安徽泾县的迎客松希望小学做过相关的戏剧实验,目的是辅助心理指导。笔者事先设计了开场:小峰的爸爸在上海务工,已经整整三年没回家了,小峰非常想念他,所以决定去找他……由于该希望小学地处偏远,很多孩子的父母都离家务工,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回家看看儿女。在这种戏剧情境中,留守儿童们做出了各种反应:有一开始就提出疑问的,爸爸在赚钱,赚了钱才能过年回家给自己买好多好多礼物,不用去找他;也有的孩子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找爸爸,可是路费从哪里来?还有的孩子则很快找到了同伴,开始一起商量出远门的计划。基于这些即兴反应,笔者也顺势回应,最终让孩子们在表演时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帮助心理老师成功地进行了介入疏导。
(三)创作想象力的匮乏
我国香港教育戏剧家黄婉萍这样谈论教育戏剧:它是借“戏剧”艺术的特点,激发参与者对自身、别人和环境的认识,从而达到个人成长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②从这句话可发现,教育戏剧是应用戏剧,它不训练戏剧技巧,也不表演娱人,而是教学之间的新关系。③所以,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不是单纯地把课本文字用肢体模仿加以形象化,而是在排练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群体参与讨论,以表演的形式来凸现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允许争论,允许和教材唱反调,允许没有标准答案。
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上,上海实验学校的《药》最终获得特等奖。此剧改编自鲁迅先生的《药》,运用的是肢体剧的形式。肢体剧是以肢体表现规定情境,人物交流仅用少量台词,舞台上的道具布景甚至环境音效都由演员形体代以表现。服装和道具的精简,使得演员必须拥有更强的表现力,同时对于剧情和角色的认识也必须更准确和深刻。排练过程中,小演员们在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以小品表演的方式深入研究了剧情,对于无法理解的情节及其内涵都提出问题并将其演示出来。剧中增加了个小片段:小顺吃了人血馒头后,老栓夫妇美好的想象——儿子痊愈了,娶亲生子,老两口笑得嘴都合不拢。戏剧对于情感的渲染为这个悲情的故事增添了短暂的光亮,却又立刻戛然而止,小顺还是死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这一幕重新讲述了情节走向更清晰、人物情感描绘更加丰富的《药》,不仅有助于剧情高潮的展现,也可看出演员们无疑是明白了鲁迅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
三、启示:课本剧创作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教育戏剧的理念就是“以戏剧施教”,这种理念注入课本剧的创作中,能让课本剧承担起更重要的教学功能。从教育戏剧的视野对课本剧创作的发展建议大致如下:
(一)拓宽课本剧的运用领域
目前,课本剧大多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育尤其是语文、英语的教学中,但它其实适合所有的社会人群,具有普适性。把课本剧创作的领域拓宽到理工科教学、大学专业学科和各类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尝试以戏剧为手段,形象地传达专业知识并以此来引导教学,会使课本剧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强化参与排练的过程
课本剧是一种施教的手段,排练课本剧的课堂,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教育场所。它对于学科本身的知识讲授探讨、身体语言、审美、群体协作意识和人的道德品质、思考力、创新等各方面都会有一个综合的展现。
(三)重视“戏剧导师”的培养
任何戏剧作品的排演都需要专业导演。教育戏剧中的“导演”是教师、艺术家、组织者和研究者多种身份的组合。现在的课本剧导演大多由任课老师或戏剧老师担任,能够承担“戏剧导师”这一综合职责的专业人士尚不多。戏剧导师和传统导演不同,应注重在戏剧性互动过程中取得教学收获,要敢于在很多教学环境中和学生进行即兴交流和调整,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戏剧导师才能在完成充足的教学准备的同时,选择最能贯彻教学目标的创作方法。
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改变了从“课本文字+戏剧技巧=舞台形象”的模仿式创作,试图凸现排练过程中的教学关系,用即兴的、互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重述。这种“重述”鼓励学生创新、想象和勇于表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兼顾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量。从模仿到重述,让课本剧的创作理念更科学健康,其教育功能也被更大地拓宽了。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